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河南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 革故鼎新 风起中原——“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看河南”系列报道之二

2023-06-23 10:13 来源: 河南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胡志华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1.jpg

6 月 22 日,河南博物院 首次夜间对公众开放,举办 “端午夜未央”主题活动,图为游客在欣赏“华服 来潮”换装秀。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剑 方舟 张体义

6月17日,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新开展的“青韵流光——汝州张公巷窑遗址前四次发掘成果展”吸引着一批批慕名而来的陶瓷爱好者,精美的青瓷似官瓷又似汝瓷,隐藏着打开北宋瓷器创新之门的钥匙。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中原文化是不断创新的文化,中原文化的创新表现在很多方面,思想、文学、艺术、技术、制度等,革故鼎新,不断进取,使中原文化绵延发展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高考之后,淮阳太昊陵的游客明显增多。

在史料记载和传说中,太昊伏羲都宛丘(今淮阳),一画开天,造书契、画八卦、作琴瑟、造曲乐等,开启了中华民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伏羲首创的易文化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元典。“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说,创新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永恒主题。《易经》认为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世界是一个生生不息、日化日新的过程,新陈代谢永不停息。古代经典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等诸多记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中华先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创新进取的精神气质。中原文化的原创性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无论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还是汉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发明与中医药的产生,都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

3.jpg

6 月 22 日,河南博物院 首次夜间对公众开放,举办 “端午夜未央”主题活动,图为游客在馆内参观体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摄

中原地区也是中国古代思想萌发、演进的主要舞台。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儒家、墨家、兵家、法家等都活跃于此。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互相影响、碰撞、融合,以创新为核心,推进了史称“百家争鸣”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

汉唐以降,儒道互补,再加上佛学的调适,在宋代创新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也是在中原地区完成的。

这些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也成为我们今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资源。

6月18日,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

5.jpg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诵读曹操《观沧海》的声音此起彼伏。朗诵来自对“背曹诗免门票”活动的踊跃参与,也来自参加研学活动的少年们的兴奋。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河南是文学的原乡。中原文学字里行间,处处彰显着中原文化的创新精神。

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守国说,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在中华文化奠基时期的先秦,河南文学处于中国文学的中心地位,原创性强,品位高,形式多,数量大,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奠基意义。中原文学极具开拓创新的精神,擅长开启一时风气。

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十五国风’,而在豫者居半”,还有《崧高》《商颂》等众多篇章“皆不出豫土”。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洛阳贾谊开骚体赋先河,南阳张衡肇开东汉抒情小赋风气。汉末建安年间,河洛大地诞生了以“三曹”“建安七子”等为代表雄浑悲壮的“建安风骨”;曹魏正始年间,以“竹林七贤”等为代表,名士风流、盛于洛下,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史称“正始之音”;隋唐至北宋,中原文学名家辈出,“诗圣”杜甫把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新的高峰,其作品被誉为“诗史”;元稹和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以唐代河南孟州人韩愈为首的“唐宋八大家”掀起改革文风、复兴儒学的“古文运动”,其中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等人也与河南有着密切关系;从宋词在开封的风靡到明代河南人李梦阳、何景明反对八股文的“复古运动”,无不是敢领风气之先,开辟一代文学潮流。

今年以来,豫剧“又双叒”火了,豫剧人在网络直播、抖音平台上吸粉无数;豫剧院团在各地农村演出时观众满坑满谷,电影《满江红》中“摇滚豫剧”给观众带来新的震撼。

7.png

豫剧表演吸粉无数。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豫剧从河南讴、河南梆子成长为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创新一直是其主旋律。豫剧大师常香玉在豫西调基础上,融合豫东调、祥符调,吸收其他剧种营养,别创新腔,创立豫剧的一支主要流派“常派”。20世纪30年代以樊粹庭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豫剧进行改革,不仅使舞台面貌一新,而且奠定了豫剧的文化品格。新中国成立之后,豫剧现代戏脱颖而出,近年来的新编历史剧,使豫剧具备了新时代的宏大气象。

河南越调由民间小戏发展成为河南主要剧种之一,得益于演出剧目的变革、唱腔新板式的增加和演员交流合作的突破。河南曲剧改革伴奏乐器使“曲胡”成为主奏乐器,曲牌、曲调不断革新,“甩跷登台”实现由“高跷曲”向“高台曲”的跨越,创新创造一直伴随其发展历程。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著名编剧陈涌泉认为,创新必有所依,首推继承传统,完全脱离传统,唯新是举,戏剧就成为无源之水;脱离当下语境,照搬传统,一味描摹古人,戏剧就丧失了生机和活力。

戏曲如此,河南的很多非遗项目也都在创新、创意的引领下传承发展,不断从中原深厚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2.jpg

贾湖骨笛闻名中外。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6月17日,舞阳贾湖遗址博物馆迎来各地观众,他们要来此聆听8000年前的笛声。

舞阳贾湖是个很“神奇”的遗址,已揭示出多个世界之最。最早的乐器——贾湖骨笛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且能吹奏七声音阶的最早的乐器实物。最早的发酵饮料——果酒,表明当时的原始农业、食品加工技术已经起步。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行为——出土的鲤鱼骨骼表明,贾湖人群存在集中捕捞鱼类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可能带有人工养殖鱼类的原始迹象。此外,贾湖还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最早的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之一等。

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是中国,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明,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了牙雕蚕,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腹地不断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丝织品,这表明中国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已开始育蚕制丝。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说,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聚落发现来看,人们已经在居住方式、生业模式、知识体系、手工业传统、原始宗教文化等方面有了创新性内涵,这些内涵充分融入中原古文化,成为区别于周边地区的重要标识。

河南省6月10日公布了首批6条文物主题游径,其中包括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这里的考古研学非常火爆,尤其是展出的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引人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二里头遗址中的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加工作坊设施齐全,工序繁多,技术水平高超,都经过长期反复使用,表明这一时期的青铜冶铸和绿松石器制作已经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多范合铸工艺、高超的镶嵌技术表明了二里头遗址青铜器铸造在接受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了重大创新突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家昌认为,人类最原始的创新一定首先来自生产手段的创新,从而带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及分配手段的创新。生产形式的创新也推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创新。引起轰动的仰韶“混凝土”,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类似水泥混凝土的房屋建筑材料。它是生产手段创新与生产形式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冶金术一样是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它的出现不是一个孤立个体可以完成的活动。

2015年1月,中科院曾公布了85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其中约有三分之一与河南关系密切。

圭表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周公旦在登封设置了这种以测定日影长度确定时间的仪器,元代郭守敬也在此建立了观星台,成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二十四节气就是以农业发达的中原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设立的;中国古代方剂学,源自东汉南阳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该书被尊为“方书之祖”;东汉宦官蔡伦在洛阳改进了造纸术;东汉南阳人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河南是众多新发明、新技术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从二里头遗址出发,中国的青铜铸造迅猛发展,创造了青铜文明的辉煌。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和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反映出古代中原精湛的冶金铸造技术,在世界青铜器中亦是珍品。淅川楚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云纹铜禁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件,是冶铸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中有一件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的玉柄铁剑,它跻身镇馆之宝靠的不是玉而是锈迹斑斑的铁。经过检测,其铁质剑身是人工冶铁制品。这是目前已知并经科学检测认定的我国人工冶铁的最早实例。2800年前发明的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经不断摸索、累世积累,到汉代基本形成了生铁及生铁制钢技术体系,引发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大变革。

中国是瓷器的国度。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介绍,虽然世界上的很多古文明国家都掌握制陶技术,但中国最早发明了瓷器,实现了从陶到瓷的转变。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原始瓷,代表河南古陶瓷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河南目前发现最早的古瓷窑址是巩义白河窑和安阳相州窑,年代约始自北朝。唐代巩义窑发明了唐青花。河南制瓷业在北宋时期达到高峰,“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中,汝、钧和北宋官窑均在今河南境内。汝瓷以清新淡雅的天青色居五大名瓷之首;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无双;北宋官窑瓷器“紫口铁足”,“开片”是其艺术特色。汝窑开创的天青色等制瓷工艺,对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一次次突破“山重水复”,屡屡迎来“柳暗花明”。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品格。中原大地,文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显示出旺盛的创造力、极强的凝聚力和博大的融合力。

6.jpg

7.jpg

责任编辑:胡志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