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劭:月旦雅评 试论天下
摘要:直到汝南改换太守,许靖才得了计吏这个差事。不久,陶谦果然对寄居在徐州的士大夫下手,把没来得及走的人逮捕入狱,许劭以此逃过一劫。对太史慈的偏见,或许是许劭人生最后一次评价人物,只可惜这一次,他看错了人。面对咄咄逼人的孙策,许劭跟随战败的刘繇逃往豫章投靠刘表。自此,月旦评没落。
记者 柳浩楠
许劭,又名许子将,是东汉末年汝南郡(今河南省平舆县)人,亦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人物评论家。
汉代实行察举制,自下而上推选人才。到了东汉后期,察举制度逐渐腐败,由世家豪族掌控,他们选出来的人大多是关系匪浅之人,甚至出现察举出的秀才不认字、孝廉家中父母无人照料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士人圈的人物评语显得更加客观和具有参考价值。一些清正的名士也会通过品评的方式抨击那些沽名钓誉之辈,提拔真正德才兼具之人。这种品评被称为清议。
周毅/作
许劭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年轻的时候便才学出众,为人清高、有节操,喜欢品评人物。其以评价既中肯又精准至极被许多人赏识。
许劭与堂兄许靖等人一起在家乡创办学术论坛,每月初一品评人物、事件、诗文、字画,故而称作月旦评。《后汉书·许劭传》记载:“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这项活动在汝南一带蔚然成风,参与者众多,影响也非常大。后来,月旦评便逐渐成为名士们品评人物的代名词。如刘峻在《广绝交论》中就有“雌黄出其唇吻,朱紫由其月旦”之说,宋人秦观也有诗曰:“月旦尝居第一评,立朝风采照公卿,门生故吏知多少,尽向碑阴刻姓名。”
月旦评是在清议之风盛行的背景下产生的,本身也是清议活动的一部分。许劭的品评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月旦评在中原地区享有盛誉,只要在月旦评中被许劭给予好评,此人便身价百倍。
后人视月旦评为天下第一评,被月旦评肯定者,在朝堂上威风凛凛,其风采和影响力甚至能超越公卿大臣。这种说法虽不无夸张,但也足见月旦评在历史上影响之深远。
评论成就曹操
史料记载曹操为“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可以看出曹操年轻时是一个富二代,整日不务正业、放浪形骸。再加上曹操的父亲曹嵩被宦官曹腾收养,也就是说,曹操属于宦官之后。那个年代很多人对宦官是有严重偏见的,所以在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看得起曹操。
名臣桥玄一向以举贤任能闻名,他见到曹操后,一眼就看出此人前途不可估量,对其大加赞赏,还想在百年之后将妻儿托付给曹操照顾,两人遂结为忘年交。得到桥玄的肯定,曹操很高兴。但是桥玄认为,这样还不够,如此才华出众的青年才俊,应该让世人皆知。于是要求曹操去请许劭评价自己,希望能得到许劭的认可,以扭转世人对曹操的负面评价。
没想到的是,曹操多次备厚礼去拜访,许劭却不愿做出评价。一是相对于书香门第,曹操父亲被过继给宦官做养子,而后跻身仕官之列,曹操也因此被人称为“赘阉遗丑”,口碑不佳。二是当时官宦当权,士人与宦官处于对立状态,在名士云集的汝南郡,曹操这样的身份自然是很尴尬且不受欢迎的。
后来,曹操对他死缠烂打,外加威胁恐吓,许劭被折腾得没了脾气,只好给了他一句评语:“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句话还有另一个版本:“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之后很高兴,满意而归。在得到许劭的评价后曹操由此声名鹊起。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足以说明许邵对曹操的评价极具洞察力和前瞻性。
值得一提的是,许劭对曹操评价这件事触动了后来的魏文帝曹丕,他认为不应寄雌黄于一人之口,而是应该创造一套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于是,在陈群的建议下,曹丕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将评定人物的职能收归中央。可以说,月旦评虽很快衰落,却开启了九品中正制的先河 。
声名震慑袁绍
许劭出任汝南郡功曹期间,郡内大小官吏对他都很畏惧,纷纷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害怕被他盯上,成为月旦评的话题。
袁绍出生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世显赫。只不过袁绍不是嫡出,他的母亲是一个侍婢。而作为袁氏嫡出的袁术,甚至称袁绍为家奴。袁绍对自己的这个弱点自然也有深刻的理解,他一方面为自己制造好的名声,另一方竭力避免自己的负面舆论。
袁绍对同郡老乡许劭、许靖哥俩的月旦评久仰大名,非常忌惮,生怕在许氏兄弟那儿留下坏名声,得到许氏兄弟不好的评价。
一次,袁绍从濮阳令卸任,准备回老家。鉴于汝南袁氏的名声无人不晓,一路上随从众多,车马聚集、气氛热烈。差不多快要行至汝南地界时,袁绍心想,这么豪华的阵仗要是让许劭他们见到,岂不是要批评我骄奢淫逸,那我不就落了个坏名声?于是便对身边的人说:“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接着赶紧把车马遣散,自己独自乘一辆车,安安静静地回家去了。
所幸,袁绍奢侈浮华的作风没有成为月旦评的热点,若是被许劭看到袁绍奢侈的一面,再给他一句不好的评价,那袁绍恐怕就再无出头之日了。
至于袁绍如何去制造一个好的名声。《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话:“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
古代父母逝去而子女不前去守孝,最后身败名裂的例子数不胜数,汉代更是盛行以“孝”治天下。一般来说,因为母亲哺育孩子的时间是二十七个月,所以古代的子女们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需要守孝二十七个月,只是时间跨度超过了两年,才有守孝三年之称。
而袁绍为母亲服丧完毕之后,又接着为父亲守孝,共计六年,使得袁绍的名望和号召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对他以后招揽英雄豪杰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月旦评没落
月旦评有了影响力后,许劭、许靖兄弟二人开始名扬四海。许劭就任汝南郡功曹时,郡中官吏听说大名鼎鼎的许劭来了,“莫不改操饰行”,纷纷谨言慎行,注重道德操守,就怕他金口一开,自己的官职不保。许劭任功曹的同时相当于顺便把纪委主任也兼任了。
许靖年轻时的名气比许劭稍差些,但也是誉满天下。然而,一山不容二虎,月旦评的这两位创始人,发展到后来也走上了不和睦的道路。
主要责任在许劭,许劭做汝南功曹时,“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把许靖排斥在外,不给他从政的门路,许靖落魄到只能靠赶马拉磨来养活自己。直到汝南改换太守,许靖才得了计吏这个差事。
也正是因为兄弟俩窝里斗,无心经营,月旦评逐渐日落西山,不复当年。据《后汉书》记载:“(许劭)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随着兄弟俩的散伙,这档原本收视长红的评论节目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许劭是聪明人,有识人之能,也有先见之明。汉末时期,天下大乱,眼见局势动荡,汉室倾颓,许劭拒绝了来自朝廷的邀约,称:“现在小人当道,社稷不安,我想到淮海一带暂避一阵子,以保全一家老小。”许劭一心想离开中原这片是非之地,于是携一家老小前往徐州避难,然而,出乎许劭意料的是,徐州并没能带给他安稳。
许劭逃去徐州避难,起初徐州刺史陶谦以礼相待。许劭却不以为意,称“陶恭祖外慕名声,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许劭认为,陶谦表面上热情好客、爱慕名士,实际上没有那么大的气度,现在待人虽好,但迟早会露出虚伪刻薄的真面目。说完就收拾行李走了。
不久,陶谦果然对寄居在徐州的士大夫下手,把没来得及走的人逮捕入狱,许劭以此逃过一劫。
许靖和许劭想法不同,董卓进京,许靖想借此机会飞黄腾达。许靖因有识鉴人才之能,被董卓提拔,负责选拔人才,与尚书周毖一同举荐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人到任后,第二年全反了,都加入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许靖因此得罪了董卓,只好逃离洛阳。
虽然最后一拍两散,但许氏兄弟识别人才、品评人物的本领确实不减当年。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许劭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在离开陶谦之后,许劭投奔的对象是汉室宗亲,时任扬州刺史的刘繇。
兴平二年,孙策重整父亲旧部,带兵东渡,意图占据江东,并脱离袁术控制。刘繇在扬州的临时治所曲阿岌岌可危,有部下推荐以太史慈为大将,带兵退敌。
太史慈,字子义,是一位被《三国志》作者陈寿称赞有古人之风的名将。然而,许劭偏偏对太史慈评价不高。刘繇便没有听从部下的建议,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刘繇没有任太史慈为大将,反倒将侦察这样的简单任务交给他。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据史料记载,太史慈与手下一名骑卒在查探军情的过程中遇到了孙策及其部下十三骑,双方在神亭短兵相接,“策刺慈马,而揽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直到兵马赶到,两人才得以分开。
刘繇用人不当,将太史慈大材小用,成就了孙策与太史慈的神亭酣战,自己却很快丢了地盘。太史慈则得遇明主,归了孙策。对太史慈的偏见,或许是许劭人生最后一次评价人物,只可惜这一次,他看错了人。在三国时期,太史慈是可以和吕蒙、关羽、赵云、马超等人相提并论的猛将。因此,太史慈的离开,自然是刘繇的一大损失。
面对咄咄逼人的孙策,许劭跟随战败的刘繇逃往豫章投靠刘表。不久后因病去世,时年四十六岁。自此,月旦评没落。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