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宜春“三王墓”
摘要:莫邪分娩生的果然是个儿子,这孩子天生异相,眉间广尺,取名赤比。干将、莫邪的传说最早出自西汉刘向《列士传》(又作《烈士传》),故事情节也是干将、莫邪为王铸剑——干将献剑被杀——其子欲复仇——道逢客出现相助——三人同归于尽,完成复仇。
□ 赵新春
卫星地图。(资料图片)
一
汝南和孝镇在康熙《汝阳县志》中除被称为和孝店,也称宜春乡或宜春店,是两汉到南朝刘宋汝南宜春县的县治。和孝镇宜春县故城遗址位于林楼村,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1982年被认定为汝南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城壕城垣遭到破坏,从地面已经很难看出当初古城的样子,但在卫星地图上,颇似菱形故城遗址轮廓仍然清晰可见。
汝南宜春县是汉代汝南郡三十七县之一,北魏称北宜春,郦道元《水经注·溱水》说:“王莽更名之为宣孱也。豫章有宜春,故加北矣。”宜春曾为侯国,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名将卫青的儿子卫伉被封宜春侯。8年后的公元前116年,卫伉坐“矫制不害”免侯。卫青去世,他承袭父爵,为长平侯。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受戾太子刘据巫蛊案牵连被处死。此外,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汝宁府部汇考四·汝宁府封建考》和雍正《河南通志》记载,西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封宜春侯,“今汝阳县南有宜春城即其城也”。但从刘成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国除前,汝南宜春被封给卫伉的事实看,这一说法显然有误。
东汉被封汝南宜春侯的除了在位仅一年就去世的阎畅和他嗣位不久即改封长社侯的儿子闫显外,还有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叔刘匡。建武二年,他因积极响应刘秀起兵,封宜春侯。刘匡为人谦逊正直,汉明帝刘庄永平(58~75年)年间被任命为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家族事务。他去世,儿子刘浮嗣位,不久改封朝阳侯。
今天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是周朝沈国的国都,也是两汉汝南郡郡治和平舆县的所在地,出土有不少两汉泥封,其中西汉的“宜春国丞”、东汉的“宜春侯相”“北宜春长”记录的就是两汉汝南宜春时国时县的历史。
宜春城废弃于刘宋时期。北宋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卷十一说宜春“故城在今县(即汝阳县,今汝南县)西南,尚存”,说明北宋时宜春故城遗迹还在。
二
东晋新蔡人干宝《搜神记·干将莫邪》所说的“在汝南北宜春县界”的“三王墓”在今天和孝镇薛岗行政村冀桥村西北,是一个高出地面约4米、东西宽约39米、南北长约48米的椭圆形大土堆,当地人称冢子,里面埋的据说就是楚王、铸剑大师干将莫邪的儿子赤比和道逢客的头颅。
这三个人的传说来自于《搜神记》的记载。春秋时期,楚国铸剑大师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三年才成,楚王很生气。自觉不妙的干将就对即将分娩的妻子莫邪说,我这一去肯定会被楚王杀掉。如果你生的是儿子,就告诉他“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让他找到我藏的剑给我报仇。楚王本来就为铸剑三年才成生气,听说干将献上的是雌雄两剑中的一把更加生气,就杀死了干将。莫邪分娩生的果然是个儿子,这孩子天生异相,眉间广尺,取名赤比。等到他长大成人后,莫邪就把干将的话告诉了他。赤比找到了父亲藏起的那把剑,开始朝思暮想如何替父亲报仇。
这一天,楚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眉间广尺的孩子要找他报仇,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于是出千金要找到这个人。赤比只得逃到山里,心中郁闷了就唱歌,凄切的歌声打动一个过路的客人(道逢客)。听完赤比的遭遇,道逢客决定用赤比的头赢取楚王信任,寻机杀人报仇。看到道逢客献上的赤比的头果然眉间广尺,楚王非常高兴,根据道逢客的建议,把它放在镬里煮。结果煮了三天三夜,头不仅没烂,还时不时从水中跳出来瞋目大怒。这下可把楚王整不会了,于是就听信道逢客的话,决定到镬边看看。刚到镬边,道逢客眼疾手快,抽刀砍下了他的头。这样“王头随坠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个人的头在一个镬里煮烂了,也分不清谁是谁,只得“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
干将、莫邪的传说最早出自西汉刘向《列士传》(又作《烈士传》),故事情节也是干将、莫邪为王铸剑——干将献剑被杀——其子欲复仇——道逢客出现相助——三人同归于尽,完成复仇。只是故事中的王不是楚王而是晋君,干将之子叫“赤鼻”。汉代记载古代吴越地方杂史的《越绝书》、三国魏国的《列异传》发展了这一故事,考虑到晋君(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引作“晋王”)远在山西,离吴楚较远,故事中的晋君被改成了楚王,这也是《搜神记》“三王墓”故事的早期版本。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除汝南宜春“三王墓”,江苏溧阳境内的三王山也与“三王墓”的故事有关。明陈仁锡的《潜确类书》卷十六称:“三王山,在溧阳县。楚王与眉间尺并一客三首葬于一山,名三王山。其顶有石,击之有声。眉间尺者,楚良冶干将子也。亦名三首山。”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江宁府部汇考二》引用相关记载时则认为其说“均不可据也”。
三
《搜神记》主要讲述的是复仇故事,对干将、莫邪铸剑过程记述较少。干将、莫邪铸剑记述最为详细的当属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故事中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铸剑,虽然“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等到了天时地利最佳时机,但“金铁之精不销沦流”,就是不融化。在妻子的点化下,干将想起师父当年为了铸剑“夫妻俱入冶炉中,然后成物”的往事,“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在三百童女童男鼓橐装炭的努力下,“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阳作龟文,阴作漫理”。只是在后人的记述中,铸剑原料也变得越来越奇葩。东晋王嘉著,梁萧绮收录的《拾遗记》中铸剑的原料是能吃兵器的昆吾山兔的“铁胆肾”,金王朋寿《增广分门类林杂说》卷一《孝行篇》所引《孝子传》的铸造原料则是楚王夫人夏日抱铁柱取凉,心有所感,怀孕后产下的一块铁。
在金王朋寿《增广分门类林杂说》中主人公赤比(鼻)还直接细节化变成了眉间尺,后面更刻意描述了三颗头落入镬中相互争斗的场景:“王头即堕镬中,二头相咬。客恐眉间尺不胜,乃自复剑拟头,头复堕镬中,三头相咬,经七日后,乃一时俱烂。”
干将、莫邪和“三王墓”的故事流传很广,不仅在此后的诗词歌赋中被当作典故表达不同的情绪,也被明清及近现代小说等文学作品吸收和借鉴,丰富了创作题材。像明代《五朝小说大观》中的《楚王铸剑记》,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四回《囊瓦惧谤诛无极 要离贪名刺庆忌》,清代钱彩、金丰所撰的《说岳全传》第十一回《周三畏遵训赠宝剑 宗留守立誓取真才》等都能看到相关故事的影子。而日本古现代文化典籍《太平记》《曾我物语》《今昔物语集》《宝物集》《太平传记》中也都能见到干将、莫邪铸剑或“三王墓”故事的日本化版本。鲁迅先生非常推崇“三王墓”的故事,创作完成于1927年4月3日的《铸剑》就是以《列异传》及《搜神记》“三王墓”故事为底本,融入了《增广分门类林杂说》中《孝子传·眉间尺》相关细节。
从春秋到两汉,再到今天,汝南宜春城和“三王墓”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早已化作尘烟,流连于此,有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泣下”的感慨,更有清康熙三年(1664年)永城进士王连瑛在宜春故城前的落寞:汝水戎戎去不回,水边楼阁起黄埃。当年歌舞销沉尽,日暮惟闻画角哀(见雍正《河南通志·古迹下·汝宁府·宜春城》)。
责任编辑:任亮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