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历史 人物

新诗先驱于赓虞 在生命的歌声里沉醉

2022-08-30 07:55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付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于赓虞既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诗人,又是一个倾向于革命的思想者。“西平不仅有嫘祖文化、冶铁铸剑文化、海棠文化、美酒文化,还有于赓虞等文化,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钻石矿’亟待开采。于赓虞无疑是其中耀目的那一颗。

记者 郭建光

1902年,西平县出山镇玉皇庙村于宪武家迎来了一个男丁,这个名舜卿、字赓虞的孩子因家道中落几乎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机缘巧合,于赓虞在大伯于襄武的关心资助下,与文学缪斯的距离越来越近。从此,在嫘祖故里少了一个躬耕田园的农夫,中国文坛上多了一颗星光熠熠的诗人。

武汉大学教授陆耀东在《中国新诗史》中说“于赓虞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直逼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于赓虞因其诗歌风格被称为“魔鬼诗人”,在现代文学史上几乎被人遗忘。

于赓虞(资料图片)

于赓虞(1902~1963),河南西平出山镇玉皇庙人。新月派诗人之一,著名诗人、翻译家。

有人说,诗人注定是孤独的。我们通过于赓虞的诗作,感知诗人内心的精神丰沛与直面现实的勇气。我们通过他1925年至1935年间出版的《晨曦之前》《落花梦》《骷髅上的蔷薇》《魔鬼的舞蹈》《孤灵》《世纪的脸》等多部诗集,感受他诗意飞扬的文采与对纯粹诗歌追求的跋涉历程。这段时期,是诗人创作的井喷期,更是他对新诗苦苦追寻的黄金期。

于赓虞有着对诗歌天然的捕捉能力,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翻译家。他曾在《河南民国日报》连载其翻译的世界古典诗歌名著——但丁的《神曲》。他的著作《世界文学史》更是独树一帜。他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诗坛上尤为活跃的诗人,被称为“骷髅诗人”“魔鬼诗人”。于赓虞曾在河大任教,是河南大学作家群的一员。于赓虞还是一位向往革命的学者,曾将儿女送往延安。

筚路蓝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生于清末,成长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于赓虞依旧手不释卷,躬耕讲坛。如果于赓虞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尊师重教的优良环境,就不会直到9岁还如乡野小子一般目不识丁。直到1911年他大伯于襄武过问此事,他才勉强进入本村私塾就读,3年后转入县立高等小学堂。

正是最初接触的《四书》《五经》与后来教育方式的改变,在于赓虞成长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是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产生激烈的碰撞,从而很早就在他心底埋下了一颗敏感而孤独的诗的种子,亟待春暖花开破土而出。

高小毕业时,15岁的于赓虞被学校推荐到开封投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被他母亲一口否决,只因家境窘困。于赓虞离开学校后,愁苦至极,闲暇时教两个弟弟读书,并对借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侠五义》等书如饥似渴地阅读。

转眼到了第二年6月中旬,在开封做生意的于襄武再次回到老家西平,其间观察到于赓虞白天收麦打场,深夜挑灯苦读,备受感动,了解到他原本可以有机会外出求学后更加可惜。于襄武了解其中缘由后便找到弟媳游说,没想到被于襄武的母亲直接拒绝。这年春节,于襄武回到西平老家,对于赓虞的母亲表示,自己生意上需要—个能写会算的帮手,想让侄儿去帮忙,于赓虞的母亲这才答应。

直到去开封的路上,于赓虞的大伯才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吐露,表示要供他读书。到了开封之后,于赓虞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即开封师范。

三尺讲坛:亦有风雨亦有情

此后,于赓虞的人生与读书、教书有着不解之缘。1921年考入天津汇文高中,1924年考入燕京大学国文系。1927年前往山西太谷私立铭贤学校任教。1928年应邀担任北京市立二中语文教员。1930年担任山东曲阜师范国文教师。1935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研究欧洲文学史。1937年回国,任河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1942年应邀担任西北大学英文系教授兼主任,后接任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4年转赴兰州任西北师范学院(即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主任。1947年重返河南大学担任英文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河南大学任教。1959年拟去新成立的郑州大学任教,不幸身染重疾。1963年8月病逝于开封。

阎东超是于赓虞的学生,他撰文回忆了于赓虞在1933年、1934年授课时的情况: 授课认真,重视鲁迅的文章,诲人不倦;教导学生写作要打好基本功,养成严肃的写作态度。于赓虞讲课“没有闲话、空话,从不谈他个人,更不谈他的诗”。课下对学生也认真负责,为了开阔学生眼界,让河大讲义处把他的讲义发给学生,不懂的地方可写下来交给他。

而这时期,正是于赓虞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笔下的世界呈现出变化多样的情感,文字时而剑走偏锋时而慷慨激昂。对于赓虞来说,在天津求学期间的经历对他的人生至关重要,在这里他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学问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并结识了一批新的文学界朋友,如万曼、焦菊隐等。

1922年春末夏初,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后,于赓虞急忙忙回家奔丧。令家人悲痛之余更感无奈的是,他父亲生前欠了一屁股债。连办丧事带还债,经于赓虞之手一次便卖了十多亩土地和一些家具什物。这样一来,家境迅速没落。

1923年春天,回校后于赓虞最初投稿的刊物是赵景深编辑的天津的《新民意报》,随后是北京的《晨报副刊》。他回忆,为《晨报副刊》投稿,居然每次都得到青睐。这年6月,他和焦菊隐、万曼、朱光旭等人组织了一个新文学社团,即在北国文坛风云一时的“绿波社”。

这期间的于赓虞才情外显,诗行在笔下如潮水般涌向纸面,一天甚至能创作五六首。当时的《绿波周报》《绿波季刊》、北京的《晨报副刊》、天津的《新民意报》是他发表诗作的主要园地。在天津读中学的几位河南同乡,又推举他为主编,在《华北日报》上创办《中州文艺》半月刊,主要刊登新诗及有关诗歌的批评文学。组织“绿波杜”和创办《中州文艺》的成功,坚定了于赓虞写诗的信念,也促进他大胆地发表了一些对新诗理论建树的意见。

1926年,考入燕京大学的于赓虞参加了“三一八”请愿。“三一八”的早晨,于赓虞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找女友夏继美借钱,在楼梯口碰到刘和珍、杨德群二人,于是随女师大的学生队伍走上街头,目睹了刘和珍临危不惧、饮弹喋血的全部情景。回到学校,他愤怒得一夜未能安眠,次日—大早便挥笔写下了《不要闪开你明媚的双眼》的诗篇。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后,于赓虞在开封召集省会各学校发起“鲁迅先生纪念大会”。

 星月冷明:诗坛一颗耀眼明星

诗就是人生,诗就是诗人生活的表现。于赓虞在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理解中不断摸索,逐渐形成自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延伸。

他在《秋晨》中这样写道: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

焦菊隐在谈到《晨曦之前》的艺术成就时说:读了《晨曦之前》,就像“听了个壮士舞剑挥泪,细述他以往的希望……他的希望,有时像狂风午夜吹来的急雨,有时像奇谷中涌下的奔瀑,有时像妇人低低哀吟,一声一血泪。

形式上,于赓虞讲究建筑美。每行二三十个字,于赓虞的诗诗行长,“一长条一长条的,四行凑一块儿,很像云片糕”,被称为“云片糕”。他大胆实践新格律诗,将新格式与新音节完美地结合起来。他将情思蕴涵在整齐的诗行中,而且以押韵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们知道,风格就是文字的风采、神韵、形式,而这风采、神韵、形式之中蕴藏着作者生命的形象。这种内质与形象是不能分离的,所以单是文字不足以表示风格的特色,单止生命之神思而无所寄托的形象,亦不能表出它的容态。我们又知道,文字是死的,而情思是活的,以死物来表现灵情,无人不感觉困难,惟天才者能战胜此种难关。”于赓虞表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而这样的声音发自个别诗人的内心。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是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诗,有诗乃表现人生非人生来模仿诗。倘若你有雪莱、拜伦反抗的热情,有博多莱尔、斯文朋恶魔的精神,就应毫无忌惮地宣泄出来。

“星月冷明,万有沉于梦境,只我孤零一人卧于海滨之草茵,任自然无忌地摧残,伤害;任魔鬼无忌地在心头舞蹈,歌吟。在它踉跄的步态,朦胧的歌声里,泳化红酒,纸烟,毒药于一切希望之宫。呵——昔日金色的蓬发业已苍白,苹果的面颜业已苍灰,一切,一切如一龙钟的老人——青春死了,其颜色如枯萎的蔷薇上之雾水……”于赓虞的这首名为《魔鬼的舞蹈》的散文诗,写于1927年,他于次年出版的散文诗集也以此题名。沈从文曾说,于赓虞这时的诗大多表现的是从生存中发出厌倦与幻灭情调。

据赵文卿、田春雨研究发现,于赓虞还站在更高层次认识散文诗,开创了白话散文诗新纪元。

他的诗歌内容早期颓废、唯美,后期明快、娴熟,表现了旧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的挣扎与追求。他的名句“善恶如果不老,爱与恨就永远年轻”至今流传。新中国成立后,于赓虞一扫过去的颓丧之气,决心将自己半生所学全部奉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上世纪80年代,其《秋晨》一诗曾入选初中语文阅读课。

 诗歌未老:浩瀚太空群星烂漫

今年8月18日,于赓虞研讨会筹备会议在河南大学文学院召开。河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杨萌芽、院长武新军、教授刘进才,数学和统计学院党委书记史富强等与来自于赓虞故里的领导专家进行了座谈交流。因为疫情不能前往,在京的中国诗歌春晚总策划、总导演屈金星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

会议回顾了于赓虞生平和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于赓虞既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诗人,又是一个倾向于革命的思想者。他与当时的文化名人徐志摩、闻一多、沈从文、胡也频、丁玲、曹靖华、徐玉诺、焦菊隐等多有交集。著有诗集《晨曦之前》《魔鬼的舞蹈》《骷髅上的蔷薇》《孤灵》等。其他著作有《诗论》《雪莱的婚姻》《雪莱的罗曼史》;翻译但丁《神曲》,选译英语诗70余首,结集为《春之歌》,编译《世界诗歌选译》一部;另著《世界文学史》一册。

河大文学院与会领导表示,文学院高度重视于赓虞研讨会筹备工作,于赓虞曾在河南大学任教多年。在河大建校110周年、文学院建院100周年之际,召开于赓虞研讨会意义重大,无论是对其诗学思想的赓续和诗源根脉的探寻,还是对促进诗学文化传播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于赓虞故里西平县参会人员表示,西平将积极配合文学院办好于赓虞研讨会,努力把于赓虞诗学文化影响力做大做强,守护挖掘好这块文化瑰宝,丰富文化底蕴,促进西平文化软实力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西平不仅有嫘祖文化、冶铁铸剑文化、海棠文化、美酒文化,还有于赓虞等文化,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钻石矿’亟待开采。希望以于赓虞研讨活动为契机,河南大学文学院和嫘祖故里西平深度合作,以文学文化深度助力乡村振兴,推动西平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诗歌春晚总策划、总导演,西平籍著名诗人屈金星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时表示。

从唐诗宋词到现代诗歌,诗歌从未消弭,更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诗歌的王国一如浩瀚星空,各自发出耀目的光彩。

于赓虞无疑是其中耀目的那一颗。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