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边塞·讲台:九旬老兵的琴声家国路
摘要:1961年,胡成选随文工团到舟山某部队演出。4月2日,在市第二高级中学(原驻马店师范学校)家属楼,记者见到了胡成选老人。如今,90岁高龄的胡成选仍然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音乐如同岁月的见证,记录着他一生的风雨兼程和辉煌成就。
记者 刘鹏 张朝 张锟
一把琴颈缠着绷带的小提琴,在老旧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剪影。九旬老人调整琴弦,轻声吟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浑厚中略带沙哑的嗓音在屋里萦绕。
琴弦震颤。
不是风——是鸭绿江的浪头在1950年的冬夜拍打运输船,14岁的文工团员把冻僵的手指塞进怀里焐热,用琴声融化战士睫毛上的冰霜;是新疆阿拉山口哨所初建时的明月,在风沙砾石中为戍边战士谱写壮志豪情。
琴弓划过G弦,裂帛般的声响中,仿佛硝烟与粉笔灰同时扬起。
讲台下曾有学生追问:“老师,您到底是拿枪的还是弄弦的?”
胡成选和老伴儿交谈。
老人眯起眼睛,任琴声作答——那些在战壕里焐热的音符,终究化作春风,吹开了中原大地千树万树的桃李。
斜阳穿过窗棂,琴的影子投射在墙面的中国地图上。那道蜿蜒的影痕,恰似他九十载年轮里最深的一道刻痕。
老人叫胡成选,今年90岁。
第一章 硝烟弥漫:战地琴声如血绽放
胡成选出生于山东省临沭县。从小就有艺术天赋的他,上学不久就成为学校剧团里的小演员。1949年3月,解放军某部文工团到学校挑选文艺兵,导演问他:“小鬼,想不想到部队,为解放军战士演出啊?”胡成选兴奋地点点头。
这一年,他13岁。
辞别亲人,到安徽省蚌埠市的华东荣军总校文工团做话剧演员,胡成选的第一个角色是在话剧《红军回来了》中扮演红军战士的儿子。他聪明好学,认真揣摩角色,完全融入剧情中,把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文工团里,胡成选开始学习二胡、小提琴、三弦等乐器。勤奋好学的他很快熟练掌握了这些乐器的弹奏方法和技巧,徜徉在音乐美好的世界里。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胡成选和团里其他8名文艺兵一起,首批入朝参战。
胡成选至今清楚地记得,战前动员时,部队首长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普通的志愿军战士,你们的武器就是手中的乐器。”
炮火轰鸣,硝烟弥漫。胡成选和战友突破敌人数道封锁线,冲到战场最前沿,用音乐奏响战斗的号角,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英勇战斗。
冰雪长津湖畔,胡成选和战友张培强在冰冷潮湿的坑道里进行文艺创作,“轰隆”一声巨响,敌人的炸弹在坑道口爆炸。张培强不幸头部受重伤,倒在血泊中。当战士们抬着张培强向战地医院赶去时,他却紧紧拉着胡成选的手不肯放开。胡成选含泪说:“你放心养伤,我一定把作品创作出来。”张培强点点头,才肯松开手。因流血过多,张培强英勇牺牲,时年18岁。
经历生离死别,经受血与火的洗礼,胡成选含泪在坑道里完成了合唱歌曲《歌唱英雄的二连》等激情澎湃的战地歌曲的创作。激昂的小提琴声伴随着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歌曲在战壕中回荡,在战士们耳边回响。
1951年11月,部队派胡成选和另外5名文工团小战士回国休整培训。夜晚,护送他们的军车刚开出不远,护送队队长让他们从第一辆车上下来,坐到第三辆车上。车子继续在山路上快速前进,突然,敌机呼啸而来,一颗炸弹击中第一辆军车,车辆瞬间发生剧烈爆炸……
擦干泪水,胡成选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
在辽宁省开原市接受两个月的培训后,胡成选和文工团战友重返前线。
穿透硝烟,琴声铿锵,点燃了征战沙场的热血;穿越战火,琴声传递着信念与希望。在炮火轰鸣中,15岁的少年和他的队友将音符化作了穿透敌人血肉的利剑。
一次演出刚刚结束,敌人的炮火呼啸而至,一枚炮弹在不远处爆炸,气浪夹着弹片将紧紧抱着小提琴的胡成选仰面朝天掀翻在地。被战友救起后,他发现小提琴的琴颈部被弹片击中,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
这次,是小提琴救了他一命。
“冬天,温度降到零下40摄氏度,琴弦冻得像几根冰冷的铁丝,手指一碰就粘住。”回忆峥嵘岁月,胡成选眼眶湿润。寒风呼啸,雪花飞舞,战壕里,战士们的睫毛结满冰霜。文工团员们屹立在风雪中,用嘹亮的歌声、激昂的琴声,拂去战士们身上的冰霜,送去温暖和力量。
战场上,胡成选两次荣立三等功。
第二章 阿拉山口:边塞的琴声在狂风中回荡
新疆阿拉山口,曾经只有狂风卷起的碎石和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荒滩。
1962年,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吴光胜带领17名战士,在这里建起了边疆“风口第一哨”。2年后,胡成选和队友跟随骆驼队来到哨所,成为首批到哨所演出的文工团演员。
零下20摄氏度,寒风呼啸,琴声在狂风中回荡。战士们双手裹紧军大衣、眯着眼睛、跺起双脚“打”拍子的场景依然印在90岁老人的脑海里。
抗美援朝胜利后,胡成选回国到南京华东炮政文工团担任小提琴手。不久,部队派他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主攻小提琴,老师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上海交响乐团的李牧真和上海音乐学院的赵志华。在名师的系统性指导下,他的艺术造诣与舞台表现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1961年,胡成选随文工团到舟山某部队演出。陈毅、罗荣桓两位元帅亲临演出现场,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两位元帅亲切接见了他们,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1964年,已是中尉军衔的胡成选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心爱的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鉴于他在部队的突出表现,组织让他挑选工作单位。胡成选和妻子毅然携手选择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
舞台上,琴弓轻轻划过琴弦,胡成选弹奏的一段融合了维吾尔木卡姆旋律的《帕米尔随想曲》倾泻而出。琴声里既有小提琴的清越,又释放着西域风情的苍茫。
作为兵团“乌兰牧骑”式文艺轻骑兵的一员,胡成选每年参与百余场基层演出。棉田丰收时,他的《丰收舞曲》随着采棉机的轰鸣声跳跃;阿拉山口,他与吴光胜两位抗美援朝不同战线的战斗英雄紧紧拥抱在一起,《我的祖国》的旋律与界碑共同守护山河;在民族连队的葡萄架下,改编版的《十二木卡姆组曲》总能引发老人会心的微笑和青年人动情的舞姿。
天山南北,戈壁沙漠……美丽的胡杨树见证,胡成选的琴声几乎响遍了边疆每个地方。
琴声悠扬,有大漠孤烟的壮阔,也有绿洲炊烟的温情。
第三章 春风化雨:三尺讲台育出桃李芬芳
琴房里的《英雄赞歌》渐入高潮,跨越时空的旋律里,有永不褪色的信仰——当个人命运与时代交响共鸣,人生何处都可谱写壮丽乐章。
1972年,经驻马店京剧团再三邀请,胡成选带着家人来到驻马店。在京剧团,他既是琴手,也是为新团员传授知识的老师。1977年,他调入当时的驻马店师范学校,担任音乐老师,开启了三尺讲台的教学生涯,直到1997年离休。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的音乐知识,还能够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他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立足自身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
同事这样评价,胡成选老师是一位真正的音乐播种者,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驻马店音乐界播撒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中国音乐家协会编辑出版的《中国音乐家名录》(2009年版),胡成选位列其中。
书中对胡成选写道:“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身带数种乐器赴前沿阵地进行宣传演出,荣立三等功两次;作品《歌唱英雄的二连》,在浙江省文艺会演中荣获二等奖;改编并演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白毛女选曲》在驻马店地区文艺会演中荣获一等奖。发表专著《综合视唱练习曲》。培养小提琴手百余名……”
当年跟着胡成选学习小提琴的刘平,曾经担任许昌市文联主席,退休后专门回到驻马店居住,让自己的孙子拜恩师学琴。
胡成选不仅教授了众多的学生,还把音乐艺术当作家风代代相传。他的3个儿子都曾参军到部队,均会演奏小提琴。他的孙子胡琨更是优秀,获得小提琴双硕士学位,如今在黄淮学院担任小提琴老师,继续着爷爷的三尺讲台生涯。
4月2日,在市第二高级中学(原驻马店师范学校)家属楼,记者见到了胡成选老人。
如今,90岁高龄的胡成选仍然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音乐如同岁月的见证,记录着他一生的风雨兼程和辉煌成就。
责任编辑: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