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的“摆渡人”
摘要:人体器官捐献,既是有形的躯体消失,也是无形的生命与爱的馈赠。”张亚松说,得益于各级卫健委、红十字会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传统的生死观念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了解、接受、支持器官捐献工作,而他本人早在2017年就申请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
记者 耿杨扬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奔走在生死之间,感受着悲伤无助,也触摸重生希望。他们,就是器官捐献协调员,也被称作生命的“摆渡人”。
清明节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张亚松来到驿城区香山公墓遗体、器官捐献纪念碑进行凭吊缅怀。同样相聚在此的,还有市红十字志愿者、器官捐献志愿者、捐献者家属等。默哀、送花、朗诵诗歌,人们在满目春日里慎终追远、希冀未来。
2016年,张亚松毕业后来到驻马店负责器官捐献工作。7年的工作经历,使得他认识纪念碑上的不少名字,也记得名字背后各不相同的人生和故事。人群中,他认出了器官捐献者姚翔的母亲。
两年前,31岁的姚翔因突发意外生命进入倒计时。张亚松跑前跑后、参与协调,失独家庭作出决定:捐献器官,救助3位需要帮助的年轻人,让儿子以另一种方式“活”下去。
此后,这个跟姚翔差不多大的小伙子便时常关心、问候家属们的生活状况,在姚母眼里,“很温暖也很亲切”。
交谈中,张亚松得知,如今姚母通过试管有了一个女儿,刚满1岁,而这也实现了捐献者生前想要有个妹妹的心愿。“也许伤痛永远不会消弭,但逝去不是消失,生者将带着不变的爱意勇敢生活。”张亚松说。
回想2016年接触的第一个特殊病例,张亚松仍清晰记得细节。我市一名出生一个多月的新生儿,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弥漫性脑出血,陷入深度昏迷。
“捐献者年龄小、体重轻,无论是面对孩子的父母还是考虑到器官捐献手术本身,都是很大的挑战。”接到这个病例的时候,张亚松不知道该怎样在孩子家属面前说出“捐献”二字。
敞开心扉、耐心倾听,与孩子的父母一起回忆孩子过往的成长经历,同样初为人父的张亚松也和孩子的父母一起抱头痛哭。经过一次次反复沟通和协调,家属最终同意将孩子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谈论死亡总是个沉重的话题,特别是对于失去至亲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在张亚松看来,这份工作需要爱心、耐心、责任心,更需要强大的内心和同情心。
令他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位生前从事特警工作的年轻患者,26岁突患脊髓炎,在卧床不起7年后,选择了服药自杀,并留下遗言“不想再拖累年迈的父母”。得知张亚松的身份后,患者的父母坚决不同意器官捐献。但在整理遗物时,父母意外翻到儿子手机里保存着器官捐献通知书电子版照片。于是,老两口儿又主动找到张亚松,表示“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他的遗愿”。
一次次见证死亡与新生、绝望与希望、坚守与放弃,不变的是泪水与感动、敬畏和感激。每次器官捐献手术结束,张亚松都会和他的同事一起为逝者整理遗容,向他们鞠躬致敬。
“死而不亡者寿。人体器官捐献,既是有形的躯体消失,也是无形的生命与爱的馈赠。”张亚松说,得益于各级卫健委、红十字会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传统的生死观念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了解、接受、支持器官捐献工作,而他本人早在2017年就申请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
一头连接着一个家庭对生命的重托,一头连接着多个家庭对生命的期盼。为人体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提供更专业、更人性化的服务,做好守护生命的“摆渡人”,张亚松为自己能成为这样一个桥梁无比自豪。
责任编辑: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