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河南

Hey!来俺村吧⑥丨文化“活”起来,乡村生活“潮”起来

2023-11-15 17:33 来源: 大河网 责任编辑:徐明霞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编者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很多人对儿时乡村的记忆。如今,时尚、亮丽、文明、幸福成为很多“网红”乡村的代名词,在这些乡村里涌现出一批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故事。5月起,河南文明网联合大河网共同推出“Hey!来俺村吧”主题策划,看看河南的特色乡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乡村之旅”!

大河网讯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提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资源是乡村的特色资源,让乡村文化“活”起来、乡村生活“潮”起来、乡村产业“火”起来,需要在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过程中打造文化品牌,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让乡村振兴不仅有好看的“面子”,更有过硬的“里子”。

“十二生肖”信手“捏”来,濮阳南乐“指尖非遗”面塑百年“塑”传承;南阳“方城石猴”送你“好时候”,用“非遗+”让中原特色文化走出去;“三土”不土,民俗不俗,信阳固始艺术表演“舞”出最炫民族风……在河南这些地方,文化不仅成为一个地方的名片,更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软实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硬支撑”。(臧小景/文案 张舒婷/海报)

濮阳西五楼村:“十二生肖”信手“捏”来 “指尖非遗”面塑百年“塑”传承

濮阳市南乐县五楼面人会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南乐发展已有近四百年历史。

相传在韩张镇的西五楼村有一座玉皇大帝庙,当时由于生产力落后认为天地间最高主宰为玉皇大帝,犹如人间的皇帝,所以人们不管出行、婚丧、嫁娶、修房、上梁、做生意等,都以面塑做供品祈求保佑。

面塑,被这里的民众统称为“面人”。和面、醒面、揉、捏、剪、盘、叠、镶、组合、压纹、蒸、上色……面人制作艺术性高,且体积小,便于携带,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随着所求面人者越来越多,众多面塑艺人来五楼村卖面人,逐步形成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的五楼面人会,吸引方圆几十公里的数万民众逛会。

面塑的制作主要依靠西五楼村村民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相关的制作要领、行规、图谱也是传承的重要手段。该村还成立了以面塑为主体的面塑专业合作社,大约有六七十人从事面塑的制作。

十二生肖、龙、凤、寿桃、石榴……面人种类繁多,且易储存,造型古朴、抽象,色彩艳丽,并带有美好的象征意义。庙会和集市一体,成为人们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民俗性活动,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如今,南乐县正以五楼面人会为基础,通过打造面塑小镇,传承“指尖非遗”。庙会和集市一体,成为人们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民俗性活动,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五楼村在传统古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今的彩塑小镇,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途径。

驻马店仪丰村曲韵悠扬 锣鼓铿锵 千年戏曲之乡“唱响”乡村振兴“好声音”

或遇农闲或逢节庆,西平县仪丰村文艺大舞台上耳熟能详的古乐如约奏起,曲韵悠扬,锣鼓铿锵,四邻八村的老少爷们和原来的游客汇成一汪欢乐明亮的源流。

仪丰村是豫中南地区著名的戏曲之乡,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早在元代,仪封人剧作家李好古就在仪封组织昆曲戏班,自创首演《张生煮海》等中华名戏。清朝初年,仪封盛演锣戏和卷戏。清道光年间“仪封梆子戏”更是唱红仪封。

直至现当代,上千年来仪封戏剧盛名不减,走出张秀卿、申凤梅、毛爱莲等一大批豫剧、越调、曲剧等戏剧名家,仪封是三大剧种在河南的发源地之一。

近年来,西平县精心组织“中国·西平海棠文化旅游宣传月”“文艺下乡树标兵”“节庆文艺惠万家”系列活动。“戏曲之乡仪丰村”是县乡村三级“突出项目引领,厚植文化底蕴,大戏唱响中原”文化振兴举措的特色品牌,创建100多年的仪封曲剧团和新时代红红火火的“仪封戏剧文化节”,成为中原文艺的闪亮名片。

仪丰村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喜好,选择适合的戏曲剧目和表演形式,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基层文艺工作者和县乡村三级文艺志愿者帮助剧团“出主意、施援手、解困难、上精品”,“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周边县市慕名赏戏的游客纷至沓来,成为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道风景。

南阳砚山铺村:刻“石猴” 送你“好时候” “非遗+”让中原特色文化走出去

采石、构思、裁石、初雕、细雕、打磨、蒸煮、上色、涂保护漆……经过九步程序,一个精气十足的猴子呼之欲跳。

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随处可见用刻、绘结合雕刻出的石猴。传承人王国庆介绍,这个传统手工石刻工艺品,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在民间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单猴、猴背猴、猴摞猴、马上猴……雕成的各类石猴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生动随意,因蕴含“祖师封侯”“辈辈封侯”“马上封侯”“好运气”备受游客喜爱。2007年“方城石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方城石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石猴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装饰品,它还有着极佳的止血药效。当地人经常会带个小石猴,在下地干活时一旦哪里碰伤、划破,只要在小石猴身上刮些粉末,搽在伤口处就可以迅速止血。”王国庆表示。

近年来,依托乡村“非遗”,方城县广泛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如“非遗+产业”,通过“非遗+直播”“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多种方式,开展石猴雕刻培训体验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以非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如今,方城石猴不仅走出方城,还走向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相继前往智利、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让世界各地感受到方城石猴中蕴藏着的朴拙、率真的浓郁中原特色文化。

信阳孙滩村三土不土 民俗不俗 艺术表演“”出最炫民族风

信阳市固始县陈淋子镇孙滩村位于大别山北麓,距陈淋子镇东南11公里,与安徽省金寨县一河之隔,是固始县、信阳市乃至河南省与安徽交界的东南大门。

近年来,孙滩村以文化振兴建设为重点,以打造美丽和谐孙滩为目标,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曾经一穷二白的偏远村迎来了美丽蝶变,原来的革命老区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新农村。

孙滩村一直有传唱“咳子戏”的传统,早在20世纪50年代,村里就组建有传统戏曲宣传队。为了丰富群众日常文化生活,2013年9月,“土音”“土调”“土味”的孙滩村“三土”艺术团成立。

“三土”艺术团由开始的“菜单”演出转变为群众定“菜谱”演出,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大舞台”。非遗传承“花挑舞”、舞蹈“别来,别来”、旱船、咳子戏、民间小调……根据时代的发展,传统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上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穿上行头能演戏,拿起锄头会种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孙滩村三土艺术团农民演员们演艺水平不断提高,他们不仅深入到周边乡村免费给村民演出,带着清新的乡村“土味”登过报、上过央视第三套,还走出国门,登上了中韩文化交流晚会、中泰华人春晚的璀璨舞台。

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强大力量。“农民写、写农民,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看农民”,“三土”艺术团独具一格的表演模式,真正“炫”出了原汁原味的农民风采,“唱”出了发自肺腑的百姓之音,不仅将固始传统文化中的民俗风情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还带动了乡风文明,带动了组织振兴、产业振兴。

平顶山翟庄村“德”“孝”“廉”村风民风美名扬 好家风为“幸福”加码

美丽乡村,美在青山绿水、美在乡风文明。宝丰县李庄乡翟庄村地处宝丰县城东40里、李庄乡西北部,紧临311国道,这里道路通畅,干净整洁,民风淳朴,村民和善。

这里的翟氏祠堂,是一个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地方,是翟庄村的精神根基。

步入祠堂,你会被它的古朴肃穆所折服。现在的祠堂与村室相连,相辅相成,古色古香,典雅肃穆。翻阅翟氏族谱,从清初到民国,翟氏家族修建祠堂、严守族规、兴办义学、救济村民。

翟庄村先民主要以翟氏家族、朱氏家族和张氏家族三姓为主。早年间,为躲避战乱灾荒从山西迁移到此居住,以此地为家,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步形成翟庄村。

前人的种种奋起、磨砺、义举、责任,让翟氏家族在近三百年间从没有偏离道德主线。翟氏祠堂传统文化“德”“孝”“廉”等家风、家训更是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致使翟庄村民风淳朴,有尊老爱幼的传统习惯,邻里团结的良好风气。

近年来,李庄乡始终把推动移风易俗、培育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26个行政村(居委会)分别制定“一约五会”,做到婚事小办,白事简办;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召开宣讲会、志愿者入户走访、乡村大喇叭循环播放等多种方式,在村民中形成共建共享的共识,以文化振兴为村民“幸福”加码。

开封余店村咚咚咚、锵咚咚……盘鼓声声“擂出乡村文明“好风景

盘鼓音同“盘古”,具有开天辟地的宏大气势,据传为岳家军所授,是开封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封市鼓楼区余店村,至今还活跃着这样的民间队伍。

盘鼓直径约42厘米,鼓框腹径55厘米,重达15公斤,粗大的柳木鼓槌长50厘米。余店盘鼓是一种齐奏形式,因此,鼓队中无论使用多少面鼓,鼓的形制是完全相同的,不需要专人演奏“领鼓”。

余店盘鼓作为村内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具有节奏性强,套路多变等特点。鼓谱的节奏变化丰富,却没有“散板”、“延长音”、“临时休止”等节拍形式,所有的鼓点都是按一种习惯的速度、固定的顺序连续演奏的。

余店村老一辈里还有人精通盘鼓的制作技艺,村里盘鼓队伍40人左右,由村民自发组建,时常收到节庆、庆典的表演邀约。只要家里不忙,村民们就一定前去赴约。

“钱多钱少不重要,大伙就是喜欢打盘鼓,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余店村的小辈们从小就人手一只小鼓,在“咚咚锵锵”的日常里,对盘鼓的热爱也在慢慢生根发芽。

中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采众长赋予了余店村多样的民俗和风物,斗鸡、打铁花、二鬼摔跤、划旱船……余店村坚持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同向发力,带动了村民的就业,提高了收入。

近年来,余店村深入发掘本村民俗,积极引入特色非遗,发展城市近郊游。一场场富有魅力的演出,一家家特色鲜明的民俗小吃,一件件非遗文化的展品,将余店文化村、开封城的民俗、人文展现得淋漓尽致。

责任编辑: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