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愚:故乡是文学永恒的根
摘要:余子愚在诗歌《故乡》中这样写道。从大学开始,余子愚长期居住在洛阳,他一直心系家乡,和家乡亲友、文友保持着密切联系。余子愚说,他会常回家看看,了解驻马店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故乡写出更多作品。余子愚是家乡的骄傲,更是许多文学新人心中的一盏温暖的灯。
记者 郭建光
牡丹花开时节,记者在洛阳见到了驻马店籍青年诗人、作家余子愚。他本名余来水,1986年5月生,我市确山县石滚河镇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文联副主席。
余子愚近照(本人提供)。
临近“4·23”世界读书日,应本报邀请,余子愚向广大读者分享他的读书、写作感悟,抒发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谈读书: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读者
余子愚认为,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读者。他的阅读生活,从阅读中国四大名著开始。
“我家在农村,小时候家里养了几头黄牛,用来耕地、拉车。”余子愚说,每到暑假,他去放牛时,总会拿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牛吃草,他读书。就这样,他在放牛时读完了四大名著。
“关羽的忠勇、诸葛亮的智谋、张飞的勇猛、宋江的义气、林冲的有勇有谋……给少年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成了我崇拜的偶像。”余子愚说,他从事写作之后,从前辈作家那里听到一种说法,学写小说,可以借鉴《三国演义》。
2000年9月,余子愚考入确山一高,在高中期间种下了文学的种子。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洛阳师范学院,就读工商管理专业。
“我的第一志愿是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可是被调剂了专业。”余子愚说,虽然没有考上中文系,但他对文学的喜爱并未放下。大学期间,他作为“旁听生”,经常到中文系蹭课。文学课老师接纳了他,并促进了他文学种子的萌发。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也”,大学期间的兼收并蓄,老师的谆谆教诲,让青年时期的余子愚得以徜徉在象牙塔中,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王国里尽情遨游。这也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3月,余子愚开始写诗,并在网络诗歌论坛上与全国各地的诗友交流。一年多后,朋友建议他向外投稿,说他的诗歌已经达到发表水平。2007年,他的诗歌入选《华侨大学报》“中国高校诗歌联展”。同年12月,他的诗歌入选《新作文》“中国80后诗歌写作报告”。2008年4月,他的诗作获得第二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三等奖。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很有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余子愚说,个人不可能体验所有的生活方式,因此,阅读尤为重要。作家要成为“杂家”,就要通过广泛阅读,见识大千世界,了解世态人心。
余子愚喜欢读书,他在大学图书馆的借阅量在同学中一直都靠前。工作之后,他经常买书。家里有两面墙的书柜,装满了小说、散文、诗歌、书画集等各类书。现在,他的书桌上摆放着《诗经》《山海经》《鲁迅全集》《陶渊明集》《曹操集》《杜甫诗选》《李商隐诗选注》《中国哲学十讲》《汪曾祺文集》等百余本常看书。
“经典的书是经过时间考验、岁月沉淀而筛选出来的精粹,让人常读常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读书的感受总有不同。”余子愚说。
谈写作:好诗的标准是返璞归真
诗歌评论家南闽老茂评价余子愚的诗歌——他似乎带着同代人少有的冷静、接近“零主观”(相对于我对80后们更倾向“狂热”的认识而言)的姿态,面见生活和他人。这样的“冷”目光,令人有着一股透到骨子里的“发慌”。他面对生活里的事件,虽既未置身事外、也未完全投身其中,但是,既主导了事件的进展、又不见“头脑发热”的沉湎和陷落。局里局外的“周旋”,显得身处沉静、神态漠然。
余子愚有多重写作者身份,他以诗歌起家,兼顾散文,还发表过短篇小说、文学评论,堪称多面手。2013年6月,他的诗歌获得第三届“陈贞杯”全国新诗大赛一等奖。2021年2月,深圳《宝安日报》“中国实力散文家”专栏以《封神故事集》为题,刊发了他的多篇散文。2023年4月,第二届河南文学期刊奖散文奖揭晓,他的散文《仓头六记》名列其中。
“我比较看重自己的诗人身份,除了诗歌、散文,其他文体的创作投入精力较少。”余子愚说。
谈起写作感悟,余子愚认为,诗歌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文本、评论和理论是三位一体的。诗歌文本很重要,但是文本的批评、评论和理论研究也很重要。
“我认为好诗的标准是返璞归真。对于我的写作,想提一下‘美好主义诗学’这个概念。”余子愚说,他曾写过一首诗《我不能轻易说出那些美好》(“开口就是时间的飞逝/我不能轻易说出那些美好”),是他早期的诗歌代表作。
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18年,最后的归宿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的白园。他有诗云:“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余子愚认为,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很多人沉溺于时尚,远离了经典,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必须要追求美好。
作为故乡漂泊在外的游子,余子愚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洛阳的喜爱,共同构成了他从童年到成年的两个重要的维度。作为极具包容性城市的一分子,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在洛河两岸挥洒,在工作中逐渐崭露头角,在追求文学中完成自我升华。可以说,正是满城故事满城花的洛阳城,成就了这位行吟诗人、这位文学达人。
谈故乡:只有远离,才知道故乡的分量
“只有远离,才知道故乡的分量/我只身远行,在几百公里之外/体悟异乡与故乡,一字之差/有着沉甸甸的重量。”余子愚在诗歌《故乡》中这样写道。他的这组诗共有4首,题目分别为《故乡》《驻马店》《确山》《石滚河》,仅从题目就可看出他对故乡的惦念和深情。
从大学开始,余子愚长期居住在洛阳,他一直心系家乡,和家乡亲友、文友保持着密切联系。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了解故乡,余子愚特意网购了一本《确山县志》,放在案头,经常翻阅。“确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居淮河上游,东临黄淮平原,西为桐柏山、伏牛山的连接地带……”翻阅《确山县志》的记载,让他一次次在纸上还乡。
驻马店具有盘古传说、嫘祖故乡、梁祝传说、蔡国故城等人文历史,还有孔门六贤、秦丞相李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等历史名人。由于回老家的次数有限,余子愚搜集了多本《驻马店市文史资料》。通过翻阅文史知识,深入了解故乡。
“想起故乡,我就会想到石滚河镇的北河、南河。我曾在南河的河滩上放牛,下地干活时挥汗如雨。想起故乡,就会想到我的亲人,他们还在农村耕作,而我成了远离故乡的人。”余子愚感慨地说,在城市生活最大的变化就是,他现在使用公历,孩子们过公历生日,他的父母在老家生活,一直用农历记事,遵守农时。
“我一直在思考河流之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我的家乡也有一条小河,在古籍上竟然也有它的名字……我经常一个人来到河边,漫无目的地沿河走动”(散文《独对一条河》)余子愚经常拿洛河和故乡的南河进行对比。他喜欢一个人到河边漫步、思考,通过观察河流,体悟生活,为写作打腹稿。
“故乡是文学永恒的根,作家一生的写作离不开故乡。我曾写过回忆童年的系列散文作品,散文《石滚河的秋》、组诗《故乡》《与父亲书》等,表达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余子愚说,他会常回家看看,了解驻马店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故乡写出更多作品。
余子愚是家乡的骄傲,更是许多文学新人心中的一盏温暖的灯。他身上的特质应该说就是脚下这方土地的特质,他的追求映射着许多人追逐的文学理想。
责任编辑: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