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不是“治胃病”
摘要: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扁鹊大哥可以让他人不生病——这是为医的最高境界。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饮食有节、生活规律、情志畅达,达到“阴平阳秘”“神与形俱,而尽终其天年”的境界。
“治未病”与“治胃病”虽一字之别,确相差千里。“胃病”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的一种,治疗固然重要。而“治未病”起源于古代,鲜为人知。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鹖冠子》记载了扁鹊三兄弟的一个寓言:“魏文侯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在扁鹊看来,他的大哥虽然名声不好,却是医术水平最高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扁鹊大哥可以让他人不生病——这是为医的最高境界。
“治未病”不等于中医不重视治疗。提到“治未病”,很多人的观念就是吃些保健药品、滋补品等,这是对“治未病”的曲解。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饮食有节、生活规律、情志畅达,达到“阴平阳秘”“神与形俱,而尽终其天年”的境界。“是药三分毒”,中药尽管副作用小,但对常人来说同样不能乱用,是不得已才用之。其实,中医“治未病”是根据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体生理及疾病规律的深刻把握而提出的,是贯穿和体现在生命全过程中的一种“未病先防”及“有病防变”(防疾病转变加重)。“防病”胜于“治病”的原则和思路,与重视治疗并不矛盾。“治未病”显示了中医的治疗是超前及充满智慧的,而不是被动地跟在疾病后面。“上工治未病”,故此中医“治未病”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更需要中医人去挖掘发扬光大,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全面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驻马店市中医院治未病一科 柴 坤)
责任编辑:付 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