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县区 西平县

谭大妮:旧社会逃荒要饭新世纪颐养天年

2024-10-02 18:18 来源: 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杨姗姗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走进长寿之乡打开长寿锦囊|记者带你聆听百岁老人的故事之谭大妮:旧社会逃荒要饭新世纪颐养天年

记者 许静/文 见习记者 赵永涛/图

走过万水千山,尝遍苦辣酸甜;述说百年人生,乐享金色华年。

在西平县谭店乡王海村委六组,有一位106岁的老人,叫谭大妮。幼时家境贫寒,一直和妹妹挨村挨家讨饭,没想到曾经饥寒交迫的她,如今五世同堂,迎来了幸福绵长的晚年生活。

2024年国庆节前夕,记者在西平县妇联主席刘琼和谭店乡乡长王燕的陪同下,探访了这位见证了时代巨变的百岁老人。

听孙子说县里有人来看望她,老人家慌忙地从床上坐起来说:“我都没帮过你们什么,你们反倒过来看我,真让我过意不去。”一位跨世纪的百岁老人,还如此注重礼节,让人不由得动容。

可能感觉里屋光线暗,谭大妮的孙子、今年60岁的胡庆环小心翼翼地把奶奶抱到院子里,然后小心服侍奶奶坐下。这时,老奶奶的儿媳、身体欠佳的吴翠也来到院子里,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孙子和儿媳的目光几乎没有离开过老人家,一会儿贴心地为老人披上外衣,一会儿勤谨地为老人端来茶水,细节之处,彰显着这个家庭孝老敬亲的良好家风。

毕竟已年过百岁,老人的脸上刻满了沧桑,每一道皱纹都承载着过往,一双眼睛深陷在眼窝里,有些浑浊,让人心疼不已。

吃过百家饭走过千村路

老人家生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现在居住在大儿子家里。儿子前些年去世,老人家和孙子胡庆环一起居住。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老人家感慨不已:“不敢想,小时候没吃的没喝的,柳树芽儿,构树叶儿,路边的野草,全都采来煮着吃,也没钱买盐放,真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

在老人家断断续续的讲述中,记者了解了这位老人悲惨的身世和坚韧的性格。

“大概在我12岁时,俺爹俺娘就走了,也不知道是饿死的还是病死的?旧社会老百姓都是听天由命啊……”老人家一边讲述,一边流泪,一旁的孙子胡庆环连忙给奶奶拭去眼角的泪水。

为了活命,12岁的谭大妮带着妹妹一路流浪,开始了逃荒要饭的苦难生活。从西平到鲁山、从南阳到汉中、从襄阳到桐柏,姐妹俩风餐露宿、相依为命。要不到饭时,她们挖野菜、寻野果、吃树叶、捉鱼虾;要到粮食时,谭大妮先让妹妹吃些,自己再把剩下的一粒粒粮食装进袋子带在身边。 

“那一年,要饭经过泌阳时,俺妹妹饿得实在受不了了,我就背着她要饭。可是我也饿得心慌啊,后来实在背不动了,就搀着她往前走。幸亏遇到好心人家给了俺俩一碗饭才救了命,俺妹妹便给他们家当了童养媳……”听着老人家回忆往事,记者不禁心酸阵阵。

就这样,妹妹留在了泌阳,谭大妮继续四处乞讨为生。虽然不再担心妹妹挨饿受冻,可是谭大妮始终觉得自己家条件不好,妹妹高攀了人家,生怕妹妹被婆家瞧不起,于是,她便带着逃荒要饭辛苦积攒下来的一袋米和一袋面,专程前往泌阳送到妹妹婆家,既是报答当初救命之恩,又算是给妹妹送些口粮当嫁妆,妹妹的婆家人被谭大妮的知恩图报和有情有义深深打动。

看到妹妹的生活总算有了着落,谭大妮了却了一桩心事。她一路要饭回到西平,找了一个胡姓好心人嫁了。

胡家看谭大妮相貌俊秀,又能吃苦耐劳,家人们很是喜欢。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填饱肚子尤为重要。胡家当时是佃户,自己家没有一分地,需要给大户人家做工才能挣口饭吃。就这样,谭大妮“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婆媳勤劳作织就好生活 

和老人家的手轻轻一握,记者便感觉手被老人家的手掌“搄”了一下,不由得拿起老人家的手细细端详——这是怎样的一双老手啊?手心的老茧子看上去仍然红肿,好好的皮肉居然变得像化石一样镶嵌在老人家的大拇指和二拇指中间处,让人心酸不已、不忍直视……

所有的苦难都是人生的勋章。老人家说,通常的日子里,她和儿媳妇一起,每人脚踩着一地的绿丝网,双手拿着梭子飞快地一上一下,像打着节拍一样,奏响了一曲劳动赞歌。那丝丝绿色的渔线在她们手中交叉变换,织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网结,从屋外一直延伸到屋内。就这样,这门传统手艺让他们一家告别了贫困,小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旧社会,老百姓干得再多,还是受穷、还是吃不上饭;到了新社会,老百姓越干生活越好,越干越有劲!”老人家言语中透着知足和感恩。

胡庆环表示,奶奶娴熟的传统手艺和淳朴的传承情怀,已经教会了他们几代人。如今,虽然渔网材质和技术有所更新,但那种老式渔网仍然有市场,仍然被热卖。也就是这几年,奶奶突然视力不好了,母亲也一直有病,家里织渔网的小生意才开始停下来。

一旁的西平县妇联主席刘琼告诉记者,西平县素有“渔网之乡”的美誉,村民自古就有着依靠渔产业讨生活的传统。近年来,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渔网渔具的加工和制作这一传统手艺再次焕发新活力,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如今,在一些先进的生产车间,一根根银丝以每分钟800米的速度快速经过整经工序,缠绕到精编机的盘头上,然后又均匀、稳定地穿越20多台精编高速纺织机的筘齿,织造出生产加工渔网所需宽度和经向密度的网布……每道生产工序行云流水,精密衔接,令人由衷感叹纺织“智”变的蓬勃力量。

近年来,西平县成立纺织服装、渔网渔具等主导产业工作专班,列出“四张清单”,实行“四图”作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渔网渔具主导产业链式发展,“渔”产业链持续壮大,集群集聚发展规模效应日益显著,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要是眼睛能看清,我还想再织几十年哩!哈哈哈……”听了刘琼的介绍,老人家开心地笑了。

吃西平美食享长寿人生

探访百岁寿星,饮食习惯自然是记者关心的话题之一。

“老人家平时都喜欢吃什么食物啊?”记者感兴趣地问。

“俺奶爱吃红薯和豆腐!”胡庆环说。

“孩儿啊,我早就满口没牙了,我不吃这些还能吃啥?”老人家的故事讲不完,总是伴着坎坷和辛酸。

“在我60岁时,拉了一大车庄稼爬一个上坡,车装的太高了吧,我一个趔趄摔倒在地,磕得满脸是血,满口没牙,幸好是捡回一条命!”老人家讲得我们泪流满面。

“当时为了省钱没有镶牙,就只好吃红薯,把红薯煮或者蒸‘吸溜’(软烂)了再放入口中吞咽……吃豆腐也是因为豆腐好咬、好咽,还有喝面稀饭,现在生活好起来了,孩儿们每次做面稀饭时还往面里甩鸡蛋,面疙瘩里滴香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家吃着维持生计的口粮——西平红薯、西平豆腐和西平小麦,吃出了健康,吃出了长寿,吃出了幸福的晚年生活。红薯天生是个宝,养生治病离不了。红薯营养齐全,含有丰富的淀粉、钙、铁等元素,经常食用可以延年益寿。老人家说当时吃的小麦都是石磨面粉,据说,用这种近乎原始的石制工具和加工工艺研磨出来的面粉,具有养心气、固安神、通经络、增强体质等功效。因为石磨在研磨麦子时,转速慢、产生的热能低,破坏不了麦子中的营养成分,麦子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最大限度地得到保留,而且面筋度高,麦香纯正,用眼下时髦的话,是地道的“绿色食品”。

谭店乡乡长王燕告诉记者,“西平小麦”和“西平红薯”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目前,该县共有10个绿色农产品通过国家认证,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有3个,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吃了西平麦,能活到一百岁!妮儿,咱西平的粮食好着哩!”老人家脸上溢满了幸福。

凡是不能毁灭我们的,必然让我们强大。从60岁满口无牙到106岁身体依旧康健,许是上苍的眷顾吧,抑或是西平广袤的大地上土生土长的食物滋养着老人家……

爱心助邻里儿孙皆孝顺

明明自己经历了太多苦难,却偏偏见不得这人间疾苦。谭三妮老人家就是这样的好心人。

胡庆环清晰地记得,邻居群堂他母亲当初坐月子时没人照顾,一见到奶奶就会哭哭啼啼的。那时候不管再忙,奶奶都会挤时间照顾她一日三餐,当时家里有两只老母鸡,下的鸡蛋奶奶从来不舍得吃,也不让孩子们吃,都会攒下来送给群堂他娘吃。

“解放前吃过百家饭,老人家很懂得热心助人。解放后日子过得好了,但凡家里有啥好吃的,俺奶奶都会给邻居送去一起品尝这种幸福的滋味。”胡庆环说。

谭大妮用言传身教时刻影响着孩子们,儿孙们身上也体现着孝善美德。

在北京开饭店的奶奶的重孙子胡甲森总隔三岔五地和太奶奶视频,虽然太奶奶眼睛看不清了,但是听力很好,她一听到重孙子电话里的声音就眉开眼笑。在郑州中医院工作的老人家的孙媳妇也经常买东西回来看望婆婆和奶奶,并表示等以后若买了大房子,就把全家人都接去居住。

一直不善言语的老人家的儿媳吴翠也接了几句话,她对王燕说,因为身体不好非常愧对婆婆,没法在床前照顾左右,说着说着,吴翠的眼圈红了……

多么善良的一家人,老人家这一生虽经历了风风雨雨、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但也真真切切感受到子孙的孝道、邻里的和谐、国家的照顾,可以说是福寿绵长了!

采访老人,除了老人的苦难让人心疼,最打动人心的,是老人的孙子胡庆环,由于妻子、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地打工,照顾家人就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他已经60多岁了,一边要照顾80岁患有疾病的母亲,还要照顾106岁视力不好的奶奶。为了方便照顾,他把母亲和奶奶安置在一个房间,每天早上给两位老人倒尿盆,然后洗脸、梳头、端饭,除了一日三餐,还有地里的庄稼要打理。每天像陀螺一样连轴转,还有一个细节直达人心:奶奶坐的椅子别出心裁,椅子上绑满了纸和毛巾还有奶糖,说万一自己不在身边时,奶奶可以凭感觉摸索着使用!面对行动不便的母亲,他也独自研制了“特种轮椅”,母亲终于也可以扶着这个“轮椅”在院内自由走动了。

聊天间隙,胡庆环还不忘切了水果递在奶奶唇边:“奶,你吸吸水儿……。”

孝顺之心,不在行动之华丽,而在行动之细微。这个善良淳朴的西平男人,感动了记者,也感动了身边很多人。

多年来,西平县每年度在全县开展移风易俗先进个人,河南好人、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优秀“四会”、优秀乡贤等先进典型表彰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培育良好家风、弘扬淳朴民风,推动“党风”“家风”“民风”同步改善,“治小家”与“治大家”并行推进,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促进了和谐、提升了文明,推动了移风易俗的开展,正逐渐成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纽带和桥梁,为西平县创建文明城市点亮了一盏明灯。

幼时乞讨走四方,晚年福居长寿乡。

“妮儿啊,想起旧社会逃荒要饭受过的苦,我真不敢相信如今能过上恁好的日子,像做梦一样……”告别时,谭大妮老人拉着记者的手由衷地感慨着。那双手虽然粗糙,却有丝丝缕缕的热度顺着记者的手心流淌到全身,温暖着身体,感动着心灵。

返程路上,无论是美丽乡村还是魅力城镇,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商场店铺,随处可见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秋光中如此鲜艳、如此动人。在祖国母亲75周岁华诞之际,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幸福、喜悦和感恩。想起方才告别时老人家发自内心的话语,记者突然感觉眼眸热热的、浑身暖暖的。106岁的谭大妮老人,分明在用她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和我们的时代,总是深情依托!”从旧社会乞讨要饭,到今天乐享晚年,谭大妮老人不仅经历了百年时光的流逝,还见证了这75年来祖国母亲带领我们一路向前的幸福行程!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