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秋
摘要:一条蜿蜒的沙土路穿过橡树林通向山脚,雨水把沙土路切割得伤痕累累。黄绿斑斓的两道山岭,片片苍翠的松树林,块块明亮的池塘,笔直的高速公路,奔驰的车辆,高楼林立的集镇,秋收后待耕的田畴,每一处风景都无比熟悉。
□ 朱国喜
长时间没有在家陪伴父母了,今年国庆节因为天气原因在老家住了多日,与双亲共进三餐,其乐融融。然而,免不了要出门走走。行走间,感受到了故乡的秋,今年与往年不同,与他乡有别。
重阳节前夜,天气突变,寒风伴着细雨,气温骤降。几个月没下雨了,算是一场甘霖,拥裹了中原大地。雨不间断下了三天三夜,滴滴答答的雨声敲打着玻璃窗,北风使劲摇晃着树冠,萧瑟景象笼罩着故乡的小村庄。
雨终于停了,云还没有完全散去。天空较晴日低了许多,仿佛伸手可触。乌鸦蹲在电线上发呆,喜鹊在修长的杨树梢喳喳鸣叫。光秃秃的田地“喝”足了水分,只等天晴略微干些,便可以撒欢耕种。“寒露两旁看早麦”,正是秋播的好时节。
久雨初歇,晨雾颇重。村庄半隐半露,一排粉墙黛瓦的别墅若隐若现。邻家叔叔早起,穿上了棉衣,弓着背,沿着村路察看墒情,两只土狗紧随其后,摇着尾巴,不紧不慢地跟着。与他打招呼,他面带微笑,这笑是给我的,更是送给这场透墒雨的。
早饭后,云霁雾散,村庄露出真面目。穿村而过的柏油路被雨水洗得乌亮。洁白的院墙上写着红标语,内容是保护人居环境的。提琴塑像和工农兵塑像格外洁净。一家家手工提琴作坊的门楼上的国旗格外醒目。不远处的山尖还隐在雾中,两边的山岭莽莽苍苍。
沿村路北去,小狗欢快地跟在身后。橡树叶凌乱地躺在路面上,任车辆碾压而过。池塘里蓄满了水,颜色有些浑浊。山岭在水塘里投了模糊的影,显得有些寂寞。这是一条“四好”乡村公路,路边新砌了排水沟,栽种了紫薇、海棠、樱花、冬青等多种观赏植物,春夏秋三季,不同的花卉应时而开,姹紫嫣红。紫薇又名“百日红”,云霞般的花谢去不久,尚余一两束恹恹地开着,为即将谢幕的秋送行。
20世纪90年代初,全乡劳力来这里绿化荒山,种下了数以万计的马尾松幼苗。如今,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密密的松树满坡满岭,松针积了厚厚一层。松树林成了乡村游的市民小憩、养心、野炊的好去处。他们的活动痕迹尚在,任冷风冷雨也涂抹不去。
一条蜿蜒的沙土路穿过橡树林通向山脚,雨水把沙土路切割得伤痕累累。穿过树林,便是一大片草地,草色泛黄,延伸到山脚和树林。生活条件好转,年轻人外出务工增多,养牛户几乎绝迹,经年累月地休牧改变了山岭的面貌,无数的荆条长得一人多高。它们彼此勾连交错,把小时候走过的山路遮掩起来,仔细辨认,依稀可以识别。拨开密密麻麻的荆条,踩着略微湿滑的蚰蜒路向上攀登。
站在半山腰的巨石上,举目张望,重峦叠嶂尽收眼底。黄绿斑斓的两道山岭,片片苍翠的松树林,块块明亮的池塘,笔直的高速公路,奔驰的车辆,高楼林立的集镇,秋收后待耕的田畴,每一处风景都无比熟悉。竹沟水库像一块不规则的明镜,隐在山岭间。烈士陵园的纪念碑立在山头,纪念碑下一定有游客在驻足仰望,向长眠于此的先烈们致敬。竹沟是一块红色热土,曾经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在这里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大批新四军骨干人员从竹沟走出去,奔赴皖苏一线抗击日军,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血雨腥风已成过去,今天的幸福生活越来越美。养育我长大的小山村名声在外,村中十几家手工提琴作坊生意兴隆,吸纳了本地不少青年来小村务工。
天地造化,万物有灵。斑斓的秋色里,故乡的秋风姿绰约。高耸的风力发电,连片的太阳能光伏,市内海拔最高的村庄,它们都是秋的点缀。不同于往昔,一切都变了模样。
责任编辑:付 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