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 婚嫁习俗知多少
摘要:元朝的婚姻制度大体上与之前无异,但元朝统治者规定,男女之间的婚姻需要有婚书,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这个时期的婚姻特点是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婚姻不只是仪式和约定,更是责任与担当。而在隆重的婚礼流水宴上,8大碗的登场使得婚礼进入高潮。
柳浩楠
十一国庆节快到了,许多年轻人选择在国庆节结婚。婚嫁作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一个人进入建立家庭,发展家族的重要历程。婚姻的建立也是人类维持社会秩序、传递香火、延续文明的重要方式。从古至今,婚嫁的习俗、成婚的年龄、婚姻的规定、婚礼的方式各朝各代、各个地区并不相同。
原始社会时期,人与动物的婚姻形态相似,没有伦理道德和规范的约束。《吕氏春秋·恃君览》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白虎通义》亦记载:“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卧之法法,起之吁吁。”这正是古代学者对中国远古人类社会婚姻生活的追忆性描述。
母系氏族社会以前,婚姻形式采取群婚制。群婚制的全称叫血缘关系群婚制度。原始部落里,一群男女互为夫妻,即部落里同辈的男女,既可以称为兄弟姐妹,又可以成为夫妻,没有特定的婚姻对象。当母系氏族社会出现后,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意识到直系血缘近亲内婚制对后代体质和智力的发育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开始禁止内部通婚,婚姻逐渐由内婚制变成外婚制。
西周建立以后,“周礼”形成。通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与完善,最终形成了独具华夏文明特色的“五礼”。所谓“五礼”即“吉礼、喜礼、宾礼、军礼、凶礼”。而“喜礼”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婚礼”。以两性结合为特点的原始婚姻,历经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与积淀,终于在西周时期形成“喜礼”制度。人们觉醒于“礼仪”二字,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为婚姻的礼法,作为婚姻关系合法化的标志,从西周开始建立并一直延续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的婚姻处于社会变革期,婚姻的观念和形式也不断变化。恋爱自由是这一时期婚配观念的显著特点。《诗经》里便有许多自由恋爱的故事。如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这一时期的婚姻也充满了政治性和程序化。春秋时期“同姓不婚”是最大的戒律。异性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族、国家的政治利益,所以说,这种婚姻形式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战国时期,战争需要大量人口,“同姓相婚”短暂出现。
秦汉时期,因为秦始皇崇尚法家学派,又认为法律与皇权的威严息息相关,所以制定了分类具体、形式多样、条文繁密的一系列法规。秦朝规定,婚姻关系的缔结与解除必须在官府登记,否则不受法律认可和保护。婚姻形式方面不讲究门当户对媒妁之言,夫妻相处上不会一方占据全部地位,婚姻关系比较平等。尽管汉代儒家把夫妻关系纳入儒家统治思想的体系中,规定了女子对男子的绝对顺从,但在生活实践中,却出现了许多夫妻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琴瑟相合的爱情故事。
到了唐朝,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达,婚姻制度出现了重大变革,男尊女卑的格局被打破,男方一纸休书就可以随意抛弃妻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随着唐朝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女性在婚姻内的地位明显上升,开始出现男子惧内的现象。在唐朝,婚姻生活中不幸福的女性,有提出离婚的权利。唐朝社会对于再婚的态度也比较包容,女性再婚不必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就连皇室中再嫁的案例也不胜枚举。但在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通唐朝女性走出婚姻,主动追寻幸福的案例虽有但不普遍。
宋朝社会重伦理,禁止汉族和其他民族通婚,这也是宋朝民族矛盾突出的原因之一。为了防止“尊卑混乱,人伦失序”,《宋刑统》严厉禁止异辈通婚。宋朝的婚姻制度虽也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增加了相亲环节。据《梦粱录》记载:“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宋朝法律规定“为婚之双方不合意,便停止说亲”。显然,宋朝时期男女双方的意见作为亲事有效与否的重要考量,颇有点儿接近现代婚姻法的意思。宋朝末期,程朱理学的兴起,导致婚姻不再自由,离婚和再嫁都会遭到社会的否定和指责。
元明清时期,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缔结婚姻开始看中门第和贫富,宗族祠堂也成为维护婚姻的工具。元朝的婚姻制度大体上与之前无异,但元朝统治者规定,男女之间的婚姻需要有婚书,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与此同时,元朝出台相应法规,保证了结婚证在婚姻关系中的法律效应。明朝婚姻法律制度在婚姻结合方面要求“凡男女订婚之初,若有残疾、老幼、庶出、过房、乞养者,务要两家明白通知,各从所愿,写立婚书”。
明朝统治者为维护男尊女卑的主旨思想,还大力表彰寡妇守节行为。清朝,婚约被列入律法,没有特殊情况,一旦婚约缔结,夫妻双方皆不可随意违背承诺,否则要受到官府的问责。
婚姻观念的变化在五四运动前后达到了高潮,20世纪20年代,随着自由恋爱之风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日益普及,自由恋爱观盛行。自主结婚,男女平等,妇女意识觉醒,开始拒绝包办婚姻,爱情买卖。这个时期的婚姻特点是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
而到了现代,婚姻早已没有固定的模式,年龄、身份、地域都不再是问题,闪婚、闪离和独身主义也不再特殊。择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男女双方除了通过自己认识,介绍人或婚姻介绍所介绍等方式,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提高,通过收音机、电视节目、网络媒体等渠道寻找恋爱对象的人也越来越多。无论以何种方式相识,建立一段稳定的关系,组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才是最终目的。婚姻不只是仪式和约定,更是责任与担当。
不止各个时代,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在我国很多地区,婚配嫁娶的习俗也都有着各自独特而有趣的特点。
广东的龙凤图腾式婚礼。在广东人心目中,龙和风代表着吉祥、高贵和相辅相成的关系,龙凤的结合被用作形容坚定的爱情。广东传统中式结婚礼仪上,双方家长会各给新娘一对黄金打造的龙凤镯,龙凤镯有龙凤呈祥,佳偶天成之意。龙凤褂也是南粤女子出嫁的必备嫁衣,龙凤褂一般上衣对襟立领,立体剪载,袖长略短。下裙筒裙,下摆有流苏,服饰整体金银绣龙凤,百鸟、花草,龙凤呈祥。龙凤褂的类别不同,彰显的身份地位也不同。刺绣密度越大,金色占比越高,等级就越高,也越贵重。
山西的独特“开面”式婚礼。在山西人的婚礼中,新人的脸面格外重要。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前,由家中长辈为新郎刮脸。口中念到:“一刮天庭饱满,二刮地阁方圆,三刮子孙满堂,四刮顺顺当当,五刮圆圆满满、身体健康”。而女方则是由儿女双全的“全福人”来帮忙“开面”,她们帮新娘洗过脸和打粉以后,用红色的细线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将眉毛修成柳叶眉。“开面”完成以后放鞭炮庆祝还要给帮忙“开面”的人答谢红包。
无论“开面”还是刮脸,都寓意新人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人生新的开始。
海南黎族青年的婚恋别具特色。按照黎族习俗,姑娘长到16岁,就要搬出父母的住房,单独住在离父母不远的闺房内。住进闺房后姑娘便可以自由恋爱。等有了意中人,由对方的父母正式上门提亲。提亲时带上姑娘爱穿的衣服和槟榔,槟榔是黎族人喜爱的食品,带少了姑娘家会不满意。黎族的婚宴,称为“饮福酒”,全村寨的人都携带酒和米到新人家,体现团结互助的精神,他们围着大酒罐用小竹管吸酒,边吸酒边唱“祝酒歌”。黎族婚礼十分热闹,有伴娘与伴郎对山歌,有新婚夫妇在欢乐声中饮幸福酒,还有“逗娘”活动,全村人杀猪宰羊一起庆贺。在黎族传统的婚礼中,对歌的场面是最多的。
西藏传统式婚礼。藏族青年男女多为自由恋爱,父母亲友一般不加干涉。男女大多通过歌会和茶会认识,以歌抒情,互诉衷肠。藏族青年结婚的前一天,男性必须到女性家送聘礼。婚礼那天,新郎要带着四男四女或六男六女去媒婆家迎接新娘。迎接新娘的人到达女性家门口时,向女性献上哈达。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礼仪,向客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以白色为主,也有浅蓝色和淡黄色。蓝、黄、白、绿、红五彩缤纷的哈达为最好。在藏式婚俗中,通常在婚礼第二日,新郎新娘和朋友们一起在篝火旁倒满青稞酒,载歌载舞,热情助兴。
云南白族婚俗中的流水宴是重量级的一环。在大理白族婚礼的美食中,除了能够品尝到甜,另一个代表性味道就是“辣”。在白语中,辣的发音类似“亲”,在大理白族各个地方的婚俗中辣椒面都充当着重要角色。在新娘跨的火盆中新朋好友会在里面放满辣椒面,呛得在场朋友不断流泪。有的地方新郎背新娘进家宅或者洞房时也会不断往新娘身上撒辣椒面,象征红红火火、亲亲热热。而在隆重的婚礼流水宴上,8大碗的登场使得婚礼进入高潮。白族8大碗各地不相同,但辣口味的菜在8大碗中属于主要菜品。除直接用辣椒面调味外,还有红、绿辣椒等食材。
内蒙古蒙古族的婚俗是娶亲当日,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方家,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方家敬献一只“碰门羊”和其他的礼物。婚宴上,无羊不欢的内蒙古居民最喜欢用羊背子和全羊席招待宾客。羊背子也叫乌查,是非常传统的礼节用品,把全羊卸成七大件,煮好后在大盘子中摆成羊的爬卧姿势。全羊席也叫秀什或不禾勒,将整羊加工后摆在长方形的大木盘里,像一只卧着的活羊,肉味鲜美,香飘满堂,浓郁扑鼻。不仅如此,大家还会用掰羊脖的方式来测试新郎的力气大小。
责任编辑:付 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