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良佐与《上蔡语录》
□ 王会斌
提到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大家首先想到的多半是“二程”(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而对他们之间思想传承衔接的关键人物了解不多。今天,我们就谈谈驻马店历史上一位不仅对“二程”理学思想有较大延展与纵深,而且对宋明理学学派的发展与对心学学派的创立有着重要影响、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人物——谢良佐,以及载录其修身治学的核心话语,反映宋代儒家哲学发展水平的重要著作——《上蔡语录》,又称《上蔡先生语录》。
一
谢良佐,字显道,蔡州上蔡(今河南上蔡)人,人称“谢上蔡”“上蔡先生”,生于1050年,卒于1103年,与游酢、杨时、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子”,黄宗羲更曾称赞他“程门高弟,予窃以上蔡为第一”,上蔡学派开创者,心学奠基人,湖湘学派鼻祖。对其学术经历,史传记载较多。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谢良佐来到开封府扶沟县(今河南扶沟)向知县程颢问学,同时亦师事程颐。程颢初次见谢良佐时,就曾对他人说:“这个秀才心胸开阔豁达,有启开将来的能力,可拭目以待。”一天,程颢对众弟子说:“你们在这里只是学些言语典故,所想与所念并不一致,不如真正地践行。”谢良佐请解其语,程颢却说:“先静坐吧。”
程颢博学强记。一天,程颢对谢良佐说:“你的确记得多,但可算是玩物丧志呀!”谢良佐立马汗流浃背、面红耳赤。程颢见此说:“这便是羞耻之心。”后来,谢良佐见程颢读书也是逐行逐句地读,不遗漏一个字,方才醒悟,这是老师用来教导那些一味追求博学人的手段。
谢良佐辞学回家时,尹焞来送并问道:“有什么教导我的吗?”谢良佐回答:“我们这些同学朝夕跟随先生学习,看他说什么做什么,我们就记什么做什么。这就像服用有毒的乌头,刚服用的时候,神清气爽,筋骨强盛,一旦药力过去,该怎么办呢?”尹焞告诉程颢后,程颢说:“良佐真可谓是益友呀!”
后来,谢良佐又问学“二程”。程颐说:“一年不见,在哪里用功了?”谢良佐说:“也只是去掉了一个‘矜’字。”程颢问如何解释?谢良佐说:“仔细检查自己的问题,都是因为这个字。只有降伏这个罪过,才能继续向前。”程颐称赞其治学能做到“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但不泛滥问之;思己历未能及之事,但不过分远思”。
元丰八年(1085年),谢良佐考中进士。绍圣四年(1097年),谢良佐被任命为应城(今湖北应城)县宰。典学胡安国巡行其地时,请求执弟子礼以见。进门见县衙吏卒像土木偶人一样,胡安国肃然起敬,遂拜谢良佐为师。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初,谢良佐被调任京城为官,后因忤逆宋徽宗意旨而被贬为西京竹木场监税,不久又因讲话触犯朝廷被囚于诏狱,后被废官为民,直至终老。
二
《上蔡语录》最初由曾恬、胡安国记录其师谢良佐日常教导话语而成,属语录体,以写本流传。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朱熹第一次删定该书,以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吴任写本一篇(题曰《上蔡先生语录》)、江苏吴中印本一篇(题曰《逍遥先生语录》)与胡安国写本二篇(题曰《谢子雅言》)相互参校,定为二篇。后删去其中百余章与谢良佐思想相去较远的内容,补录别书所载谢良佐话语三十余章,最后定为三篇。乾道戊子年(1168年),朱熹第二次编定该书,增加了谢良佐与胡安国的几篇亲笔书信。如今所见三卷本《上蔡语录》即朱熹二次删定后的版本。
三卷本《上蔡语录》共载谢良佐言语127条,其中上卷55条、中卷47条、下卷25条。分为五种形式:其一,独白式,直记谢良佐话语,如“谢子曰:‘术者,处世之名。’”。其二,叙述式,交代话语情境,如“门人有初见请教者,先生曰:‘人须先立志,……人道不教人做,却教谁做?’”。其三,问答式,记录谢良佐与他人的问答,如“或问:‘天下多少事,如何见得是处?’曰:‘穷理便见得。事不胜穷,理则一也。’”。其四,内容式,只记话语内容,不冠谢良佐之名,如“昔在二先生门下,……观二人气象,亦相似”。其五,引述式,只记谢良佐引述他人的话语,如“元城曰:‘诚意积于中者既厚,则感动于外者亦深。’”。
又因全书所载均为谢良佐日常教学与生活中阐发的修身治学言语,本非针对单一主题展开,“以切问近思为要”,因此结构相对松散,并无严格的章法条例,但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谈修身为学之道。这是《上蔡语录》的核心所在,所论甚多。有谈修身境界的,如认为孔子的境界能够达到“与天为一”,而孟子“未能合一”;有解释修身为学中概念的,如解释什么是“浩然之气”,什么是“心”与“仁”,为什么“人有智愚之品不同”;有通过评判他人讲述为学修身之道的,如通过评价颜子“学得亲切”来说明“博我以文,便知识广;约我以礼,归宿处也”的道理,等等。其二,谈治国为政之法。由于全书以修身为本,因此书中谈这类内容相对较少。以谈“为政如何”问题为例:谢良佐认为应先立信,且遇事要与大家商议处置方法,并以处置借贷为例进行了分析,同时也以判案为例解释了如何“处事何以为要”的问题。但在回答如何“变化风俗”的问题时,却认为只有圣人才有如此能力,即使是孟子也得从法律制度入手,而且未必能做好转变风俗之事。
三
谢良佐著述保存不多,理论思想多在《上蔡语录》一书中得以保存,对后世儒家哲学的创新发展有着较大影响。
它是研究湖湘学派哲学萌发的必要材料。湖湘学派指的是长期活跃在洞庭湖与湘江一带的儒家学派,创始于宋代胡安国,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巨大。而“先生(胡安国)之学后来得于上蔡者为多”(黄宗羲语)。《上蔡语录》中就有不少记载胡安国向谢良佐问学的内容。如胡安国向谢良佐请教如何在日常事务中做功夫,即“胡子曰:‘如何做功夫?’谢子曰:‘凡事须有根,屋柱无根,折却便倒。树木有根,虽剪枝条,相次又发’”。而湖湘学派所论“天命之谓性,流行发见于日用之间”(胡宏)等语,实际也本自谢良佐“道须是下学而上达始得”之论,且长期坚持谢良佐“以觉言仁”(被朱熹诟病流于禅学)的观点。可见研究湖湘学派思想之启蒙发展离不开《上蔡语录》一书。
它是揭示晦庵理学思想来源的重要资料。一般认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号晦庵)所学承自“程门四子”中的杨时(号龟山),但实际上其受谢良佐的影响更大。这可从其对杨时、谢良佐的不同评价窥测一二。朱熹认为杨时天资极高,所学朴实简易,一旦立定观点,则不需要穷究细探,即“皆是天资出入,非假力学”。而谈起谢良佐,虽批评其引佛入儒的不良学风,但称赞其“高迈卓绝宏肆,善开发人”,认为其阐明了穷理入德、明道教人的法门。因此,深入比较《上蔡语录》与朱熹论著中之思想异同,有利于明晰朱熹之学的来源。
它是探究象山心学思想传承的基本材料。心学是儒家的重要哲学流派,程颢首开其端,发展至陆九渊(号象山翁)已初现繁荣之貌,与朱熹理学分庭抗礼。朱熹曾指出陆九渊的学问来自张九成(字子韶),而张子成的学问又来自谢良佐,只是各自对所学有所冲破。如张九成所言“日用之中,天理每于此而易见”,与谢良佐所倡导“道须是下学而上达始得,不见古人洒扫应对做起”的论点相通。而象山心学又承接自张九成,留有不少谢良佐思想影响。如象山说:“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源于谢良佐“仁者,天之理,非独撰也”之论。因此,想要深究象山心学的思想传承也必须以《上蔡语录》为基础。
《上蔡语录》是谢良佐一生的思想精华所载,其重“内圣”尤胜“外王”。他在程颢以“穷理”贯通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其引向日常生活,提醒人们不仅要抬头看天,更要低头看路。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