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趁:人生百年多称心
摘要:余秉坤告诉记者,2024年春天,他们在网上看到了记者采写的西平长寿老人的通讯报道,被深深感动,开始关注西平、了解西平。“以西平长寿文化为切入点,我们了解到西平有长寿之乡、嫘祖故里、中原粮仓、花海新城等颇具魅力的名片,期待有机会再次走进大美西平,感受西平的独特魅力。”
记者 许静 见习记者 赵永涛 陈培
本网关于百岁老人和西平长寿文化的报道,让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5+3”本硕一体化专业学生余秉坤、闫宸顼、姚明辰、苑家畅等产生了浓厚兴趣。日前,在西平县柏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袁丹的带领下,记者与4名学生一起来到柏苑街道于楼社区采访105岁百岁老人黄趁。
耳聪目明能穿针 呵护儿媳暖如春
当记者一行人到黄趁老人家时,老人已吃过早饭,正端坐在沙发上准备穿针引线。眼前的情景,让记者和几名学生惊叹不已。
4名郑大学子和黄趁老人亲切交流。
奶奶,您还能看清针线吗?”记者笑着问。
“能看见,我看得很清楚!这不,俺儿媳妇的秋衣需要缝两针,我刚把针线拿出来……”老人语言流畅,反应灵敏。
“这些年,全靠俺娘照顾俺哩。”黄趁老人的儿媳王贵莲今年已77岁高龄,讲起婆婆,她句句不离“娘”。
“大概30年前,我的眼睛得了病,慢慢地几乎看不见了……”王贵莲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婆婆一直担心她磕着碰着,就主动承担起很多家务。
“俺娘八九十岁时,每到下雨下雪天,她怕我去厨房摔着,就让我坐在堂屋里给我端饭。俺娘90多岁时还能擀面条、烙小油馍。最近两年,家人都不让俺娘干这些活了,可是俺娘就是挂念我。她去院子里晒太阳时,总是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拉着我的手,领着我散步、晒太阳……”回忆起婆婆的悉心照顾,王贵莲很是动容。
王贵莲讲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脸上满是幸福与满足。一旁的记者和几名学生的眼里闪着泪光。对于王贵莲来说,她心中充满亮光与温暖,因为婆婆既是她的眼睛,又是她的拐杖!
生活纵有万般难 咬紧牙关孝当先
“老奶奶,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您年轻时的事情?”一名学生坐在老人身边,对她的人生故事充满了好奇。
“俺娘年轻时可没少受苦啊!”老人80岁的儿子陈长有感慨道。
据陈长有讲,他母亲年轻时,正赶上兵荒马乱的旧社会,时有饥荒和战乱,为了一家人不被饿死,母亲只得四处乞讨要饭。
听儿子提及那段往事,黄趁老人接过话茬。“我到现在也忘不了啊!那时候我背着布袋,拄着棍,跟着逃荒的人走走歇歇,饿得走不动……”也许因为那段记忆刻骨铭心,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年轻的黄趁四处乞讨两年多。她跟着逃荒的老乡先往南走,又往西走,从西平乞讨到遂平,又从泌阳乞讨到唐河。要来的食物,除了自己吃个半饱,其余都背在身上,带回西平给婆婆吃。有一年腊月,她背着大半布袋乞讨来的东西回家,走到家门口时,又冷又累,瘫坐在地上,别人怎么拉都拉不起来。
“你们不知道啊,当时俺娘(婆婆)抱住我哭得不行……后来,我慢慢站了起来,烧了半锅水,把饼子搁到水里泡烂了吃。俺娘儿俩哭着吃着,吃着哭着……”黄趁老人回忆道。
“老奶奶,您觉得如今的生活怎么样?”记者赶快转换话题。
“现在的生活真好啊!吃得好,住得好,政府还给老年人补助,看病还报销,过去想都不敢想啊……”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黄趁老人的眼睛里顿时有了光彩。
听着老人发自肺腑的讲述,记者一行人一次次破防,因老人曾经受过的苦难,更因她在极度困顿中仍然心念婆婆、孝道当先。
乐善好施心良善 得到回报享甘甜
记者正和老人聊天时,几位老人过来串门了。和黄趁老人一样,几位“金花”衣着干净、精神矍铄。
“奶奶,您高寿?”记者拉着一位老人的手问。
“我98岁了,没她大,哈哈哈!”李桂枝老人看了看黄趁,边笑边说。
“这位奶奶,您呢?”一名学生笑着问。
“我96岁了!”黄玉兰老人爽朗地回答。
“奶奶,您呢?”又一位学生问。
“我年纪还小着哩,才80多岁!”另外一位老人一句“年纪小”,惹得大家开怀大笑,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说起黄趁老人,几位“金花”不禁竖起大拇指,称赞她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爱帮助邻里。
这时,于楼社区妇联主任路路走了进来。原来,98岁的李桂枝老人就是路路的奶奶。据路路介绍,这几位长寿老人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听戏、晒太阳。“西平县是长寿之乡,俺于楼社区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你看,俺这儿的长寿老人可不少呢!”说起自己的村子,路路脸上满是自豪。
“过年好啊!”黄趁老人亲切地拉起路路的手说。
“奶奶,您也好啊!您还认识她不?”路路指了指身边的袁丹。
“咋能不认识呢?你们几个经常在村里忙前忙后,逢年过节还来看望我们老年人!对了,你们几个还把政府给老年人的补助送到了家里……”黄趁老人当着众人面“表扬”起了基层干部。
“奶奶,我也得表扬表扬您!”说完这句话,路路跟我们讲了一件让人心生温暖的事。
多年前,一名邻居家庭遭遇困难,眼看就要揭不开锅。当时并不富裕的黄趁毫不犹豫地把辛苦攒下的5元钱给了邻居,助他渡过难关。后来,邻居心怀感恩,拿着50元钱来表示感谢,黄趁推辞不过只得暂时收下。之后,她把这50元钱硬塞给了邻居的母亲。也许5元和50元钱微不足道,但他们无私助人和懂得感恩的情怀成了邻里佳话,洋溢着温情。
像这样互帮互助、和谐温暖的故事,在长寿之乡西平县并不鲜见。“西平自古民风淳朴,人们乐善好施,温良厚道。近年来,西平正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和文明创建工作。我相信,我们的街道社区会越来越和谐,长寿老人会越来越多!”袁丹自信地说。
谈话间,余秉坤把手指搭在了黄趁老人家的手腕上。
“你会号脉吗?”黄趁老人问。
“老奶奶,让我感受一下您的脉搏。嗯,您的脉搏节律整齐、搏动有力,身体很不错啊!”大家为老人身体健康感到欣喜。
“你听,嘭嘭嘭,嘭嘭嘭,我这脉跳得可欢,再活几十年没问题!”老人家也摸着自己的手腕向大家打趣道。
对于百岁老人来说,身体健康是最大的福报,可黄趁老人的福报远不止于此。邻居们都说,她把儿媳当成亲闺女,把婆婆当成亲娘,把邻居当成亲人……这样的心胸和品格,怎能不健康长寿?如今的黄趁老人,走过百年,身体康健,四世同堂,儿孝孙贤。说起自己的孙子,老人家也是一脸自豪——她含辛茹苦抚养的两个孙子都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如今分别在北京和广州工作。每年春节等节日,孙子放假回来,总会给奶奶带很多礼物。今年春节,儿孙们簇拥着长寿星,打开摄像镜头,留下美好时刻,一张全家福里,喜乐无边,福寿无边。
时近中午,记者一行不忍打扰老人太久,意欲告辞。老人一会儿拉着记者的手,一会儿拉着几名学生的手,深情挽留:“别走了,你们喜欢吃啥我做啥。我给你们下饺子、烙小油馍,还有俺自己种的青菜。我一辈子就爱吃面条、红薯、南瓜……”
“我恍然惊觉。粗茶淡饭、孝老敬亲、邻里和睦等这些‘乡土传统’,暗合着人类对健康生活和长寿文化的本质追求,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积淀的生态智慧的鲜活延续。”余秉坤不经意的话语也是4名学子这次“中国长寿之乡”探秘的答案。
长寿文化深植根 魅力西平活力足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和谐的画面:窗外阳光温柔灿烂,屋内欢声笑语连连;青春面容写满憧憬,银发老人幸福安然……
“长寿之乡采风,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而且被西平的长寿文化深深吸引。温厚善良的品格、孝老爱亲的氛围、天然宜居的环境和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都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大美西平的无穷魅力!”余秉坤告诉记者,2024年春天,他们在网上看到了记者采写的西平长寿老人的通讯报道,被深深感动,开始关注西平、了解西平。
“以西平长寿文化为切入点,我们了解到西平有长寿之乡、嫘祖故里、中原粮仓、花海新城等颇具魅力的名片,期待有机会再次走进大美西平,感受西平的独特魅力。”一名学生对西平赞不绝口。
“西平有长寿文化、嫘祖文化等深厚底蕴,再加上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发展、文明创建和营商环境等工作颇具成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了解西平、走进西平、扎根西平。春节前我们举办的‘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座谈会,吸引了全国各地各领域的优秀人才。欢迎优秀学子常来西平……”听闻记者和郑大学子前来采风,柏苑街道党工委书记郭贺军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打来电话,热情地向记者一行人推介西平。
责任编辑: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