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劳而获的教育,“学历提升”不过是消费陷阱
摘要:如此“真情演绎”,收割用户流量,消耗社会公信力,可谓是一场居心不良的流量诈骗。从严打击恶意摆拍短视频行为,建立账号黑名单和MCN机构分级处罚机制,充分运用约谈整改、行政处罚、通报曝光等手段,对破坏网络生态行为形成有力震慑。对恶意伪造摆拍类短视频要坚决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
不上学不考试,交钱就拿本科证书?这样的“学历提升”,不过是消费陷阱。据报道,多名学员购买某机构的高中升本科、本升硕等项目,少则千元、多则近十万元,结果遭遇机构疑似跑路、退款困难。
上班后还有必要提升学历吗?社交媒体中,这则报道也引起了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纵观网友们的回答,无论是打破职场天花板、重新选择赛道,还是追求更高薪资、化解“学历焦虑”,不难看出,不管处于哪个学历层次,总有人不满足于现状,希望学历“高高益善”。
合理的自我提升应当鼓励,但投机取巧并不可取。“花钱买文凭”等乱象,一直是相关部门的整治重点。比如,2021年10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文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广告提出规范性要求:不得出现“快速取证”“免考包过”“考不过退款”等保证性承诺;2022年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中也规定,不得提供“代报名”“代学”“替考”等违规托管服务。如此三令五申,为何依然有人信以为真,连“期末考试都不需要本人完成”这样反常识的话术也无法识破?
“苍蝇不盯无缝的蛋。”究其根本,是走正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一些人急于求成、一门心思“捞偏门”,于是正中设局者的下怀。所有的骗局,本质上都在编织一个让人信服的故事。其实,有的学员起初也并非头脑不清醒,对此等“好事”同样心有疑虑,但机构一解释是“学校每年存在学生退学的情况,空出来的名额会进行补充录取”,同时还刻意强调“每个专业最多两个名额”,就被打消了顾虑。另外,某机构暗示自己具有内部渠道,更多隐私不便透露,乍看颇有些混淆视听的意味,实则只要借助正规途径就不难证伪——相关高校招生办老师已经明确表示,没有花钱入学的方式。只是走“捷径”者多半心虚眼急,自然不会这般较真。
需要警惕的是,类似骗局还有很多“变种”:有的名为“专升本”课程,实为诱导贷款;有的宣称“分不够钱来筹”,待家长付了“定金”后迅速撤离;更不必说,每逢高考招生季,一些“野鸡大学”也开始蠢蠢欲动,仅凭一个假网站,就敢“碰瓷”知名院校。对此,一方面既要严厉打击、堵住风险漏洞,特别是具有信息优势的高校,更应主动作为,强化全流程监管;另一方面,对亵渎教育的严肃性、搅浑市场秩序等违规操作,无论话术包装得多么煞有其事,每位希望提升学历的人也要擦亮眼睛、自觉拒绝和抵制。
说到底,没有不劳而获的教育。一心想着走“轻松上名校”的“终南捷径”,难免会陷入被收割“智商税”的坑人套路,这样来“历”不明的一纸文凭又谈何含金量?对那些后知后觉的人来说,怕只有含“惊”量而已。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