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在文化传承间穿针引线
摘要:太湖与姑苏古城水陆交汇,让苏绣浸润源远流长的江南水韵,更借助水运流布全国、惊艳世界。7月6日,卢建英在苏州平江路的工作室内刺绣。7月6日,卢建英向记者展示的绣品和勾线样稿。新华社记者 杨绍功 摄 在苏州,越来越多青年手工艺人走上非遗传承之路。卢建英说。
一架绣绷、一缕丝线、一枚钢针,一袭旗袍的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7月6日上午,在苏州平江路一间小店里,埋首锦缎上手指翻飞,仿佛要将满头青丝也绣进作品里。
卢建英身后,一幅乱针绣的《猫》栩栩如生。“这是和我母亲一起完成的,她把苏绣教给我,我也要传给我的女儿。”她说。
7月6日,卢建英在苏州平江路的工作室内刺绣。新华社记者 李 博 摄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拥有20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辨识中国的鲜明文化艺术符号。
卢建英家中几代都做苏绣。8岁随祖母学针法,13岁跟母亲学绣猫,15岁受邀到苏州刺绣博物馆参与集体创作……从事刺绣30多年,她的一双巧手几乎没有停歇。
“人有一股精神,绣出的东西才能有精神。”摘下眼镜,卢建英的眼里闪着光。每天工作10个小时,她的脑子如高速马达运转——多细的线、铺陈几层、什么颜色、何种针法……
精工细作的苏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江南文化绵延传承的生动载体。卢建英这样的匠人前赴后继,让文化载体愈发生动。
由平江路西行20多公里,太湖之畔的镇湖街道是全国最大的苏绣生产和销售中心,集聚8000多名绣娘。太湖与姑苏古城水陆交汇,让苏绣浸润源远流长的江南水韵,更借助水运流布全国、惊艳世界。
7月6日,卢建英在苏州平江路的工作室内刺绣。新华社记者 李 博 摄
卢建英专工难度较高的仿古画绣,已有上百件作品被美术馆收藏。从绣品到艺术品,丝线经过她的创造成为艺术珍品。许多人误以为仿古画绣只是模仿复制。卢建英的每一幅绣品却要经历三次创作:品析古画,手工描图,劈丝缀线。
小店外的平江路熙熙攘攘,落地窗的玻璃映进斑斓色彩,飞针走线的卢建英心静如水。读出古人的心境志趣,勾出人与物的神态精妙,反复揣摩古画运笔用意再下针,卢建英的绣品往往让人眼前一亮——锦缎之上,光彩夺目、质感丝滑,古画借助苏绣重焕新生。
不时有年轻人走进卢建英的工作室,可能是同行、学生,也可能只是游客。在卢建英眼中,苏绣并非曲高和寡,而是越来越受关注。平江路的人气为苏绣带来流量,促进了传统技艺与市场的互动。
女儿从小就学习素描,大学毕业于设计相关专业,卢建英觉得苏绣传给下一代能够得到新发展。因为只有每个流程都精益求精,才能赋予苏绣极致的文化质感。更多年轻人喜欢苏绣、学习苏绣,将让这项非遗像平江河水一样静谧流淌、生生不息。
7月6日,卢建英向记者展示的绣品和勾线样稿。新华社记者 杨绍功 摄
在苏州,越来越多青年手工艺人走上非遗传承之路。每年上千万元的非遗保护资金重点支持后继人才培养,一批青年传承人成立个人工作室;多部门联动举办“技艺由新”青年手工艺人才选拔赛,为构建人才梯队提供支撑。
一针一线,一沉一浮。卢建英手眼不停,创作不止。力求让苏绣继续如当年一样引领时尚——“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创造美,才更有审美的评价权。我们努力传承技艺,让传统文化再现荣光。”卢建英说。
记者张展鹏、杨绍功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