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评论

孩子可以不“认”钱,但要知钱从何处来,要懂钱非从天而降

2023-08-15 09:48 来源: 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徐明霞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频频冲上热搜的未成年人打赏事件中的主角,在动辄成千上万地打赏主播、享受飞机火箭刷过的快感时,估计意识不到这些钱对于家庭的意义,意识不到每一笔钱都是父母日积月累而来,意识不到刷出去的可能是父母的全部存款。

“钱不是在手机里吗?一扫就有。”据北京晚报报道,现在很多孩子对钱没有概念,很少见到现金,也不把花钱当回事儿。孩子不“认”钱,看似小事;但没有钱的概念,则非小事。

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可以说是几十年来最不缺钱的一代;被移动支付包围的他们,自然成为最不“认”钱的一代。“孩子5岁那会儿,从抽屉里翻出来个好多年没用过的钱包,拿着里面的钱问我这是什么,我才意识到他从没摸过钞票”,这名家长的感叹,引发的是共鸣。据记者调查,好多孩子不仅对钱毫无概念,也不知道收银机和取款机,不知道“找钱”和“凑整”。对只见过手机支付的孩子来说,钱就是一个数字;花一百块钱和花一千块钱没区别,反正都是拿手机扫一扫。这让很多小时候兜里有几个钢镚儿就高兴不已的大人非常唏嘘,也非常担心,如果不及时让孩子对钱有个概念,将来不知道会在用钱的路上掉进多少坑,可能养成大手大脚的毛病,也可能陷入寅吃卯粮的窘境,甚至坐吃山空而不知。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老一代人在乎钱、在乎性价比,是因为每一分钱都是辛辛苦苦挣来的。过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支付方式,让大家在数票子的时候,对财富有直观感受,钱包鼓了意味着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钱包瘪了不免有心疼乃至焦急。支付方式都变成了扫一扫,钱的直观体现就是若干数字,变多变少顶多是短信告知一下。让低龄孩子算个数尚且困难,让他们理解钱多钱少、挣钱难易确实有难度;再加上经济条件好了,家长给孩子花钱大都不手软,也从侧面让孩子觉得钱永远都有、只要有手机就有花不完的钱。

孩子对钱没概念带来的风险已经显现。频频冲上热搜的未成年人打赏事件中的主角,在动辄成千上万地打赏主播、享受飞机火箭刷过的快感时,估计意识不到这些钱对于家庭的意义,意识不到每一笔钱都是父母日积月累而来,意识不到刷出去的可能是父母的全部存款。至于未成年人乱买游戏装备、盲目消费、误入网贷陷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与对钱的认识不正确有关。严厉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等行为,就在于动辄几千元、几万元的支出,显然与其年龄和智力水平不相适应。

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商品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怎么挣钱、花钱、攒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教给孩子,培养他们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跟孩子谈钱,原本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量入为出,居家之道。孩子可以不“认”钱,但要知钱从何处来;可以不“认”钱,但要懂钱非从天而降,无论是现金还是手机里的数字,对应的都是同样的辛劳与付出;可以不“认”钱,但依旧要确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志向,培养“常思来处不易、恒念物力维艰”的自觉。

还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再使用现金是大势所趋,“钱在手机里”的现实不可逆转,孩子不“认”钱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让下一代在数字支付的时候,既最大程度地发挥手机支付的便捷,又延续节俭、珍惜等用钱好习惯,其实也是一个全新的社会课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支招。

责任编辑: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