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河南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当艺术跨越时间 看一座千年石窟的数字焕新

2024-08-17 17:18 来源: 大河网 责任编辑:闫继华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微信截图_20240817171743

大河网讯 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近80座佛塔,蜂房燕窝般镶嵌在东西两侧的香山和龙门山上,巍峨壮观——这,就是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景区游人如织

8月16日,“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洛阳龙门石窟,在伊水岸畔,听时间的回响,探究一座千年石窟如何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

打卡热:“剪刀手”萌佛走红背后是艺术的永恒

在龙门石窟宾阳北洞,一尊会比“剪刀手”的佛像凭借细腻流畅的雕工吸引着游客驻足,不少人还模仿起佛像一起“比耶”。

会“比耶”的佛像深受年轻人喜爱

“其实这是一个有趣的误会,原本这尊佛像的手势是三指,是一种佛教手印。但大拇指断掉了,缺了一个手指头才巧合地成了剪刀手。”龙门石窟金牌讲解员马丁介绍道,佛教手印是佛教修行者用双手及手指结合做出各种姿势,配合念诵佛经,以此更快地达到修行成功的目的。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的特殊手势就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这种手印或与唐代密宗修行有关系。

走红网络的讲解员马丁接受记者采访

除了“剪刀手”佛像之外,站在宾阳中洞前凝视,佛的微笑圣洁肃穆,于宁静中透出百般慈爱,于深邃中流露出无尽温和;万佛洞前室南壁,一尊残损的观世音造像,以其窈窕婀娜的身姿被游客称赞为东方的“维纳斯”……

“龙门石窟的开凿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和北宋,大规模断续营造400余年。从造像风格上看,北魏佛像不再似前朝一般清秀,而呈现出圆润雍容的艺术气质,这是孝文帝推崇汉文化、进行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佛教趋于本土化,成为人们的精神力量、审美理想和艺术体现的现实写照。”马丁说,到了隋唐时期,龙门石窟造像艺术受雍容华贵、富丽健美之社会风尚的熏染,造像格调清新、躯体丰腴。

历经1500多个春秋,“龙门石窟热”的背后是艺术的永恒,跨越时间的长河,千年的佛像已经成为与人们对视和交流的鲜活生命体。

影响力: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发展历程的重要一环

作为北魏和唐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龙门石窟是中国唯一具有两个王朝皇家风范和皇家色彩的石窟,在中国石窟中独具特色,对当时中国乃至域外的佛教雕塑艺术的变革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卢舍那大佛

记者在景区看到,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只为一睹大佛的风采,“无论我从什么角度仰望,卢舍那大佛仿佛都在凝视着我,向我微笑,这是‘东方的蒙娜丽莎’。”古人的造像艺术让游客刘女士叹为观止。

“作为龙门石窟最为宏大壮观且享誉中外的窟龛,大卢舍那像龛开凿于盛唐时期。”马丁说,造像群以卢舍那大佛为最高,布局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如此巨大的九尊造像同在一窟十分罕见。整尊佛像展现了盛唐雍容大度、华贵堂皇的皇家风仪,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其造像风格直接影响了东亚的造像艺术。

远观大佛,其面容丰满圆润,广额宽颐,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大佛身着通肩式袈裟,一圈圈同心圆式衣纹显得质朴无华,背光处飞天伎乐的装饰与火焰纹光晕把头像烘托得圣洁异常。

无论是北魏造像褒衣博带、秀骨清像、表情温和、潇洒飘逸的“中原风格”,还是唐代造像面相圆润、隆胸细腰、躯体丰腴、典雅端丽的“大唐风范”,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发展历程中,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一环。

2000年11月,龙门石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数字化:技术赋能留“驻”石窟芳华

记者发现,在万佛洞前室南壁,拿出手机对着一尊残损的观世音造像进行扫描,很快手机上就出现了一尊光彩夺目的造像——这尊观世音像是国内首件通过数字技术虚拟复原的石质造像。

龙门石窟研究院以20世纪初一些国外的探险家、学者、摄影师等人拍摄的照片为依据,以学术研究为基础,融合三维数字化技术、颜色检测分析技术、传统雕塑艺术等手段,结合同时期同类型造像特征,对雕像进行了造型的虚拟修复及色彩的虚拟复原,人们通过手机便可一览佛像的“前世今生”。

马丁介绍道,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加大了精品院藏文物、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力度,除了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对石窟进行三维数字化扫描,还通过数字博物馆,借助网络进行远端传播和展示。

“对于洞窟中不能移动的珍贵文物,通过数据建模,借助3D打印进行展览,也能够基于3D打印的产品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比如对3D打印产品进行彩绘上色,复原北魏和唐代造像的风貌。”马丁说,为了让社会大众更多地了解龙门、喜欢龙门、感知龙门、研究龙门,龙门石窟研究院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推出普及性文化读本,录制线上“云上龙门”直播,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夏令营活动等。

龙门石窟风光

通过数字复原技术让文物“穿越”千年,也让原本在龙门山上矗立千年的文物再现开凿伊始的美,让大众有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和感受精美文物的机会。

伊水潺潺,蜿蜒北去。卢舍那大佛端坐在此已一千多个春秋寒暑,它微笑着,仿佛看向远方无尽的未来。(董蕾 马绍坤 任昱炎)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