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铸忠诚——记抗美援朝老兵卢会甫
记者 高琳琳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70多年前,无数“最可爱的人”唱着这首歌进入抗美援朝的战场。这首歌,伴随他们走过青春韶华,走进人生暮年。
卢会甫老人精神矍铄。
一名老兵就是一部鲜活的革命史,是一本生动的思政教材。近日,记者来到确山县双河镇,跟随抗美援朝老兵卢会甫,一起回忆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
幼年父母双亡
卢会甫1930年出生于确山县杨店镇(现双河镇),幼年时父母双亡,两个哥哥外出当兵,因为家里穷,唯一的姐姐也早早嫁人。
“家里没亲人,我又没文化,想着不如去当兵,做点有意义的事。”1949年4月,19岁的卢会甫和几个年龄相仿的老乡沿着铁路去信阳,找到了当时的四十军参军入伍。
“当时全国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解放。我跟着部队先后来到湖北省的花园、广水、滠口等地,一路打一路走,过了武昌,到达长沙。”说起当年打仗的事,卢会甫的记忆十分清晰。他说,当时局势紧张而复杂,国民党军队负隅顽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英勇无畏,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经过激烈的战斗,长沙最终迎来了解放的曙光。这场战役解放了长沙,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和平与希望。
在战役中,卢会甫的头皮被炮弹削掉了一块,鲜血直流,还是战友提醒,他才知道自己受了伤。
休养了半个月后,卢会甫又随部队一路南下,来到了海南岛。
誓死保卫国家
说起在海南岛的那段经历,如今94岁高龄的卢会甫有些激动。提及牺牲的战友,老人哽咽了。
经老人讲述,记者了解到,那是一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枪林弹雨,硝烟弥漫。战士们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前行,船只在风浪中飘摇,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危险。
登岛作战时,敌人的火力异常凶猛,子弹如狂风骤雨般袭来。许多年轻的战士,怀揣着解放的信念,却在冲锋的瞬间倒在了沙滩上,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和海水。
在激烈的战斗中,物资匮乏,药品短缺。受伤的战士只能强忍着剧痛,继续战斗。有的战士伤口感染,依然坚守在阵地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年轻的卢会甫意气风发(受访者提供)。
然而,即便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惨烈的牺牲,战士们的意志从未动摇。他们前仆后继,用生命和热血最终换来了海南岛的解放。
“我们打了近两个月,飞机天天从头顶飞过。有一次,一阵枪林弹雨过后,海面变成了红色的,几百人的部队只剩下一半人。”卢会甫回忆,一直到大部队过来,战役才渐渐平息。
卢会甫老人的讲述,让人深刻感受到了那场战役的悲壮与伟大,也让听者记住了那些为了自由与和平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
参加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0年12月,卢会甫随部队入朝作战,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18师352团1营连担任警卫员。
“那时战争打得非常艰苦,没想到还能活着回来。很多战友牺牲在战场上,和他们相比我很幸运……”提及那段战斗岁月,卢会甫眼眶湿润,感慨颇深。
1950年12月15日,部队集结在鸭绿江边,准备天黑时过江。当时在鸭绿江边,为防敌机轰炸,不敢开灯,不敢喧哗,千军万马在夜幕中紧张有序地过江。进入朝鲜后,部队几乎都是白天隐蔽,天黑后急行军,每晚需要跑约60公里。朝鲜的天气无常,白天艳阳高照,夜里就下雨,把战士们淋得透心凉。夜晚行军看不清路,奔跑中摔倒是常有的事。雨水顺着脖子流到鞋里,鞋里的水能踩出响声,脚上磨出的水泡有玉米粒般大,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40军118师352团的战士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投入激烈的战斗。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毫不退缩。每一位战士都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那是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人民的安宁。
在艰苦的战斗环境里,352团的战士们相互扶持,彼此鼓励。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坚守阵地,哪怕冻僵了身体,也绝不放弃。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敌人的炮火猛烈袭来。但352团的战士们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术,奋勇抵抗。他们冲锋陷阵,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70多年了,我永远忘不了那段历史,忘不了战争的激烈,忘不了战友的英勇。如今,只希望已故的战友安息,健在的战友健康……”说到这,卢会甫老人已是泪流满面。
战场上的英勇警卫
“敌军用飞机大炮封锁我军的供给线,部队的服装、弹药、粮食运不上去,有时一天只发给每名战士一个土豆,土豆冻得像石头一样硬。有时连土豆都没有,只能吃树皮草根,渴了吃雪。最好的伙食是压缩饼干,但特别硬,咬不动。”卢会甫说,没有鞋穿,战友们就把死去的敌人的皮鞋扒下来穿上。虽然穿在脚上直晃荡,但总比没有鞋穿强。
1951年时的卢会甫(受访者提供)。
在朝鲜战场上,作为警卫员的卢会甫格外坚定和勇敢。他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守护着首长和战友们的安全。战火纷飞中,他穿梭在硝烟弥漫的阵地上,目光敏锐,不放过任何一丝危险的迹象。
有一次,敌军突然发起了猛烈的袭击,炮弹如雨点般落下。卢会甫毫不犹豫地将首长护在身下,用自己的身躯抵挡飞溅的弹片和碎石。
在物资匮乏的艰难时期,卢会甫主动承担起为战友们寻找食物和水源的重任。他冒着敌人的炮火,在陌生的土地上四处探寻,只为让大家多一份生存的希望。
在朝鲜战场上的每一天,卢会甫都展现了无私无畏的精神和对战友深厚的情谊。
转业建设家乡
1953年8月,卢会甫随部队回国,在东北进行了几年建设后,1956年夏季转业回到了老家。
“当时家里的亲人没有音讯,我出去的那几年一直没能和家人取得联系。”这也是念家的卢会甫选择转业的主要原因。
回到家乡后,卢会甫被分配到乡政府工作,先后担任过民政助理、党委组织委员、团支部书记等职,还在乡里入了党。工作期间,他把自己在部队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大家,只要有需要就冲锋在前。
卢会甫获得的纪念章。
1990年离休后,卢会甫又听从组织安排去管理乡里的敬老院,直到2002年患上脑梗才回家休养。因为贡献突出,他被省政府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抗美援朝老兵在战争结束后转业建设家乡,是一种令人敬仰的选择。他们把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转化为对家乡的奉献和付出。
“这些年国家没有忘记我,这些纪念章都是政府发给我的。”提起自己的“宝贝”,卢会甫的脸上洋溢着自豪。
卢会甫老人的4个儿子、2个女儿都很孝顺。在这个大家庭中,孩子们用行动表达对父亲的敬爱与感恩。他们的孝行不仅是家庭的财富,也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如今,卢会甫已四世同堂,和老伴儿一起安享着晚年。
责任编辑: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