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奠新风尚丨渠首不见烟火起 移民植绿寄相思
摘要:临行时,吴德胜再望一眼故土,看着刚刚栽下的柏树苗,朝着丹江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河南日报记者 孟向东 刁良梓 本报通讯员 申东
“爹,妈,儿回来了!”4月3日,在淅川县仓房镇的沿江村旧址,移民吴德胜的呼喊声回响在丹江岸边。
2011年,为了丹江清水北送,吴德胜几兄弟与30多万南水北调移民一起离别故土与亲人,远迁数百公里外的新乡辉县市。
“早上一张网,晚上鱼满舱。”吴德胜喃喃地说。离家12年,丹江畔的渔歌古渡以及江上的点点帆影,总出现在吴德胜的梦中。“半截子入土了,回一次少一次!今年清明,必须回老家看一眼,去父母的坟前磕两个头!”早在年初,吴德胜就在心底暗自许诺。
4月3日一早,吴德胜坐上了辉县到淅川的移民专线客车。而在淅川,二哥吴德超也早早赶到村头,在停车点望眼欲穿地等待弟弟的归来。虽然平常通过视频电话就能交流,但两兄弟的这次相见,仍让他们红了眼眶。
远离故乡12年,对于像吴德胜这样远迁到青海、湖北、河南三省七县(市)的36.8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来说,却像是经历了沧海桑田。每逢清明,他们总会不约而同地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给祖坟培两捧土,用他们独有的方式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到家了,到家了!”车刚一停稳,吴德胜便拿上专门买的松柏树苗,来到祖坟前,焚香、鞠躬、栽种树苗……一招一式,都一丝不苟。“烧纸放鞭不环保,现在不时兴了。就种棵小树吧,让它陪伴双亲,共同守护丹江母亲河吧。”
吴德胜发现,今年清明跟往年大不一样,几乎看不到焚烧纸钱祭祖了。据记者了解,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近年来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鼓励以网络祭奠、鲜花祭奠、清扫墓碑、植树绿化等低碳环保的方式缅怀先辈、追念故人,以实际行动传承美德、守好碧水。
临行时,吴德胜再望一眼故土,看着刚刚栽下的柏树苗,朝着丹江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无论搬到哪里,这永远是我们的根,以后每年我都要回来。”他说。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