大国工匠·向新而行丨一片甲骨惊天下 她用墨拓让商王朝的“朋友圈”清晰可见
摘要:而要将这些文明印记完整拓印下来长久保存并传承,靠的就是何巧娟这样的文物墨拓技师。
文物墨拓,是指将文物上的文字和图案拓印到宣纸上的技术,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而要将这些文明印记完整拓印下来长久保存并传承,靠的就是何巧娟这样的文物墨拓技师。
不久前出土的一件青铜器,铜鼎完整,质地厚重,夔纹、兽面纹等花纹交织,器壁内侧有笔画规整的“亚长”两字,这些共同构成了三千年前殷商文明的印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级技师何巧娟:一般来说,带文字、带花纹、品相比较好的,会需要拓下来,方便保存与研究。考古价值和研究价值比较高的,我们会进行1∶1的全形拓。
全形拓,就是要把立体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一种特殊技能,能够更立体和逼真地反映出文物的特征,难度远高于一般的平面墨拓。从测量青铜鼎各个细节尺寸,绘制线稿,再到精确拓印出器物的纹路字体,烦琐的步骤需要持续几天时间,而目前国内能做到全形拓的人寥寥无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何毓灵:特别是对美术的功底、绘画中的功底、自身对文物的了解的知识背景,需要很高的技能转换。
今年51岁的何巧娟就出生在殷墟遗址上的小屯村,她的母亲曾在殷墟考古工地做文物整理工作。耳濡目染之下,何巧娟也对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1990年,何巧娟加入安阳考古队开始从事甲骨的修复工作,并与文物墨拓结下不解之缘。三十多年里,她拓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但最拿手的还是墨拓甲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级技师何巧娟:这个展厅的甲骨都是我修的、我拓的,拓过上万片,因为经过3000年的风化,很多甲骨都非常脆弱,如果不及时把它们完整地拓出来,就没办法研究。
墨拓对于甲骨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步骤,拓本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研究成果。从最具代表性的“一片甲骨惊天下”的牛肩胛骨,到现存发掘品中唯一文字镶嵌绿松石的甲骨,殷墟博物馆所展出的珍稀甲骨几乎都是经何巧娟之手墨拓。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级技师何巧娟:那个绿松石看着就要掉出来了,又不能使劲。如果上纸太紧,它就会把绿松石带出来,如果太松,一上墨纸就带起来了。它的背面带着原来的土,所以没法固定,它是凹形的,上完纸马上就得上墨,心、眼、手都要一致,才能做得出来。
甲骨文墨拓的首要目的是保护甲骨,这是一项对手眼配合要求极高的技术。与青铜器等质地坚硬的文物不同,从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流传下来的甲骨,历经地下埋藏和侵蚀,许多已经面临严重风化,非常脆弱,因此对墨拓的匠人来说,心态的稳定和绝对的手感缺一不可。
一幅好的甲骨拓片,既要保护文物不受损坏,又要将甲骨上的文字拓得清晰可辨,比起照片更能本真地保留甲骨的信息、凸显甲骨的神韵。为了保证拓片的墨色均匀、字口清晰,何巧娟从选纸、用墨再到拓制的每个环节都格外小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级技师何巧娟:因为甲骨坑坑洼洼的,里面有字,拓不出来,大拓包进不去,就用小拓包补充一下,直径比较小,它能进去墨,什么器物做什么拓包,就是现用现做。
为了完整清晰地拓出甲骨上的全部信息,何巧娟自制了各种型号的拓包,最细的和牙签差不多大小。并且,每件文物都有不同的墨拓手法,即便看似只是轻轻拍打的拓包上墨,对手上功夫的考验也在毫厘之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宋镇豪:她的墨拓和一般的不一样,拓下去到了跟纸似接触不接触的时候,有一个刷一下的小动作,这个动作一般人是掌握不了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级技师何巧娟:因为它太脆了,弄不好就会伤到甲骨。太用力上墨会出现墨疙瘩,要是手劲轻了,甲骨文上的笔道又拓不清楚。拓甲骨要有敬畏心,因为保护甲骨就是保护历史。
在墨拓过程中,何巧娟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为了最大程度保护甲骨,她不断在技艺上突破创新。
以前老师傅拓石碑等文物时,用的都是白芨水。白芨泡温水后,会产生一种弱胶质,可以让拓纸紧紧覆盖在文物上。然而,白芨的这一特性却也给墨拓甲骨带来了不小困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级技师何巧娟:甲骨本来是特大的一板字,上面有几百个字,拓得非常漂亮,轮廓也清晰,字口也清晰,所有上面的字,全部都出来了,感觉可成功了。结果揭不下来,因为那时候用的是白芨水,跟甲骨粘在一起了。我那时候就想,要是能上纸好上、揭也好揭的话,那多好。
为了找到比白芨水更适合的原料,何巧娟日思夜想,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一次,她在用蒸馏水清洗玉器时,突发奇想拿起一张宣纸覆在玉器表面,发现用蒸馏水不仅能让拓纸紧贴玉器,还可以轻松揭下。她尝试着将蒸馏水用于甲骨墨拓,发现拓印效果非常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宋镇豪:用不含杂质的蒸馏水刷制甲骨,改变了用传统的白芨水进行拓制,把传统的技术翻新了。
如今,蒸馏水代替白芨水进行甲骨墨拓的方法,已经在全国得到推广。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何巧娟总是不断改进墨拓技术和工具,创新引入马鬃刷来上拓纸,使用蓬松棉代替海绵做拓包。35年来,何巧娟将她改进的墨拓技艺带到了全国各地。在殷墟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她用双手感知甲骨文这一古老的文化密码,赓续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级技师何巧娟:心里是非常自豪的,拓的东西全国人民都可以看到,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3000多年的文化也“活起来”。只要有需要,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监制丨王琰 岳群
制片人丨李欣 陈钰洁
记者丨乔亚美 王涛 吴洪祎
摄像丨谢岩鹏 魏如松
剪辑丨马赛 张昊
责任编辑: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