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社会

谭大妮:幼时乞讨走四方 晚年福居长寿乡

2024-10-11 15:43 来源: 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梅雅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记者 许静 见习记者 赵永涛

在西平县谭店乡王海村六组,有一位106岁的老人,名叫谭大妮。幼时家境贫寒,她和妹妹挨家挨户讨饭。没想到曾经饥寒交迫的她,如今五世同堂,迎来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谭大妮和记者攀谈。

日前,记者和西平县妇联主席刘琼、谭店乡乡长王燕一起,探访了这位见证了时代巨变的百岁老人。

听孙子说县里有人来看望她,老人慌忙地从床上坐起来说:“我都没帮过你们,你们反倒过来看我,真让我过意不去。”一位百岁老人,还如此注重礼节,让人不由得动容。

胡庆环细心照料谭大妮。

可能感觉卧室光线暗,谭大妮的孙子、今年60岁的胡庆环小心翼翼地把奶奶抱到院子里,然后服侍奶奶坐下。这时,老人的儿媳、身体欠佳的吴翠也来到院子里。孙子和儿媳的目光几乎没有离开过老人,一会儿贴心地为老人披上外衣,一会儿为老人端来茶水,细节之处,彰显着这个家庭孝老敬亲的良好家风。

吃过百家饭 走过千村路

老人生了3个儿子和2个女儿,现在住在大儿子家里。大儿子前些年去世了,老人和孙子胡庆环一起居住。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老人感慨不已:“不敢想,小时候没吃没喝,柳树芽儿、构树叶、路边的野草,全都采来煮着吃,也没钱买盐,真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

在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中,记者了解了这位老人悲惨的身世和坚韧的性格。

“大概在我12岁时,我的爹娘就走了,也不知道是饿死的还是病死的,旧社会老百姓都是听天由命啊……”老人一边讲述,一边流泪,一旁的胡庆环连忙给奶奶拭去眼角的泪水。

为了活命,12岁的谭大妮带着妹妹一路流浪,开始了逃荒要饭的苦难生活。从西平到鲁山、从南阳到汉中、从襄阳到桐柏,姐妹俩风餐露宿、相依为命。要不到饭时,她们就挖野菜、寻野果、吃树叶、捉鱼虾,要到粮食时,谭大妮先让妹妹吃,自己再把剩下的一粒粒粮食装进袋子里带在身边。

“那一年,要饭经过泌阳时,妹妹饿得实在受不了了,我就背着她要饭。可是我也饿得心慌啊,后来实在背不动了,就搀着她往前走。幸亏遇到一个好心人给了我俩一碗饭才能活命,妹妹便给他们家当了童养媳……”听着老人家回忆往事,记者不禁一阵心酸。

就这样,妹妹留在了泌阳,谭大妮继续四处乞讨为生。虽然不再担心妹妹挨饿受冻,可是谭大妮始终觉得自己家条件不好,妹妹高攀了人家,生怕妹妹被婆家瞧不起,于是,她便带着逃荒要饭辛苦攒下来的一袋米和一袋面,前往泌阳送到妹妹的婆家,既是报答救命之恩,又算是给妹妹送些口粮当嫁妆,妹妹的婆家人被谭大妮知恩图报的行为深深打动。

看到妹妹的生活总算有了着落,谭大妮了却了一桩心事。她一路要饭回到西平,找了一个胡姓好心人嫁了。

胡家看谭大妮相貌俊秀,又吃苦耐劳,很喜欢她。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填饱肚子尤为重要。胡家当时是佃户,自己家没有一分地,需要给大户人家做工才能挣口饭吃。就这样,谭大妮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婆媳勤劳作 织就好生活

和老人的手轻轻一握,记者便感觉老人的手掌很粗糙,不由得拿起老人的手细细端详——这是怎样的一双老手啊?手心的老茧子看上去仍然红肿,好好的皮肉居然变得像化石一样镶嵌在老人的大拇指和食指中间处,让人心酸不已、不忍直视……

所有的苦难都是人生的勋章。老人说,通常的日子里,她和儿媳妇一起,每人脚踩着一地的绿丝网,双手拿着梭子飞快地一上一下,像打着节拍一样,奏响了一曲劳动赞歌。那绿色的渔线在她们手中交叉变换,织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网结,从屋外一直延伸到屋内。就这样,这门传统手艺让他们一家告别了贫困,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旧社会,老百姓干得再多,还是受穷、吃不上饭;到了新社会,老百姓越干生活越好,越干越有劲!”老人言语中透着知足和感恩。

胡庆环说,奶奶娴熟的传统手艺和淳朴的传承情怀,已经教会了他们几代人。如今,虽然渔网材质和技术有所更新,但那种老式渔网仍然有市场,仍然热卖。也就是这几年,奶奶突然视力不好了,母亲也一直有病,家里织渔网的小生意才停下来。

“要是眼睛能看清,我还想再织几十年呢……”老人不停地说。

 吃西平美食 享长寿人生

探访百岁寿星,饮食习惯自然是记者关心的话题之一。

“老人平时喜欢吃什么食物啊?”记者感兴趣地问。

“奶奶爱吃红薯和豆腐。”胡庆环说。

“孩子啊,我早就满口没牙了,我不吃这些还能吃啥?”老人的故事讲不完,总是伴着坎坷。

“在我60岁时,拉了一大车粮食爬一个上坡,车装得太高了,我一个趔趄摔倒在地,磕得满脸是血,满口没牙,幸好捡回了一条命。”老人讲得我们泪流满面。

“当时为了省钱没有镶牙,就只好吃红薯,把红薯煮或者蒸软烂了再放入口中吞咽……吃豆腐也是因为豆腐好咬、好咽,还有喝面稀饭,现在生活好起来了,孩子们每次做面稀饭时还往面里甩鸡蛋,面疙瘩里滴香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吃着维持生计的口粮——西平的红薯、豆腐和小麦,吃出了健康,吃出了长寿。

“西平的粮食好,小麦和红薯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王燕告诉记者,目前,西平县共有10个绿色农产品通过国家认证,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有3个,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吃了西平麦,能活到一百岁!咱西平的粮食好着呢!”老人脸上溢满着幸福的微笑。

 爱心助邻里 儿孙皆孝顺

明明自己经历了很多苦难,却偏偏见不得这人间疾苦。谭三妮老人就是这样的好心人。

胡庆环清晰地记得,邻居群堂的母亲当初坐月子时没人照顾,一见到奶奶就会哭哭啼啼。那时候不管多么忙,奶奶都会挤时间照顾她。当时家里有两只老母鸡,下的鸡蛋奶奶从来不舍得吃,也不让孩子们吃,都会攒下来送给群堂的娘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吃过百家饭,老人懂得热心助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子过得好了,但凡家里有啥好吃的,奶奶都会给邻居送去一起品尝。”胡庆环说。

谭大妮用言传身教时刻影响着孩子们,儿孙们身上也体现着孝善美德。

在北京开饭店的老人的重孙子胡甲森总隔三岔五地和太奶奶视频。虽然太奶奶眼睛看不清了,但是听力很好,她一听到重孙子电话里的声音就眉开眼笑。在郑州市中医院工作的老人的孙媳妇也经常买东西回来看望婆婆和奶奶。

一直不善言语的老人的儿媳吴翠也接了几句话,她对王燕说,因为身体不好非常愧对婆婆,没法在床前照顾,说着说着,吴翠的眼圈红了……

采访老人,除了老人的苦难让人心疼,最打动人心的是老人的孙子胡庆环,由于妻子、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地打工,照顾家人的重担就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他已经60多岁了,一边要照顾80岁患有疾病的母亲,还要照顾106岁视力不好的奶奶。为了方便照顾,他把母亲和奶奶安置在一个房间,每天早上给两位老人倒尿盆,然后洗脸、梳头、端饭,除了一日三餐,还有地里的庄稼要打理,每天像陀螺一样连轴转。还有一个细节直达人心:老人坐的椅子别出心裁,椅子上绑满了纸、毛巾和奶糖,万一家人不在身边,老人可以凭感觉摸索着使用。面对行动不便的母亲,胡庆环也研制了“特种轮椅”,母亲也可以扶着这个“轮椅”在院内自由走动了。

聊天间隙,胡庆环还不忘切了水果递到奶奶唇边:“奶奶,你吸吸水儿……”

孝顺之心,在行动细微之处。这个善良淳朴的西平男人,感动了记者,也感动了身边很多人。

幼时乞讨走四方,晚年福居长寿乡。

“想起旧社会逃荒要饭受过的苦,我真不敢相信如今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像做梦一样……”告别时,谭大妮老人拉着记者的手由衷地感慨道。那双手虽然粗糙,却有丝丝缕缕的热度顺着记者的手心流淌到全身,温暖着身体,感动着心灵。

责任编辑: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