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天中

走进长寿之乡 打开长寿锦囊 记者带你聆听百岁老人的故事——于大妮:百年沧桑忆往事 福临今朝看变迁

2024-08-05 18:49 来源: 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姚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驻马店网讯(记者 许静 见习记者 陈培)有这样一个地方,一草一木皆风景,花桥流水绘画卷;有这样一个地方,福泽绵延出寿星,嫘祖故里换新颜。

“中国生态魅力县”“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之乡”“大铜器文化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一系列荣誉纷至沓来,这是对西平广大干群凝心聚力、团结拼搏、顽强奋战的最好诠释。当前,西平县已成功取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全县干部群众正以高昂的热情和满满的信心,全力以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柏亭街道位于西平县城西部,是城西行政区、文化新区,同时也是西平县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窗口、经济发展的前沿,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硕果在这里交相辉映。柏亭街道塑胶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蓬勃发展,渔网渔具产业实现了集拉丝、织网布、箱包渔具制作、鱼饵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化的产业链,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烈日炎炎,记者在西平县妇联主席刘琼的陪伴下,来到柏亭街道办事处一农家小院。小院简约朴素,却也洁净优雅。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氤氲着芬芳,一串串葡萄和一簇簇花椒缀满枝头,一幅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和善坚忍藏于心 时光愈加润美人

我们要采访的对象是106岁的于大妮老人。说明来意后,她老人家立马起身热情迎接我们,还大声吆喝儿子赶快搬来凳子让客人坐下。在言语和行动之间,老人显得如此敦厚和蔼、热情好客。

落座后,记者见老人脸色红润,精神矍铄,乐观开朗,腰背挺拔,知书达理,说话中气也足。当记者问到老人家多大年龄时,她爽朗地说:“今年106岁!”然后稍停顿了一下,“我的出生日期是1918年5月16日,虚岁应该是107岁了,哈哈……”

于大妮老人好像知道记者此行的目的,她深情地说:“能活这么大年纪,一是子孙孝顺,全都围着我转;二是托共产党的福,托新时代的福!”记者不禁感慨老人的思路清晰,记忆力极好,也佩服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强。

“俺妈年轻时受了很多苦,现在年龄大了,我们姊妹几个也已退休在家,就想着一门心思陪老人家安度晚年。”老人的小女儿张美琴说。

和老人家聊天得知,老人一生养育过5个孩子,两个儿子和3个女儿。“老大叫张玉民,就是刚才给你们搬板凳的那个。老三叫张安民,刚才出去串门子去了,还有3个女儿。”老人家的幸福溢于言表。

“三个女儿叫什么名字?”记者想测一下老人家的记忆力。

“玉荣、关荣和美琴。”老人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岁月的风霜可能让老人家失去了部分记忆,但孩子们的名字,老人早已烂熟于心。

老人的大儿子比较寡言,他在母亲身旁拿着蒲扇一边小心侍候着,一边听母亲和记者聊天。正说话间,老人家的三儿子张安民回来了。张安民比较健谈,他和老母亲你一言我一语地和记者聊了起来。

“我的父亲叫张桂林,1949年在汤买赵乡任乡长,父亲对我们5个子女要求严格,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两袖清风,废寝忘食,但照顾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身上。”张安民说。

“我那时裹着小脚走得慢,有一次拉车摔倒了,别人的车差点没从我身上碾轧过去。”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老人的记忆还这么清晰。

张安民回忆说,大概是1956年前后,天刚蒙蒙亮,村民就围着家门口要吃的,有的人竟然饿得哭了起来,老母亲把大家带进院子里说,别哭了,你们看家里有啥自己拿吧!人们看到院子里有两口大缸,便急忙打开去寻找吃的,打开一看愣住了,一个缸里全是水,另外一个缸里连盛面的白印子都没有。原来,家里早已一穷二白。

家里没面了,吃什么?老人家说:“挖野菜呀,也可以挖野草。七七芽、河半坡、清蒿子……后来种红薯,红薯叶子、红薯头、红薯尾巴,当时都是救命粮食……”老人娓娓道来,往日情景犹在眼前。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老人家叮嘱记者也像是说给儿女们听:“当时,西平红薯救了很多人的命,现在,日子好过了,你们可不要铺张浪费,一定要勤俭节约呀!”

老人家哪里知道?西平县从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入手,每个乡镇(街道)早就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建立健全了“一约四会”,杜绝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的奢侈之风盛行,制定了章程,推选德高望重、精明能干的老党员干部、能人乡贤为代表,按照事前介入、事中参与、事后监督的原则,引导群众节俭办事。积极培育良好的民风、家风、乡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地。就拿柏亭街道范楼村来说,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杜绝高价彩礼,老人厚养薄葬,生日宴、满月酒不再兴师动众,如果一定要宴请就请“大锅菜”……放眼如今的西平,阡陌之间,乡风净、民风纯、思想齐、干劲足。移风易俗、勤俭节约似“春霖甘露”,悄然滋润着群众的“心田”。

张安民说,母亲是个勤劳的人,虽然裹着小脚,但家里活儿、地里活儿,她一点没落下。“要说她受的苦,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但是现在日子好了,我们尽量不在她面前提那些伤心的往事儿。我们一大家子老老少少二三十口人,母亲早已五世同堂,她的孙子在武汉汉正街做生意,也经常回来看望她,玄孙也已经10岁了,在武汉上学。”寥寥数语间,洋溢着苦尽甘来的幸福感。

“想想母亲所受的罪,我们从来就不惹老母亲生气。”老人家的大儿子张玉民插话道。

“这么热的天儿,你们来看我,真是太谢谢啦!”正聊着往事呢,老人家话锋一转,微笑着向记者和刘琼表达谢意,可见老人家很懂礼数。

采访中,最打动记者的还是老人家的微笑。老人静坐院中,白发如雪,慈眉善目。她习惯性地保持着和善的笑意,眼睛微微眯起,那种岁月沉淀下的颔首微笑,仿佛春风拂过湖面,温润而亲切。她的眼中满是包容与智慧,让人感受到历经风雨之后的宁静与美好。这些画面,一直定格在记者的脑海里。

天地间诗书最贵,家庭内孝悌为先。家风就像是社会风气中涓涓细流的小溪汇聚成河,润泽华夏大地。妇联主席刘琼说:“只有每个小家的家风都忠厚淳朴,才能树立正气浩然的社会风尚。在西平县,像于大妮这样的家庭很多,他们传承中华优秀家教家训家风,塑造新时代文明新风,已经蔚然成风。”

刻骨铭心说洪水 深情依依谢党恩

百年风雨坎坷路,多少往事在眼前。有人说,时光是一台最好的疗伤机。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变得淡化模糊,失去了伤痛。但有些事情随着时光的飞逝却变得愈发清晰。

又到八月,于大妮老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四十九年前那场虽已远去但至今刻骨铭心的记忆——75.8洪水!

事情虽已过去49年,曾经的洪水已被很多人淡忘甚至遗忘,可曾经身处旋涡中的她,每到八月,每到暴雨季节,都会不经意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

“我记忆中最深的事儿,就是75.8大水,庄稼、房屋都被淹了。洪水过后,我带着孙儿去四川,那一年,我50多岁……”老人家声音哽咽,断断续续地说。

“我去四川码头接母亲时,看到母亲浑身湿透,脸上也是斑斑伤痕。那一刹那,我忍不住哭了,不敢想象,母亲裹着小脚,扯着侄子,趟着河水,她是怎么深一脚浅一脚,从西平到武汉,又从武汉到四川的。”女人本弱,为母则刚。张安民说,那时候,他已随父亲到重庆保密部门工作,得知家里发水的消息也是心急如焚,没想到母亲冒着生命危险,跋山涉水把大侄子送过来啦!

“张家的血脉啊,可不敢有啥闪失!”老人家的声音温柔且坚定。

“洪水过后,我想着家都没有了,这可咋办啊。”老人家捋捋头发,仿佛有太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那后来呢?”记者问。

“后来——后来回到西平,县政府和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和党员,挨家挨户给发的救济粮,又领着大伙儿一起重新修路、修房子。您想想,受这么大的水灾,要不是共产党,还会有现在的家?还会有活到一百多岁的我吗?”谈及往事,老人几多感慨、几多深情、几多感恩。

随同采访的刘琼告诉记者和老人,进入七八月份,西平县委、县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早已落实防汛值班制度,并调配防汛物资、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始终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热爱生活心地宽 劳逸结合保康健

因为父亲的工作经常调动,母亲也曾随父亲辗转上海、广州、东北、合肥,所以母亲能听懂很多地方的方言,也喜欢帮周围人做事情。“现在在郑州的大姐也经常寄东西过来,她知道俺娘喜欢吃啥,穿啥。俺娘还喜欢把俺姐寄的东西送给邻居分享。”张安民说。

“老人家不喜欢去闺女家小住吗?”记者问。

“年轻时候去,现在不去了,怕哪一天突然走了,走在闺女家,给闺女添麻烦。”

老人是需要陪伴的。前些年,老人喜欢和几个邻居打打牌,聊聊天,日子很惬意。老人的女儿张美琴拿出手机让记者看了一段母亲打麻将的视频,视频中,于大妮正襟危坐,气定神闲,表情也是全神贯注,和几个七八十岁的“年轻人”激战正酣。于奶奶头脑灵活,思路清晰,洗牌、码牌、出牌,整套动作流畅自如,十分娴熟。

老人说,打麻将要劳逸结合,不能因为贪玩而误了农活。这些年她做到了,而且一直这样训诫子孙们。干练的老人把居住的小院收拾得井井有条,院子里也种满了各种蔬菜。问及老人健康长寿的秘诀,她还是重复那句话:“儿孙们孝顺,加上党的政策好呗!”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于大妮慈爱、谦和、有智慧,注重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在她的哺育下,晚辈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她以她的智慧和经验为子女提供指导,并在他们面临困难或抉择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她十分重视家庭价值观的培育,注重家风和互助精神的传承,身体力行地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她乐善好施,关心邻里,是大家心目中的“活菩萨”。

于大妮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的健康达人,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保持健康的作息,生活充实而有规律。她告诉记者,她从年轻时就爱吃蔬菜、水果和粗粮,特别是西平的热豆腐、芝麻叶豆腐脑、豆浆,都是家庭必备,保持每天摄入均衡的营养。

其实,在柏亭、在西平,还有许许多多像于大妮这样安享幸福的百岁老人。在柏亭,记者也采访了百岁寿星田永权,老人家生于1922年1月23日,今年也102岁高龄了,老人家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但也许是去年老伴儿去世的原因,老人家显得有点落寞,虽然儿孙们照顾得无微不至,特别是儿媳妇,照顾吃喝拉撒从无怨言。但老人家给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想你奶奶了,想随她而去。

为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老人的孙子田卫军告诉记者,奶奶于2023年3月23日去世,走时101岁。和爷爷属于西平县为数不多的一对“神仙眷侣”。

长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凝心聚力、实干兴西,打造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是西平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之一。西平县自2023年被认定为“中国长寿之乡”以来,高度重视长寿之乡品牌建设,致力打造知名的幸福宜居之城,健康养生福地,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中国长寿之乡”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随着“产业弱小化”“环境脏乱化”“乡风庸俗化”“治理表面化”等“十化”问题的破解,“城乡靓县”“文旅名县”“作风立县”等“十县”建设的推进,西平县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长寿老人。

“老身我今年活了一百零七岁,眼不花耳不聋,腰不酸腿不疼,先王爷封我是个长寿星……”采访结束了,返程路上,街巷中传来了熟悉的豫剧唱段,侧耳聆听,那么亲切,那么悦耳。这戏里唱的不仅仅是寿星佘太君,更唱出了长寿之乡百岁老人的安乐生活,同时也在西平大地上唱响了和谐之声、幸福之声、发展奋进之声!

责任编辑:姚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