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社会

郭秀荣:优良家风代代传

2024-09-25 16:01 来源: 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梅雅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记者 许静 见习记者 陈培

家和万事兴,家兴国安宁。

古人云:“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一个人最早的教育,来自家庭,而性格的养成,更在于长辈的言传身教。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产。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宜居的西平县杨庄乡胡庙村,聆听百岁寿星郭秀荣的人生故事。郭秀荣注重良好的家风教育,她用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滋养出孝子贤孙,教育子女们走正道、做正事、养正气,助力子孙们生活幸福、事业提升。

四世同堂多和顺 笑口常开乐无边

日前,记者见到郭秀荣老人时,她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天天都想笑,白天也想笑,晚上也想笑。”说话间,老人双眸微眯、嘴角上扬、满脸含笑,那种掩饰不住的快乐,让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属于老人的幸福生活。

“您笑什么?”记者问。

“我现在七个孩子、七个孙儿、三个重孙子,咋能不笑呢?”提起自己的家庭,老人的喜悦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这根大金链子是谁买的?”

郭秀荣。

“俺孙子买的。屋里头放的还有,你看不看?”老人的可爱让家人们开怀大笑。

眼前的郭秀荣精神矍铄、干净利落,她满脸笑意地望着儿媳。一提儿媳,她赞不绝口:“儿媳妇每天都把我照顾得很好。我啥时候吃饭、啥时候睡觉、啥时候换洗衣服,她都记得很清楚……”说起儿媳,老人家如数家珍。记者也想让儿媳说两句,儿媳羞涩地摆摆手,表示自己只是尽了本分,不值一提。

据老人的大儿子马洪献介绍,他母亲生于1923年,今年已经101岁了,除了稍微有点耳聋外,身体素质很好,很少生病,也很少发脾气。

郭秀荣(中)与儿子、儿媳。

“俺娘100岁时,在这楼梯口摔了一跤,有点轻微骨折,没想到休息几天后,竟奇迹般康复了。”马洪献说,“为提高俺娘的免疫力,又到医院给她输了4瓶人血白蛋白。”

“俺娘喜欢干净。她现在每天早上喜欢早起打扫院子,然后搓洗自己的衣服,不让她做就不行。”老人的儿媳妇徐秀莲介绍。

“俺娘爱吃面食,也做得一手好茶饭。年轻时地里活和家务活样样精通,擀的面条比轧得还匀称……”说起婆婆,徐秀莲满脸喜悦。

她告诉记者,老人家喜欢喝蜂蜜,几乎一个月一罐子,说也奇怪,这样吃了多年不但血糖不高,心脏也非常好。

和别的老人不同的是,老人家说她爱吃香的,尤其喜爱肉食,而且胃口特别好。

“老太太不喜欢我们出去玩。她喜欢我们在家里,她说看着我们舒服。但我们刚围着她坐下,她又觉得她耽误了我们的事儿,又吵着让我们出去。”徐秀莲说,“其实,婆婆一向善解人意,也从来不给子女们添麻烦,因此赢得了晚辈的尊敬和爱戴。”

“我就喜欢看着你们在我身边转悠。”老人家接过话茬,并附在记者耳边轻声说,“我那时对婆婆也很好。俺公公去世得早,俺婆婆一个人把俺家那个老头子拉扯大,你想想她容易吗?”

百岁寿诞唱大戏 锣鼓喧天表孝心

晚辈孝老敬亲,长辈乐享天伦。2023年5月17日,郭秀荣迎来了百岁寿辰。孙子马天伟、马天峰请来了豫剧团为老人家演戏祝寿,吸引了本村及周边村民围观。那场面非常壮观,可谓人山人海。

“先王爷封我是个长寿星……”戏台上,演员们用精湛的表演和激昂的唱腔为老人送上祝福;戏台下,看戏的乡亲们纷纷赞叹老人因人品德行而长寿、因子孙孝顺而幸福。

“大戏一直唱了6天。我们还特意给母亲定了一个10层的大蛋糕。亲戚朋友都来了,光咱西平的美酒就喝了10来件。”马洪献说。

“母亲为了这个家辛苦操劳一辈子,给她过寿,让她高兴是应该的。”马洪献告诉记者,他们这个大家庭孝老爱亲、与人为善。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如果全部聚在一起近40人,看到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心里真是无比高兴。

“我一见老母亲上金殿……”寿诞那天,伴随着豫剧《大登殿》的经典唱段,子孙们簇拥着百岁寿星,个个含泪微笑,喜在心田。

“那天上午,我们全家缓缓地把奶奶推到戏台前。看到奶奶环顾四周并向来客频频点头,那一刻,我激动得满眼泪花……”老人的孙媳妇告诉记者,奶奶是该村目前年龄最大的老人。提及长寿秘诀,老人的孙媳妇说,老人善良、勤劳,和邻里相处和睦,和家人们相敬如宾。

“嫁入这个家10多年了,我从来没和婆婆红过脸,拌过嘴。”老人的孙媳妇快言快语。

在良好的家风滋养下,郭秀荣的子孙辈出了5名大学生,有的就读于本科,有的正在读研,个个都是奋发有为的青年。这又让记者想起了老人家一开始说的话:“我天天就想笑……”

家风家训代代传,美丽乡村事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近年来,西平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等形式,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正能量 文明西平新风尚”系列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长寿老人越来越多,后辈子孙越来越强。

 幸福食堂添福气 长寿之乡出寿星

“我们把孝道文化融入基层治理之中,大力弘扬文明乡风。杨庄村乡风淳朴、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切实提高了老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杨庄乡党委书记武星介绍。

杨庄乡位于西平县城西22公里处,地处滞洪区,圣人孔子曾在这里设坛讲学,保家卫国的合水“抗日围歼战”在这里打响,西平县第一个党支部“仪封党支部”在这里成立,有着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称。杨庄乡人民勤劳能干、孝老爱亲、尊师重教,这些社会道德风尚的主流,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和坚守,铸造了“上善之乡”的文化品牌。

尊老、敬老、养老、助老是西平县委、县政府大力倡导的美德。为了给老年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杨庄乡马楼村建起了老年幸福食堂。中午时分,幸福食堂热闹了起来。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循着四溢的饭香,步入崭新明亮的幸福食堂。食堂里的十几张桌子,顿时坐得满满当当,有人品尝着美味的饭菜,有人喝着热乎乎的汤……

80岁的村民马秀菊正与几个老熟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这饭做得比家里还好吃,吃得舒服,还实惠……”马秀菊笑着竖起大拇指,为村里的食堂点赞。

武星介绍,马楼村依托村内闲置宅基地和公共区域,筹建了占地270平方米的老年食堂,周边搭配有长100米的村史长廊,200米的“幸福渠”,196个“共享菜园”。为了建好老年食堂,营造好周边环境,村治安主任拆除了自家的宅子,村小组长说服亲戚让村里无偿使用了一处闲置宅基地。

老年食堂主要从村集体出资、乡政府拨资、民政部门助资,爱心人士捐资等4个方面筹集资金,从老年生活习惯考虑,以供应早餐、午餐为主。乡里采取“老人付一点、餐厅让一点、志愿者助一点、菜园供一点、村集体补一点”的方式,推动老年群体、运营业主、集体经济三方受益;设置党员服务岗和志愿者服务队,参与老年食堂助餐服务;鼓励老年人用粮食、菜与就餐等价交换,提升老年人助餐积极性;驻马楼村第一书记牵头成立监管小组,加强日常运营监管,对老年人助餐服务满意度达95%以上的村集体从租金中给予补贴“输血”。

在幸福大食堂,记者听说一村民的母亲孙三妮已经105岁了,便和县妇联主席刘琼以及武星一起前去探望。到孙三妮老人家时,老人家的儿媳妇田翠枝正在陪婆婆聊天。虽然已经105岁高龄,但老人家除了视力有点欠佳外,整个人看上去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被晚辈照顾得妥妥当当。

孝老爱亲传佳话,移风易俗树新风。孝老爱亲的环境滋润着这里的每一位老人。截至目前,杨庄乡有993位80~89岁的老人,有239位90~99岁的老人,还有10位100岁以上的长寿之星。

责任编辑: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