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来信
文/谭文峰
我珍藏着一封书信,那是著名书法家李铎老师40多年前写给我的。
我与李铎老师素未谋面。1977年的一个周末,当时还在部队的我和没有执勤任务的战士一起看电视,那是我们难得的放松时间。那晚,一档书法节目中一位挥毫作书的军人深深吸引了我。军人正值壮年,一身戎装显英武之气,提笔作书如行云流水。书法作品飘逸灵动,用笔老辣,笔法娴熟,笔风稳健,令人不由击节赞叹。我当即记下了他的名字和单位——李铎,供职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接下来的日子,出于对名家的仰慕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我萌生了向其去信求教的想法。我鼓起勇气,以首都警卫战士的名义给李铎老师写了一封求教信。信寄出后,我心中忐忑不安,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给名家写信,他是否能够理解我?
不久后的一天,通讯员巩祥州兴冲冲地给我送来一封厚厚的来信,是李铎老师寄的。大大的牛皮纸信封里,不仅有饱含真情的书信,还有其创作的灵动洒脱的书法作品。我手捧来信,心中溢满感动。
我于1978年初春复员。从部队到地方,全新的环境,陌生的岗位,有些不太适应。如何尽快融入新的环境,把新岗位的工作做好?如何安排业余生活,有效提升书法研习水平?我再次以书信的方式求教于李铎老师。
不久,李铎老师的回信到了,又是一个厚厚的信封,信中又附赠了珍贵的书法作品。信中,李铎老师用军人通信特有的语言风格写道:“谭文峰同志,你好:来信收到,迟复为歉。”寥寥数笔,简洁明快,态度谦和,朴实真诚,博大的胸怀和格局跃然纸上。
接下来,老师直奔主题:“从军队到地方,确实是一大转变,但只要保持和发扬部队的传统作风,与地方同志团结共事,相信还是可以把工作搞好的。”话语不多,语调平和,字里行间浸透着李铎老师对一名普通退伍士兵深深的关爱。
对于我提到的书法问题,李铎老师以谦和的语气写道:“至于书法,这是一种爱好,如能从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进行研究和练习,仍然是会有长进的。学书无捷径,苦练出功夫,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不知对否,请酌。”信中没有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俨然老朋友般理解尊重。
洞察世事,在人际交往中感觉有种规律,越是有大本事的人越虚怀若谷、谦逊温和,越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和格局,越能行稳致远,事业精进。李铎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军博研究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文职将军、全国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是因为他除孜孜不倦的追求外,还有厚积的德行和人格魅力。
古人曾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与蜜蜂为伍,常沐花之芬芳,与智者同行,必能升华境界”,即便凡夫俗子,在能人雅士潜移默化的感染中,也会在不经意间拓宽视野,提升层次。
好多年过去了,我常常拿出李铎老师的来信细细品味,这信如久藏的老酒,开坛即溢出醉人的醇香……信中遒劲的书法让我振奋、真诚的关爱让我温暖、亲切的教诲让我感动。
一句善言,可以让人受用一辈子,一封饱含真情的来信,可以让人温暖一辈子。40多年间,李铎老师的来信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从部队复员,工作几度转换,我谨记李铎老师“保持和发扬部队传统作风”的嘱咐,做到待同事诚心,对工作尽心,让组织放心。业余时间,我按照李铎老师的教诲,研习苦练,笔耕不辍。
智者曾言,“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成功必须努力。”庆幸的是,经过不断努力,我的书法作品有幸在李铎老师工作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展出;近些年又有书法书籍出版问世,也算有了一些长进。回望来时路,虽无大作为,但未虚度光阴,心中甚感欣慰。
常想起那句特别暖心的话:“人生最美的相遇,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心里。”时近半个世纪了,天长日久的回味,李铎老师来信中传递来的启迪激励,爱心暖意,已融入我的生命。作为普通的退伍老兵,我会永远将李铎老师的来信作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