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乡麻花香 乡情悠悠味绵长
摘要:王克进说,芦庙乡炸麻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几乎家家都会做麻花。王克进的媳妇袁月芹告诉记者,小时候在家里,麻花是春节招待客人最隆重和受宠的食品。西平县芦庙乡潘老庄麻花制作技艺的传承,体现了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坚守。“潘老庄麻花纯手工制作,历史悠久,色香味俱佳。”
记者 许静/文 见习记者 赵永涛/图
好面揉出雪白色,好油炸成黄似金。吉祥如意添福寿,芦庙麻花最倾心。
时光易逝,思念如风,吹开了儿时记忆的闸门,芦庙麻花那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是舌尖上的渴望,亦是心灵的慰藉。
蛇年春节,天津农科院作物所所长王胜军回到家乡西平县芦庙乡潘老庄村过年,忆起童年美食,告诉弟弟王克进特别想吃自己家炸的麻花了。弟弟朗声一笑,说:“那有啥稀罕的?马上安排就是了!”于是,弟弟带着人在院里支起一口大锅,燃起了柴火,炸起了麻花。
说来也巧,记者在抖音上刚好看到这个炸麻花的视频,在与西平县作家协会主席田春雨聊到中国长寿之乡美食时,提起了此事:“这么好的特色美食应该推广起来,让大家品尝西平味道,感受西平魅力。”
没想到春雨笑呵呵地说,“这麻花就是我们村里炸的。小时候,每到春节就能闻到炸麻花的香味......”
说起麻花,春雨的记忆还是那么清晰。小时候,每到春节前后,他和小伙伴光辉、王浩到处玩耍,闻到谁家灶屋飘出炸麻花的香味就去谁家玩儿,走时免不了三个人一人手里一把麻花,几个孩童吃着、笑着、追逐着,往往还没跑出院子麻花就被一扫而光了,只留下醇香缕缕、笑声串串......
“多想循着麻花的香味再回到从前......”春雨的年龄40出头,正是春秋鼎盛时期,可脸上已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农历正月十七,记者和永涛、春雨一同前往芦庙乡潘老庄村。春节后的麦田,是一幅动人的画卷。经历了严冬的考验,麦苗在春风的呼唤下苏醒。晨露凝结在叶片上,折射出晶莹的光芒,仿佛大地睁开了惺忪的睡眼。这时的麦苗,虽不及夏日那般茂盛,却蕴含着无限生机。它们懂得在寒冬积蓄力量,在春天奋力生长,在夏天结出硕果。这种顺应天时、把握机遇的智慧,正是中国人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生存之道。
潘老庄村位于芦庙乡西部,距西平县城约七十里,位置虽偏远,但文化底蕴丰厚。明朝名臣王诰精忠报国,驱逐倭寇,征战疆场,深受百姓敬仰。他在执事督察院右都御史时,为朝中同乡一潘姓官员开脱罪责,免了潘家灭门之灾,潘姓官员就把村庄和良田赠予王家,以表感念。返乡赋闲的王诰就在潘老庄读书、休养。村西棠溪河畔有王诰操练兵马的跑马坡,村东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牌坊,村中,曾有创建于万历丁酉年(公元1597年)的关王庙。“村里很多人都会炸麻花。原来炸麻花基本上都是在庙屋里炸的,现在那里已建成了潘老庄文化苑。”村民王鸿喜告诉记者。
在王克进家的院子里,挤满了人,像过年一样,大家各司其职,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只见王克进娴熟地和面、揉面,双手熟练地配合着,拧麻花的动作行云流水、富有节奏。他将拧好的麻花一根一根沿着锅边轻轻滑入油锅中,锅里顿时冒着小泡,麻花也随之上下翻滚,泛起了缕缕香味。不消一会儿,金黄色的麻花就浮在了油面上。很快,一摞摞如艺术品一般的麻花就摆成了一座小山。此刻,麻花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人们争相品尝,享受着舌尖上的美食,整个村庄也氤氲在这种幸福的气息里。
“我们这种麻花和其他麻花不同,韧、香、酥,开水泡着吃最佳,尤其适合老人和儿童。如果再放上佐料,简直是人间美味儿。”村民们边吃边介绍。
在西平县芦庙乡,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每逢春节,大家都是掂着麻花走亲戚。特别是家里有老人的,掂着一兜麻花比掂一箱牛奶还有底气。因为此时的麻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长寿与福气。这根看似简单的麻花,承载着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对健康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统麻花的制作工艺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据正在炸麻花的王克进介绍,他和西平小麦很有渊源,从前家里种了一丁点儿地,那时候就很珍惜粮食,现在流转土地种了1400亩小麦,除了大部分繁育种子外,其余的可谓自产自销,留给家里亲戚朋友食用。所以王克进对小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潘老庄的麻花就是用西平小麦,打成面粉后经过三饧三揉、五盘五搓,使面团中的蛋白质充分形成面筋网络,这种物理变化不仅造就了麻花独特的口感,更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这种传统麻花使用菜籽油低温慢炸,既保持了营养成分,又避免了高温油炸产生的有害物质。
“从记忆时开始,爷爷炸麻花、父亲炸麻花,那时候家穷,麻花是乡里唯一的零食。”王克进说,芦庙乡炸麻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几乎家家都会做麻花。做了麻花也会沿街叫卖,补贴家用。有的卖到了舞钢和漯河。麻花因其便于携带、耐储存的特点,成为人们的重要干粮。这种实用价值,使其在民间广泛流传,逐渐演变为象征长寿的吉祥食品。
王克进的媳妇袁月芹告诉记者,小时候在家里,麻花是春节招待客人最隆重和受宠的食品。走亲访友、拜年串门,主人都会端上一盘香脆可口的大麻花,大家围坐在炕上,一边打牌说笑,一边品尝麻花。一方水土产一方好物,西平麻花就是用西平的面、西平的油、西平的水,甚至西平的人才能做出这个味!“我们西平是远古以来最先种小麦的地方,五谷是最好的,五谷之神在我们这儿,所以在待客上要大大方方,宁可自己少吃,也不能丢了礼节哦!”
因为麻花是两根或三根拧在一起,因此它也被赋予家人可以团聚一堂的美好祝愿。
“你说巧不巧,俺公公王木活到91岁,婆婆张春英活到96岁,她们炸了一辈子麻花,吃了一辈子麻花,他们长寿是不是和麻花有关呢?”袁月芹说。当然,麻花也寓意着团团圆圆,长长久久,年年有余,也蕴含着长寿、吉祥的意思。
西平县芦庙乡潘老庄麻花制作技艺的传承,体现了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坚守。这种技艺的传承,不仅是对美食的守护,更是潘老庄这个传统村落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它沉淀着历史,传承着文化,更寄托着一代又一代西平儿女的乡愁和亲情,是串起生命岁月的见证者。
“潘老庄麻花纯手工制作,历史悠久,色香味俱佳。”芦庙乡党委副书记莫卫东说,麻花制作工艺繁琐,且无任何添加剂,是真正的纯正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但由于成本高,品牌影响力不足,所以亟需加大挖掘和传承力度,下一步将依托“西平小麦”打造特色麻花美食产业,进一步完善工艺技术和产业链条,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助力乡村振兴。
巧手紧搓慢盘旋,沸腾油锅金黄辫。珍馐佳肴千百种,西平麻花常挂牵。
对于远离家乡或守在故土的西平人来说,乡情,是麦收时布谷鸟的声声歌唱,深远而悠扬;是秋风中高粱涨红的脸庞,热情又奔放;更是捧在手里、藏在心底的一把麻花,酥脆焦香、回味悠长......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