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社会

那山 那树 那人

2023-02-23 09:40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付 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孙向东说,“能够与这片林海共成长,是一名林业人一生中难得的机遇。”

在伏牛山与大别山交会处的朗陵故地确山县,有一处横跨淮河和长江流域的薄山林场,它始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建最早的国有林场之一。簇拥在山水之间的十万亩山林,涵养着林区的薄山湖成为“天中明珠”“中原漓江”和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近70年来,以“中国好人”、薄山林场职工孙向东为代表的一代代林工,扎根大山深处,坚守绿色梦想,用青春和生命,守望山林,确保林区多年来无火灾事故。他们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坚守,践行着林业人的初心和使命。

——题记

青山巍巍,林海茫茫,天地莽苍苍。

2月13日,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寒潮降临。春寒料峭,雪花和细雨洒落在天中大地,处于驻马店市南大门确山县境内的薄山林场万木萧索、群山肃穆。一座座无名的山脉像一个个饱经风霜的乡间老者,在雨雪中默默无言,见证着这些年的沧桑巨变。

八百里巍巍伏牛山,薄山林场是藏在它东麓余脉里的一颗惊艳的明珠。它一手牵着长江流域的泌水支流,一手携着淮河支流,林区内群山竞秀、竹茂林幽、山水相依。

沿着天目山翡翠画廊一路驱车西进,群山丘陵,田野村庄,沿途风光尽收眼底。车子停在确山县任店镇猴庙村,一行人跟着薄山林场峰头山瞭望塔火情瞭望员孙向东的脚步,穿越浅山丛林,向着更加蜿蜒陡峭的峰头山进发。

峰头山是千里大别山群山之中一座毫不起眼的山峰,海拔300多米,因为周边山岭布局形似凤凰,而峰头山处于凤凰的头部,当地人又称之为“凤头山”。

瞭望塔是当地林业部门为瞭望森林火情而设置的观察哨所。1986年,薄山林场峰头山瞭望塔建立。受制于自然条件,这里至今不通水电,生活用度等全靠个人从山下肩扛背驮。

37年间,先后有五任瞭望员在此坚守,从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5月,他们要在峰头山瞭望塔过着无水无电、与世隔绝的生活。坚持时间最短的一位,只在这里待了15天,就再也不愿意上来了。

站在山脚下,远远望去,矗立在峰头山顶峰的那座瞭望塔,犹如一位警惕的哨兵,时刻注视着脚下的10万亩群山林海,孙向东就是这座瞭望塔的“眼睛”。

2008年,火情瞭望员的接力棒传到了孙向东的手中。这一接,就是坚守到了今天!

2016年,在孙向东坚守瞭望塔的第八年,他守林护林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人。孙向东也因此入选“中国好人榜”。就在获评“中国好人”后的7年来,他依然孤身一人坚守在峰头山瞭望塔,早把荣誉丢到了家中某一处隐蔽的角落里。

薄山林场峰头山瞭望塔火情瞭望员孙向东。

2008年到2023年,变化的是年份数字,不变的是一颗爱林、护林的初心。15年青山做伴,15年哨所风寒,15年烟火绝迹!他就这样一个人,沿着这条人迹罕至的山路,独守这座瞭望塔,守护着10万亩山林四季更迭,守望着岁月之河漫漫长流。

青山绝壑,林海苍莽。峰头山无言,默默地注视着身边每一棵树的四季变化、每一个野生动物的快乐生活;峰头山有情,守望着薄山湖万顷澄碧、绿水长流,见证着孙向东15年间的坚守、执着与敬业,以及不为人知的孤独和无奈。

峰头山为证

峰头山山顶,山风劲吹,冷风夹着雪花,打在脸上如刀割一般。一座建于1986年的红砖建筑——瞭望塔,孤悬于此。

瞭望塔外立面的下半部分被涂刷成白色,塔顶有一圈不锈钢护栏,那是新近加装上去的。这就是当地人眼中神秘的望火楼。

峰头山瞭望塔四面山峦,一面朝天,满山的怪石、陡峭的悬崖,冬季是刺骨的寒风,夏季是灼人的烈日,没有电、没有水,只有随着山势连绵起伏的茫茫林海。

沿着室内用松木构建的简易云梯爬上二楼,再爬上塔顶,孙向东如履平地,而我们已是胆战心惊、气喘吁吁。心中不由得产生一个疑问:在没有光亮的深夜里,老孙是如何爬上这瞭望塔的顶层,瞭望这周边的10万亩山林火情的?想到这里,一行人不由得为老孙捏了一把汗!

站在塔顶,极目四望,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在北边的山峦之间,一泓碧水,波澜不惊,像一条巨龙静卧着,那便是“中原漓江”薄山湖。

“如果是春夏季节,赶上天气晴好,这青山碧水、层林尽染的画面就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孙向东望着眼前的景色,眼镜片背后,深邃的目光,坚定而深情。

“瞭望塔虽小,但森林防火责任重大,必须得有人守!”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林海,孙向东喃喃自语,但语气中透着坚定和决绝!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间明白了孙向东这些年坚持下来的动力之源。

峰头山为证!这壮美如斯的山水画卷,不正是他这些年餐风饮露、孤独坚守的终极意义吗?

“我是受父亲的影响,才走上管林护林这条道路的!”

瞭望塔二楼,两个三条腿的木架支撑着一张木板,上面铺着被褥,就构成了孙向东栖身的床铺。坐在简陋的木床上,孙向东一边摆弄着手电筒,一边向记者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往事。淡淡的叙述,给人一种事不关己的平静和超脱。

“我父亲1958年考入东北林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山西省林业厅,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父亲下放到了山西省稷山县某林场,后来又辗转回到了故乡确山县,成了确山县林业局的一名技术人员……”

“我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父亲对她却是无限依恋。我们兄妹五人,我是老大,后面还有四个妹妹……”

“我小时候,家里到处都堆满了书籍,大部分是关于林业的书,它们是父亲辗转多地都不肯丢弃的宝贝。上了小学后,我没事时就喜欢躲在家里看那些书,看不懂的地方就向父亲请教,就这样对林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希望能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的林业人。”

“1984年,初中毕业后,县林业局从职工子女中招收林业工人,我就报了名,就这样来到了薄山林场,开始了护林员的生涯……”

长期封闭在大山深处的孙向东,没有想象中的那种木讷和呆板,他的叙述反而给人一种健谈的感觉。但这种健谈跟记者的引导无关,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一种话语表达,一种一旦打开就不肯轻易收住的叙事方式。

在接过峰头山瞭望塔森林火情观察员接力棒之前的24年间,孙向东在薄山林场多个岗位磨炼,育苗、造林、抚育、巡护、采伐等,他几乎干了个遍。印象最深的是在当时的间伐工作岗位上,他跟着伐木师傅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扛木料,从山上往山下运,一趟下来,大汗淋淋,浑身就像散了架……”

最感欣慰的事情也有。“看着自己亲手栽培的苗木,一棵棵地栽种在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都枝繁叶茂,已成栋梁之材,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孙向东说。

可是,长期跟林木接触,对森林了解得越深,孙向东对自身林业知识的匮乏越感到不甘,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时,作为林业工程师的父亲深感欣慰,全力支持自己的儿子在学习上能再进一步。

1993年,孙向东如愿考上了汝南园林学校。3年的校园时光,他全力以赴,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长期的林业实践加上课堂理论知识,孙向东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再次回到薄山林场,他开始了新的护林征程。

瞭望塔的“眼睛”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时间转眼之间就到了2008年。

这一年,峰头山老瞭望员王永清光荣退休。10万亩山林火情瞭望的大事耽误不得,找谁来接替瞭望员的重任,一时间成了林场的头等大事。当时,薄山林场负责人第一时间想到工作勤恳踏实的孙向东。

“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情景,老场长跟我说,‘向东,你会工作、能吃苦,你去守望火楼我最放心’。”看着老场长信任和期待的目光,孙向东二话没说,欣然接受。

那年10月,孙向东义无反顾地乘坐摆渡船,一直划向薄山湖南岸大山的最深处。当时,天目山翡翠画廊的那条乡间盘山公路还未修建,从薄山湖搭乘摆渡船往来,是山里人进出大山的最佳选择。

在孙向东的记忆里,自己也数不清多少次搭乘摆渡船,进出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大山。巡山护林,一次次徜徉在这片隔山隔水的原始森林。挺拔俊秀的毛竹林,高耸入云的马尾松,还有野蛮生长的麻栎、橡树等,在孙向东的眼里,就像相识已久的伙伴。

如今,从林场巡护员到火情瞭望员,工作岗位虽然变了,但守林护林的责任反而更大了。从此,他把自己简化成了一双“眼睛”,一双守望这10万亩山林火情的“眼睛”。

瞭望塔一层,简易的木梯下,是孙向东烧火做饭的地方。已经熄灭的煤炉上,一口盛放着卤菜的铝锅内,汤水上面结了一层厚厚的油脂,锅底通黑。紧挨着的墙角里,放着一张木桌,那是老孙摆放锅碗瓢勺的地方,黑黢黢的桌面显示着年代的久远。桌子下面,一个塑料水桶里面装着半桶清水。头顶3米多高的墙壁上,一根木棍挑着一个竹筐,筐内装着妻子为他准备的馒头、包子、面条等。

“在山上,吃水比吃油都费事。”孙向东坦言,“背着两个能装40斤水的胶桶,山上山下来回一趟,刚来时常常是连滚带爬,来回需要一个多小时,到山上往往还剩半桶水。现在来回一趟只需40多分钟,从山下装多少就能带上来多少。”

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孙向东的语气里没有丝毫的抱怨,甚至还带着一种胜利者的口吻。

“只是,这里的老鼠太厉害了,足有半米来长,夜里用手电筒一照,眼睛油亮油亮的,它们经常跑进来找吃的,我的干粮常被它们祸害。”

“天冷的时候,它们有的还会沿着梯子爬上二楼,爬进我的被窝里。有一次,我半夜起来,一伸手就摸到一个毛茸茸的东西,连忙打开手电筒,一看,原来是一只大老鼠,个头足有两个矿泉水瓶子那么长,眼睛就那么定定地看着你,一点也不害怕人。”

每年10月1日到第二年5月1日,是薄山林场的森林防火戒严期,孙向东必须独自一人吃住在山上,24小时守在瞭望塔,看护山林。那几个月,他几乎不下山。有时遇上了雨雪天气,他会向场领导请示,经允许后才会下山回趟家,和家人简单又温情地团聚。

每次孙向东回家,妻子都会为他蒸几锅馒头和包子,让他带到山上。山路崎岖,包子有的会被挤烂、开裂,包子馅都撒了出来。他毫不在乎,饿的时候就抓一点包子馅和着包子皮一起吃。若不是饿得很,孙向东就不开伙,甚至连热水都不想烧,夜里实在渴得不行,就用碗舀一碗凉水解渴。

“灶台没有烟囱,山顶风大,一烧火,屋内就浓烟滚滚,呛得人喘不过气……”再后来,老灶屋也倒塌了,孙向东干脆把锅碗瓢盆一股脑地全部搬到了瞭望塔的一层,改造成现在的模样,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多年坚守,孙向东练就了一种“特异功能”,睡觉时听见风声立刻就醒。冬春季节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时期,白天,他连吃饭都不离开瞭望台;夜里,他怕自己睡得太死,就定了闹钟,一来二去就养成了习惯,没风时睡得格外香,风一起立刻就醒。

心在哪里安放,人生之树就会在哪里生根。15年来,在这座望火楼里发生的故事太多太多,多得像这大山里的树木一样,多得像这峰头山的山风一样,一些在常人眼里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孙向东这里,已经难起波澜。

山风猎猎,一阵疾风裹着雪花刮来,松涛阵阵,林中杂木哗哗作响。立在瞭望塔前的孙向东眺望着远方,那是家的方向。

15年来,孙向东已经与峰头山融为一体,成为这大山上的一块巨石,成为高高矗立着的瞭望塔上的一双移动的“眼睛”。

愧疚与遗憾

孙向东第一次登上瞭望塔时,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名人”。

当他在峰头山度过十几载冬春,经历过无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孤苦时,他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名人”。当无数荣誉向他走来,当媒体的镜头一次次向他聚焦,他也只当自己是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林场护林员。

一个人、一条路、一座山,他把自己最美的年华都献给了这片山林,给了这座瞭望塔。39年的护林生涯,15年的独自坚守,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艰难困苦,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换来了10万亩山林安然无恙。看似平凡的坚守背后,是常人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和对亲人的愧疚。

一种遗憾时常折磨着孙向东,那是亲人离世自己却不在身边的愧疚之情。压抑、迷茫、困惑、焦虑……在深夜的瞭望塔顶,在孤独的大山深处,会向他袭来,一瞬间就将他击垮,让他欲哭无泪,欲语还休。

2018年3月,正是森林防火的戒严期,孙向东已经两个多月没下过瞭望塔。甚至,就在他最为尊敬的父亲重病弥留之际,也没能守在身边。

3月28日凌晨,峰头山山顶,山风呼啸,群山静默在黎明之前的暗夜里,在山上值守的孙向东彻夜无眠。

在经过长久的思想斗争后,他通过微信给当时的市防火办主任耿红敏留言:“父亲瘫痪一年多,于3月27日下午3时在确山县盘龙养老院去世。就在昨天父亲去世时,我不在他身边,仍在瞭望塔。我愧对父亲,是一个不孝子!父亲明天火化,我请几天假,望耿主任见谅。我是泪流满面地给你写这段话的,今夜无眠。父亲是确山县林业局退休干部,他的一生也光荣地献给了林业发展。”

耿红敏立即让他放下工作,送老人最后一程。4月1日,孙向东再次给耿红敏留言:“我已上山,在瞭望塔!”

这成为孙向东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每到深夜,我眼前甚至会出现幻觉,看到父亲正大口大口喘着气,眼里满是渴望地看着我。我朝着家的方向长久地跪着,可也无法减轻内心的愧疚。”

“我是家里的长子,也是父亲母亲唯一的儿子,父母年老体衰后,日常全靠四个妹妹轮流照顾着。”提及父母,这个身材魁梧的汉子红了眼睛,常年坚守在无水无电的大山上,面临如影随形的孤独和寂寥,他没有投降、没有流泪,却在提及父母的一刹那流下了晶莹的泪花。

“2013年6月,在母亲弥留之际,我在外地培训防火知识,也是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孙向东说着,又是一声沉重的叹息!

2021年除夕,万家团聚的时刻,陪伴孙向东的只有呼啸的寒风。孙向东的妻子常立新远在深圳打工,因疫情无法回来,儿子孙鹏飞在苏州打工,也无法赶回来陪父亲过年。一家人就这样天各一方,度过了一个别样的除夕。

孙向东的手机上,还保留着去年春节与家人抢红包的记录,儿子先发了一个红包,留言:“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孙向东与妻子天各一方,在抢红包的时候,内心五味杂陈,随后却不约而同地每人给儿子发了一个红包。

孙向东知道,同为林业家庭背景的妻子是理解他的,在任何时候都给予了最有力的支持,更没因为家庭琐事向他发过火。这也是孙向东能长期坚持下来的另一种动力。

今年这个春节,孙向东过得格外小心。“连着几天,我就蹲守在瞭望塔顶层,清早一看,衣服和头发上都是密密麻麻的白水珠。”

“不敢合眼,今年燃放烟花爆竹的特别多,来不得半点松懈。”孙向东说,“防火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你盯得紧,及时发现火情,将损失降到最小,如果麻痹大意,一旦火势蔓延就可能会毁掉几代人的心血。”

今年春节期间,孙向东及时发现了两起火灾隐患,都第一时间报告给了上级,及时扑灭了火,没有给山林造成损害。

“野人”与“诗人”

吃穿住用,这些生活上的不便,对孙向东来说不算什么,但长期脱离烟火人间的热闹与繁华,内心的孤寂才是难以逾越的一座险关。

在大山深处,独守一座无水无电的瞭望塔,每天面对的是不会说话的植物和乱石,留下来、活下去,完成好火情瞭望的重任,战胜孤独带来的压迫感,是必须要过的一道坎儿。

“这里没有人可以和你说话,哪怕是吵架,除了树木、石头,还是树木、石头。”而孙向东排解寂寞的办法,就是登上瞭望塔,隔着薄山湖,看一看家的位置,在脑海里想一想自己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

“遇上干旱天气,两三个月不下山是常有的事。衣服都有味了也没法洗,就连喝水都成难事。遇到雨雪天气下山时,往往衣衫褴褛,头发、胡子像乱草一样,浑身散发着臭味,连我自己都觉得恶心,同事都戏称我是峰头山的‘野人’!”

但孙向东依然是快乐的。

工作之余,孙向东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探访这大山里的野生动物。在他眼中,薄山林场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狐狸、獾、松鼠甚至野猪都是他的朋友,野生的半夏、桔梗、益母草、金银花让他痴迷,变幻莫测的湖光山色更让他诗情大发。

起初,驱除寂寞的方法就是收听桌上那台收音机,后来智能手机流行,他开发了更多的“娱乐项目”,看书、写诗歌、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大作”……

“诗写得不好,也没章法,多是一些顺口溜。”一时间,树木、石块及林子里跑的野猪、野兔都成了他创作时的对象,“逮着啥写啥,自娱自乐,写完了就对着茫茫林海吼一嗓子……”

“春雨就是跳舞的精灵/大山和湖面是你的舞台呀/百里长卷的薄山山水画屏……”15年坚守大山,在无水也无电的漫漫黑夜,孙向东从寂寞中发现了美丽,从坚守中活出了价值,生命之花在瞭望塔绽放得格外美丽。

峰头山山顶,距瞭望塔不远处,有一棵野生皂角树,孙向东刚去的时候,树身如杯口粗,如今已枝繁茂盛,树身粗若水桶。山上没有青菜,他就采摘山芝麻叶、野苋菜、枸杞叶等,撸几片放到锅里就是青菜。

白天闲暇时,天气晴好,他会到湖边取水,来洗一洗他的衣衫,没肥皂就用那棵皂角树的皂角洗,天然环保。

巡山途中,孙向东还练就了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本领。“见到野猪不要动,因为野猪怕人;遇到带着猪崽的母野猪时,要快速离开,因为母野猪会误以为人要伤害它的幼崽而攻击人;当野猪把头斜冲你的时候,可得当心,那是它发动攻击的前兆。”

炎热的夏季,野兔、刺猬、毒蛇、蜘蛛、马蜂是森林里的常客,孙向东每走一步都会留意,同时也学会了远离和观察,从不去打扰它们的生活。

孙向东是全国绿化奖章的获得者,2016年入选“中国好人”,他还是河南省文明职工、感动天中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的获得者。业内人称孙向东是驻马店林业人的一面旗帜,当地山民称他是10万亩山林的“守护神”,但他却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护林员。“森林涵养水源,产生氧气,净化空气,是人类的亲密伙伴,一旦出现火灾,对环境的破坏是很大的。保护好这片山林,就是在保护天中父老的美好家园啊!”“只要有需要,我会坚守到退休。”孙向东说,“能够与这片林海共成长,是一名林业人一生中难得的机遇。”

“高高的山上,瀑布从天而降,所有看似虚无的事物其实都有来源。”这是孙向东最喜欢的一句诗。

如今,他依然在峰头山上无怨无悔地守护着那一片片茁壮生长的“梦想”。

在薄山林场,像孙向东一样,每一位护林员都对自己负责的林区有着特殊的感情,一年四季,他们在林间穿梭,很多护林员是林二代、林三代,对林区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正是有了他们这样的林工,驻马店市近130万亩公益林才能枝繁叶茂,秀美的天中大地才能愈加苍翠。

苍山林海,山水相依。70年时光转瞬而逝。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深深地刻在了薄山林场职工的心间。

如今,薄山林场在一代代护林员的接续守护下,林木蓄积量5.0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8%,活立木价值5.1亿元,是建场以来国家总投资的30倍。

薄山林区不仅有栎类、马尾松等主要树种,还有珍稀的杜仲、喜树、五加、玉兰等。林区广泛分布着金银花、野菊花、桔梗、灵芝、血参、柴胡、元胡等药材植物,狍子、雉鸡、野猪、野山羊、狐狸、果子狸、獾等野生动物经常出没。

一种看似平凡的热爱和坚守,一份坚韧的执着和追求,一代代护林员用生命的光阴,无怨无悔地守护着绿色梦想。

青山在,人未老。大山护林人的故事还在续写……

责任编辑:付 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