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卫计·健康 快乐老年

父亲的粮囤

2023-05-26 10:08 来源: 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李国喜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刘韬

又到了一年收获的季节,老家的原野渐渐成了金黄色的世界,我急切地给父母打电话询问家里的情况。电话那端传来父亲自信的话语,说今年收获的麦子直接出售,原来在镇里的面粉厂,老人家累计几年囤积的麦子足足有两三千斤之多,就是一年不出门购粮也不会闹上饥荒。

父亲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经历过半年野菜半年粮的艰难岁月。从小食不裹腹的生活,让他对粮食格外珍惜,一粒一颗在他眼里看得比什么都金贵。打我记事起,无论庄稼收成的年景如何,他都雷打不动地保持着囤积粮食以备不足的习惯。

“囤里有粮,心中不慌”,对于当时的农家来说,粮囤是必不可少的存粮器具。在我的记忆中,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盛放粮食的囤。最早是用木质枝条或高粱篾、竹篾编制的,高有一米上下,一个个像大肚罗汉。后来,又多用水泥制作的缸或泥土烧制的大瓮替代了条编,这些粮囤一年到头都站立在靠墙角的地方。

每到夏收时节,人们最期盼着天天都是阳光普照大地,以便尽早将收获的麦子晒干贮存。太阳刚出地平线,晒场上就汇集了全村的劳动力,拖板推,木锨扬,你追我赶,阵容热闹壮观。过个把小时紧张劳作,成堆的麦子均匀地铺在了晒场上。最酷热的午后,父亲头顶草帽,肩搭湿毛巾,手握木锨不停地翻晒。持续反复两三天后,他抓起几把麦粒放在嘴里咬烂,用以检验是否可以晒干入囤。

傍晚时分,晒干的麦子一车车地拉到院子里。父亲找来圆篼、皮桶、篾穴,把留有热度的麦子倒入囤中。父亲坚持着传统的囤粮习惯,他将上面铺上一层油毡,放上细沙垒牢踏实,再弄一层塑料布捆扎住囤口。据有经验的人讲,晌午晒得滚烫的麦粒,百虫不袭,潮气不上,可放上很长时间也不发霉变质。

这种被乡亲们称作“掩麦子”的囤粮方法,的确很是费耗体力。炎炎夏日,几囤麦子掩下来,父亲整个人像被淋了水,浑身没有一处干的地方。然而每一个庄户人,却都乐意挥洒这如将军阵前建功的汗水。因为看到一堆堆入囤的粮食,他们的生活才有了希望。真如父亲常说的那样,只要囤里有粮,一年的日子就会有了着落。

粮囤的大小和多少,在那个年代就标示着家庭层次和地位。有一年夏收前一直下雨,田里的麦子大幅减产,好多家都面临着借粮度日的境况。邻家程爷爷的三儿子相亲,女方要求看一看家里的粮囤有几个,盛放的粮食多不多。这可难坏了他们一家人,没办法只得连夜从亲戚家借来了几囤麦子才过了关。可见,粮囤在那时是多么至关重要,在百姓心目中占据的位置是多么不可撼动。

随着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传统囤粮模式已淡出人们的生活。那种费时费力的晒粮存粮情形,早已被方便快捷的专业化贮存方式所替代。一生对粮食珍爱有加的父亲,囤积新粮的习惯却一直坚持了下来。每逢粮食收获后,除了把亲手种植的麦子贮存到镇上的面粉厂外,他还将自己种植出的绿豆、黄豆、豇豆、豌豆等精粮储存起来,让久居城市的我们品尝一下纯正的无污染无公害食材。

父亲的粮囤,记录着农时农事的种打收藏,承载着庄稼人的血汗拼搏。如今,以粮为纲的年代已经过去,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与父亲一起日渐苍老的粮囤,在我温暖的印记里,依然浸润着更多的怀念与不舍。回望囤里春秋岁月,一圈圈伟大的粮食丰收梦又跃然其间……

责任编辑:李国喜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