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李桥清真寺
摘要:现仅存门楣刻有“天方遗典”的山门一间,明洪武八年(1375年)五月刻立的朱元璋御赐百字赞碑(是全国仅存的四块同类碑刻中最完整的一块)和清代重修清真寺碑记各一通,树龄七百多年的明代银杏树和树龄一百三十多年的清代侧柏各一株,刻有朱雀、蓝鸟花纹的汉白玉抱鼓石门当一对。
□ 谢石华 文/图
李桥清真寺院景。
李桥清真寺,天中伊教之发端,社头常重本、常重根、常重义、常重信、常重五创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筑年代在全省排名第六,初为草房,俗称“草寺”“常寺”,位于今新蔡县城西南三百米处。
元至治三年(1323年)正月,上遣回回万户入新蔡,遵先祖旧制教习炮法,即在今天的新蔡县李桥清真寺附近驻军屯垦,致该处回族人口大增。元顺帝三年(1330年)正月初七,常重五之子常六六诞有一子,因适逢立春,取名常遇春。元至顺四年(1333年)六月,两淮大旱,民不聊生,常遇春随家人乘过往商船之便,沿洪河顺流而下,逃荒要饭,流落于淮北怀远县。“自幼勤习武,善骑射,膂力过人。”稍长,入伙绿林刘聚。见刘无大志,乃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归附朱元璋反元义军。在采石矶大战中崭露头角,一战成名,深得朱元璋器重。之后,横扫天下,所向无敌,号称“常十万”,封鄂国公,成为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大将。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等回族将领“十回保一朱”之功,御制《回辉教百字赞诗》,赐予各地清真寺。洪武二年八月,常遇春在北征途中不幸暴卒柳河川,年仅40岁,归葬金陵,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肖像功臣庙第二。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常寺迁于现址李桥码头南岸重建。清嘉庆八年(1803年),重修。
李桥清真寺占地十多亩,原有礼拜殿三间。大殿南侧有水房三间,北侧有讲堂三间,殿前有月台,左右植有香花异草和四棵挺拔的大柏树。礼拜殿直对山门,是一条用花砖和彩石砌成的“八卦乾坤路”,路面有八卦图、仙人钓鱼、扒砖琉璃井、古币莲花盆、阴月吃阳月、太阳和月亮等图案。抗战期间,曾在此开设回族子弟学校,在大殿南侧新建教室三间,北侧新建教师住室六间。1944年6月,汝南再次沦陷,河南第八行政公署迁于李桥渡口北岸中心小学内,与清真寺隔河相望。1947年8月下旬,刘邓大军南下路过此地,相传刘邓首长曾在清真寺吃过午饭。
1953年,经信阳行政公署批准,首设李桥回族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清真寺遭到破坏,月台被扒掉,山门两侧的大理石刚察兽和大殿上的鸟兽脊饰被打烂。1958年,常遇春等人捐款纪念碑、捐地乜贴碑被拉走砸毁。1975年8月,清真寺遭受特大洪灾,大部分房屋倒塌。现仅存门楣刻有“天方遗典”的山门一间,明洪武八年(1375年)五月刻立的朱元璋御赐百字赞碑(是全国仅存的四块同类碑刻中最完整的一块)和清代重修清真寺碑记各一通,树龄七百多年的明代银杏树和树龄一百三十多年的清代侧柏各一株,刻有朱雀、蓝鸟花纹的汉白玉抱鼓石门当一对。
1985年7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恢复李桥回族乡;1987年12月,改为李桥回族镇。随着上级对民族乡镇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李桥清真寺的恢复重建列入议程。
1993年,在当地回族群众的共同努力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寺重建砖混结构平顶大殿三间,2012年被列为新蔡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驻马店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以来,在有关部门亲切关怀和杜培龙阿訇多方争取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筹资一百六十万元,翻建高台式仿古大殿五间,建筑面积四百多平方米,并重修了山门和院落。
李桥回族镇现有李、马、张、姚、吴、杜、李、辛、蒋、潘、方、海等姓氏回族六千多人,其中常姓约占70%。李桥清真寺仍是该镇回族同胞的主要礼拜地。
责任编辑:任亮亮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