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娱乐

一部校园话剧十年热演的背后

2023-03-28 09:5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付 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2017年9月,胡学谦作为华中农大第十三届研支团成员赴徐本禹支教的起点——贵州为民小学支教。  消息传来,欧帮鑫的两任语文老师陈丽、刘刚与历届研支团成员商议决定募捐。

从扮演留守学生“宋菊花”到成为支教老师“张福禹”,杨欣雨的“牵挂”落进了现实。

“宋菊花”“张福禹”,是华中农业大学校园话剧《牵挂》中的角色。4年前,杨欣雨是它的第七代大学生演员。

而今,作为华中农大“本禹志愿服务队”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杨欣雨回到家乡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建始县摩峰小学做一名支教老师。

“张福禹”的角色,源自华中农大三位大学生原型——救溺水同伴而牺牲的张瑜、病逝在支教岗位上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赵福兵、赴贵州义务支教两年的徐本禹。

以2003年在校大学生徐本禹支教为起点,20年来,这3名华农学子的经历,激励了一批又一批学弟学妹走入大山深处,投身农村基础教育。

现实与剧本的契合,时刻发生。在华中农大校园内,《牵挂》这部热演十年的大型原创公益话剧,亦沉淀为一堂大学校园里的思政大课。

青春的理想主义最让人感动,本色演出胜过了任何舞台经验

2012年11月,戏剧家、国家一级编剧习志淦受邀为华中农大师生普及国粹京剧。在校史馆参观时得知,2003年至2005年,该校1999级经济学专业学生徐本禹赴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大水乡大石小学义务支教;2005年,华中农大成立“本禹志愿服务队”,一届又一届应届毕业生中的优秀学子追随徐本禹的脚步,来到贵州山区定点支教。

习志淦深受感动,他由此创作出剧本《牵挂》,“献给那些关注中国农村、为改变中国农民命运而无私奉献的人们”。

2013年春季,剧组面向全校招募演员,准备推出校园话剧。因同学一句“你很质朴”的鼓励,信息学院2011级本科生陈丽来面试主角之一、农家孩子“向幺妹”这一角色。

从小在县城长大,陈丽学习、生活顺风顺水,与“向幺妹”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由于难与角色共情,加上并不具备专业的表演技巧,排练中她迟迟进入不了状态。

习志淦兼任导演。其时,在非艺术类院校的普通高校进行一部大型原创剧的排练,对他来说也是新课题。

演员来自不同的学院、专业,“零基础”还要兼顾课业。语言、表演、情绪……一切需要从零教起。

2013年暑期,剧组集训。陈丽常看到学校研支团的身影,“他们结束支教后,听说我们在排话剧便赶过来,很专注地看剧情,主动做剧务的脏活累活。”排练间隙,她就听他们讲与支教学生相处的故事。渐渐地,陈丽觉得剧本里很多角色变“活”了。

2013年9月,《牵挂》剧组在华中农大115周年校庆的舞台进行了连续3晚的首次公演,连过道也坐满了观众。看完后,国家一级编剧、湖北省文联原主席沈虹光说,剧中青春的理想主义最让人感动,孩子们的本色演出胜过了任何舞台经验。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大“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广大青年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这鼓舞了整个剧组。

2014年5月,剧组奉调进京,《牵挂》成为首部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京外非艺术类高校原创话剧。落幕后,时任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与演员握手,问“张福禹”的扮演者、动物医学专业2010级学生孙潇是否去支教过,孙潇答复:“还没有,但我以后想去。”

这句答复也成为孙潇跟自己的一个约定。

2014年9月,孙潇和陈丽不约而同参加了学校第十一届研支团的面试,并通过选拔。

“无数次的揣摩、排练、演出中,支教情结已融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孙潇说。2015年7月,他到贵州为民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

当地儿童“留守”现象普遍,135名学生中,76名是留守儿童。

为了弄明白孩子们为什么没时间写作业,他走了3个多小时山路家访,眼前是“大娃带小娃,背着篓子打猪草”。有些孩子家中甚至没有灯,更没有书桌。

孙潇和队友筹集爱心物资,给学生捐赠图书和衣物,在教室安装水箱,添置新桌椅、电脑和投影仪。

有个小名永美的学生,患有脑瘫。孙潇带永美到毕节市接受治疗,并帮助办理享受医疗优惠政策。支教结束至今,他仍定期为永美线上辅导学习、答疑解惑。

说完“可我舍不得那些学生”这句台词,她抽噎不止

与孙潇一样,原本属于角色的使命感,也延续到了陈丽的现实生活中。

综合测评名列前茅的陈丽放弃了A类保研(普通类,免试直接攻读研究生) ,“只想抓紧时间先去支教”。

到贵州省毕节市大水乡本禹希望小学后,她发现《牵挂》中“龚二狗”的现实原型太多了,“由于缺乏关爱,他们不知道如何爱人,更不知道如何爱自己”。有的男孩旷课、喝酒、打架,有的女孩早婚早育。

巨大的落差感、无助感一度包裹着陈丽。一天深夜惊醒,她想到了那个怀揣教师梦的“向幺妹”。

“初二那年,爹得了一场大病,不能起床。我辍学回家,和哥带着爹四处求医,从县到州再到汉口大医院。可爹还是死了,欠下一大笔债。哥进城打工,让我也去,好帮他一把。可我舍不得那些学生。”这段独白,警醒着她不要浑浑噩噩地度过支教时光。

全校的课间操教学被陈丽“包下”。她一遍遍示范、纠正动作,200多名学生能自觉、顺利完成课间操了。她维修广播设备,组织学生成立广播站。小领操员、小广播员的脸上扬起了自信的笑容。班上的“调皮捣蛋王”在作文中写下“要好好学习,将来当特警”的梦想。这些细微的改变,让陈丽更关注一个个具体的“人”了。

华中农大文法学院辅导员胡学谦至今记得,2013年9月,他还是一名大一新生,和同学抢到了《牵挂》首演的入场券,正是孙潇和陈丽参演的那一场。看到“张福禹”积劳成疾、最终病倒,不经意间,他与同学相视,两人都泪流满面。谢幕之际,校研支团的志愿者来到了台前,手中的队旗飘扬,“那一幕一直震撼着我。原来,有这样一条途径可以继续徐本禹学长的支教之路”。

2017年9月,胡学谦作为华中农大第十三届研支团成员赴徐本禹支教的起点——贵州为民小学支教。

一天清晨,下起细雨。他爬上山路,“孩子们像小点一样出现在远方,一步一步在泥泞的路上前行,最后出现在我面前,背着书包,肩上湿透了”。胡学谦觉得自己肩上也沉甸甸的——《牵挂》里“张福禹”“向幺妹”对山区孩子的牵挂,这一刻就在眼前。

支教结束、回归校园后,胡学谦参与多个爱心团队的志愿活动,给山区学生写信。他还筹集资金,资助为民小学部分孩子的上学开销。

2016年9月,支教结束后的陈丽,再次参与《牵挂》迎新季校内演出。这一次,说完“可我舍不得那些学生”这句台词,她抽噎不止。

从置身舞台,到深入基层一线,陈丽终于明白了《牵挂》的剧外之义,“人与人的人生不尽相同,但我们理应相互关爱。尤其作为农业院校的学子,更要关注中国农民今天的生活状态”。

2016年11月,研支团服务地之一——贵州毕节本禹希望小学学生欧帮鑫被马蜂蜇后命悬一线,10万元的医疗费成为一家人的难题。

消息传来,欧帮鑫的两任语文老师陈丽、刘刚与历届研支团成员商议决定募捐。校园社团红杜鹃爱心社、很多学院素不相识的同学也加入进来,一起写文案、贴海报。短短几天,大家筹集到来自社会人士和学校师生的损款7.8万多元。这笔钱很快用于治疗,半个月后,欧帮鑫脱险。

支教团面向爱心人士写下感谢信,“一个人的爱心是有限的,但一个个爱心汇聚起来就足以创造奇迹”。

这与话剧《牵挂》体现的志愿接力精神一致:“我愿做一滴水,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毫无保留地再反射给别人!”

用十年时间,为高校探索以艺术为载体的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为了《牵挂》剧组演出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华中农大成立《牵挂》剧社。900多名学子先后加入,从社长、演员,到布景、音响、道具等工作,各司其职。习志淦与初代演员们多次义务辅导数代演员,陪伴他们开展假期集训。

十年来,《牵挂》先后去往北京、西安、襄阳、恩施、武汉等多地展演70余场,6万余名观众到场观看。“除贯穿其中的文艺内核外,话剧人物的塑造、演员的表演、舞美的设计都在因时、因势、因事而变,《牵挂》在传承创新中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华中农大党委书记高翅教授表示。

在华中农大校园里,十年来,这部剧则被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之一。经由《牵挂》播散开来的志愿接力服务精神,也在无形之中浸染着这座校园,给这里的学子打下特殊烙印。

“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奉献他人与服务社会之中才能实现最大化。”这是该校食品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学生何郎志入学观看《牵挂》后的体会。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她报名参加线上辅导医护人员子女的志愿活动。3个月里,1200多张PPT、100多个教学视频及音频、50多张课程反馈表是她对“愿做一滴水,反射爱与光”的生动实践。

在十代演员的传承中,《牵挂》体现的助人精神不变,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不变。

依托本禹志愿服务队,共计十八届180余名研究生志愿者赴贵州省毕节市、湖北省恩施州的大山深处开展支教。

学校以传承农耕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为主题,连续8年组织“耕读路上”实践教育活动。“直播助农”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建始县田间地头,帮助农产品走出大山;校“张瑜服务队”来到张瑜的家乡浙江省象山县西周镇,为当地少年儿童播放《牵挂》影像资料,讲述张瑜舍己救人的故事。

“更多的学生开始关注和思考农村、农民的命运。”如今在建始县支教的杨欣雨觉得,《牵挂》的结局是对支教意义写下的最好注脚——长期劳累的张福禹逝世,受其影响,学生龚二狗、江大雄和宋菊花在华中农大校园重逢了;曾经叛逆逃学的龚二狗也成为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一员。

留校读研、工作期间,陈丽兼任《牵挂》话剧指导老师。她看到,主演们纷纷报名了暑期支教活动;闲暇时,学生们谈论的话题“吃喝玩乐”少了,“志愿服务”多了。

观看首演的胡学谦,如今担任辅导员。提到学生,他很骄傲:“不少学生加入了《牵挂》剧社,有的做演员,有的参与幕后工作。”社会学2021级学生万欢正在剧社排演新话剧,“希望带来更多像《牵挂》这样的演出”。

“凝心聚力,润心化人。”在高翅书记看来,话剧《牵挂》用十年时间,为高校探索以艺术为载体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参考。

以《牵挂》为“序章”,眼下,华中农大以“毕业季、迎新季、狮山欢乐节、狮山读书节、狮山艺术节”为重点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正同学科、教学、思政、管理等深度融合,不断探索“更自在、更人文、更开放”的校园生态。

  杨歆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朱娟娟 

责任编辑:付 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