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女孩身患顽疾 医生用35天解除
通讯员 周甜
近日,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大学附属脑病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三科再次传来捷报,经过35天的系统治疗,患有分离(转换)性障碍(俗称“癔症”)的13岁初中生小雅(化名),顺利返校开启新生活。这一成功案例不仅让医护团队倍感欣慰,更在当地教育系统引发关注,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的典范。
小雅是一名13岁女孩,小时候父母经常在外打工,她跟着姥姥和姥爷生活,后跟随父母到深圳上学。小学6年级时,小雅开始出现间断性情绪不好,经常发呆、愣神。进入8年级后有自伤行为,控制不住用指甲掐自己脚、抓自己腿,曾用小刀划伤自己左臂,划完之后感觉到舒服。曾经因琐事和母亲吵架,晚自习时出现脸麻木、手抖症状,控制不住想哭。在深圳多家医院住院治疗,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未查出原因,住院期间,在医院走廊时想哭,上肢不自主抽搐。
后来,小雅到郑州某医院就诊,医生考虑为“抑郁焦虑”。在郑州住院期间她凭空听到有声音喊自己,治疗一段时间后回到深圳上学,2天后又出现抽搐,每次发作持续1小时左右,发作时脑子一片空白,意识不清,无法上课。据小雅父母称,小雅自8年级以来几乎没有上过课,一直在辗转各医院看病。
前不久,小雅母亲经朋友介绍带着她来到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大学附属脑病医院)就诊,通过心理测评、脑功能评估及家庭访谈,该院儿童青少年心理三科团队确诊其为“分离(转换)性障碍”。
“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并不难,它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消除诱发因素,如避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恐吓,多关心孩子等。发现孩子出现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儿少三科主任祁博的一席话让小雅父母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雅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再配以运动疗法,35天后痊愈出院,目前已经返回学校就读。
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症状,如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转换症状,包括转换性运动障碍和转换性感觉障碍,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责任编辑:王捷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