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关于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双月协商座谈会发言
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局长 胡晓黎
近年来,我市通过创新理念、搭建平台、优化政策,突出抓好创新人才的引进、培育和使用,叫响“院士经济”品牌,实现“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培养一批人才、带强一个产业”集聚效应,但同时还存在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紧缺、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缺乏、人才的引进、培养难、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坚持“三个围绕”,集聚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9大领域,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实施创新型企业“双提升”和“小升高”培育工程,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专题培训会,培养使用锻炼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创新和创业并进、个人和团队并重”的原则,发挥人才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中的促进作用。
二是建强“三个平台”,支撑人才创新创业。建立以政府激励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平台建管用体系。扶持鼓励各层次、各领域、各类别的科技园区和孵化器成长壮大,鼓励和吸引各类人才入驻基地创新创业,形成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策略,搭建企业与大院大所科技合作桥梁纽带,依托县区主导产业,每月举办科技成果发布对接活动,通过“师徒结对”、技术攻关、“传、帮、带”等,培养和集聚高层次优秀人才。
三是抓好“三个统筹”,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抓好高端人才与基础人才“引育统筹”,围绕我市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创新需求,采用内培外引相结合方式,探索高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新模式。抓好高层次人才与用人单位“激励统筹”,注重发挥企业引才育才用才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家人才储备战略意识,加大企业引才政策创新力度,降低企业引才用才成本。抓好资金激励与后勤服务“保障统筹”,努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环境,积极落实人才政策,利用好“气候”吸引“候鸟”安家筑巢,确保创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打造“驻马店科技人才”品牌,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院校的基础作用 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市政协委员、黄淮学院校企合作处处长 禹明甫
目前我市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不畅,横向窄,纵向上升空间受限;教育资源有待整合,高水平培训培养技能等级认定平台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实践技能教学师资不足。为此建议:
一是纵横贯通,拓展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横向上,建立全市各层级学校的合作机制,各校开放课程,不同学校的学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纵向上,聚焦我市“国际农都”、“中国药谷”等发展战略,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从中职到应用型高校构建上下专业对接的不同层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扩大“3+4”(中职与本科贯通培养)、“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和“4+0”(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等“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相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建立技能培养培训认定中心。依托高校、技工学院、职业技能学院的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加快申报院校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社会培训资质认定,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培养和认定工作。大力推进职业资格标准与培养方案对接,课程教学与技能培养对接,全面推行“1+X”证书制度。学生毕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持有1个以上的技能证书,从源头上确保“人人持证”。
三是支持院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支持和鼓励技能大师在高校、技工学院、职业技能学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大师与院校教授两者优势互补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四是构建政校企三方共育高技能人才联动机制。政府牵头组织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组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专家咨询委员会,促使校企双方通过订单式培养、联合招生、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通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执行企业课程计划、工学结合教学、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开发教材和共建设实训基地等举措,实现校企业全方位对接。
五是整合资源,搭建长效的高技能人才教育平台。依托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搭建高技能人才发展教育平台,组织学校行业专家开发线上课程,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资源库,利用慕课、企业微信、钉钉直播等信息手段,实现线上远程教学。定期或不定期邀请行业技术专家、教授等专业师资,采用课堂讲解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线下现场教学活动,满足社会技能人才考证和职后技能人员晋级、能力提升等需求。
六是加强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推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并把教师企业短训实践、共同研发产品、技术协同创新、兼职、挂职等作为职称评定晋级的优先条件;积极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解决实践技能师资不足的问题。
统筹推进培养培训 打造技能人才高地
市政协委员、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邵根成
目前,我市各类职业院校还存在校企合作制度不够完善、“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参加技能培训少、知识更新慢、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当前配套政策不够系统、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技工荒”同时并存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建议:
一是高水平建设培训基地,构建科学培训体系。由人社、财政、教育部门牵头,依据各职业院校、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等专业技能优势,在政府支持下,加大投资力度,统一规划,实行校校、校企合建,建设一批水平高、设施设备先进、各类工种多的龙头培训基地。各职业院校把有关技能培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建立学分制,推行各院校相关课程或学分互认,有利于各工种的认证。鼓励和扶持企业优秀技术能手在学校设立大师工作室,以开设“企业冠名班”、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办学。
二是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围绕当地就业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引导各职业院校根据区域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以有效提高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等社会适用度,破解“就业难”“技工荒”等问题。
三是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探索地方政府、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四位一体”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校企双方通过联合培养、支教服务、项目聘用等形式开展师资共训,完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
精准培训帮扶 助力乡村振兴
市政协委员、驻马店农业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 王新华
目前,我市农村居民培训工作存在组织难度大、涉农类技能培训师资短缺、补贴性培训数量小、资金少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提升师资水平。依托黄淮学院、驻马店农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对现行的农业技术培训人员进行全面的素质培训。同时,培训人员需要时刻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汲取农业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对基础设施好和设备完善的农业职业院校给予更多资金扶持,有效整合农业技术培训项目,提高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利用率,并进一步减小农业技术培训机构的分散性,有效互补、相互促进,为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带来推动力量。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农事季节,在农闲季节或冬春两季对受训农民加强技术培训。合理设置培训项目,对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主要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理论知识要少而精,语言通俗易懂。成立“流动课堂”,聘请各类专家进村入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并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进行现场培训指导。
四是服务保障培训。采取发放专家服务卡、“农技110”等方式公布专家的联系电话和服务范围,做好培训后续的跟踪指导工作。升级教学设施,建设电子阅览室,把“手机农校”的学习形式引入农民培训工作中,使农民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可利用手机的短信平台接受交互式的技术培训、信息交流等。
五是定向培训促就业。建议由政府部门统筹安排,财政定额补助,依托就业培训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以定点和定向方式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培训、持证、就业、增收“一条龙”接续推进。
充分发挥群团优势
全流程高质量助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
市政协常委、共青团驻马店市委副书记 单尚礼
目前,我市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系统化组织参训人员相对较难,全社会参与培训的氛围还不强;部分企业参与培训认证积极性不太高;各类培训信息在部门之间存在沟通壁垒;技能培训的师资还不太强。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此建议:
一要发挥组织化动员优势,最大化动员参训对象。坚持普遍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通过群团在社会各领域内的基层组织、群团所属各类协会广泛宣传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程序和实效,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锁定规模以上企业员工、农村劳动力、各类学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综合大喇叭、脚底板、互联网的各自优势,做好重点人群的定向宣传工作。
二要多措并举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培训评价的积极性。利用五一劳动奖章、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评选,把标杆企业和培训学习标兵选树起来。综合利用工会联系企业的优势和共青团联系学校的优势,助力职业类学校和企业互联互通、校企共建共赢。利用工会、各类协会搭建交流平台,把标杆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传递给产业行业内的各企业主体。整合群团内各项资源,加大对标杆企业的政策帮扶力度。
三要助力打破沟通壁垒,提高培训的协同性。建立由人社部门牵头的信息互通互联的工作机制,实施动态的数据信息管理。各类群团组织充分利用“智慧团建”、“智慧残联”等渠道优势,广泛收集培训对象信息,汇入到人社部门技能人才信息系统中。
四要千方百计助力就业,提升培训持证的质效性。通过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商会等平台打通培训持证就业的信息渠道。注重通过线上招聘、直播带岗的方式扩大受众面。鼓励企业内部通过工会组织天中工匠、技能大师发挥牵引作用,带动更多员工通过参训自我赋能。工会可组织全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对于获奖选手应按照相关规定晋升高级工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依托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妇联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残联残疾人就业培训等专项行动。
五要扎实做好引才留才工作,厚植人人持证的师资基本盘。通过本地人才政策推介、青年婚恋交友等方式留住人才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在外大学生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回乡就业创业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劳动模范、中原大工匠、天中工匠等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优势,充分利用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技能人才培养阵地,鼓励名师带高徒、师徒结对子。
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工作体系
提高职业技能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市政协委员、市教育局职业技术成人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胡凤莲
为我市加快建设“六个现代化驻马店”实施“十大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现就推进我市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议国家层面创建“互联网+职业技能竞赛”全国联网管理平台。市级层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协调本市技能竞赛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成立驻马店市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组织委员会,作为我市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议事协调机构。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是综合管理技能竞赛的职能部门,市、县(区)两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具体负责本级技能竞赛统筹管理。
二是健全竞赛投入机制。建立政府投入、单位自筹、社会赞助等相结合的多渠道竞赛投入机制。市、县(区)两级财政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原则,科学合理安排竞赛相关经费。主办单位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财务规定和制度,做到节俭办赛、廉洁办赛。积极探索市场化办赛机制,完善社会赞助管理制度,实现竞赛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叠加效应。把技能大赛赛点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和技能鉴定站建设结合起来,依靠实训基地办好技能大赛。
三是扩大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宣传推广。构建大赛的宣传网络,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技能大赛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总结、宣传并推广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有益做法、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
四是完善参赛激励机制。鼓励参赛选手参加赛前强化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院校学生参加竞赛集训的,可按规定记录为相应课程学分。集训选手为职工身份的,所在单位应当保障其集训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参赛选手可按规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获奖选手、专家教练及在竞赛工作中作出贡献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给予奖励;对在世赛、国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选手、专家教练,鼓励市、区和所在单位落实配套奖励,并在职称评定、人才引进、评选表彰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大力推广企业自主人才评价体系模式
发挥企业在技能培训和资格认定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
市政协委员、河南蓝翎环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宏伟
我市部分企业在开展培训和认定工作过程中出现师资力量不足、实操设备落后、培训内容和实操技术衔接不精准,部分认定机构认定流程不规范、认定条件弹性空间大、认定奖补政策宣传不及时等问题。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发挥各自优势,联合统筹培养和认定。以县区为单位,整合现有企业,建设产业园区。采取“产园”+“校园”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培训学校等教育培训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引导企业开展培训和认定工作。
二是编纂实用教材,精准对点培养。起草编纂实用性较强的专用教材,增加实操课程比例。采取立足项目的培训方式,组织参培人员走进施工现场、生产一线、作业现场,提高实践课程授课比例。
三是多方联动施策,校企互派互培师资。企业选派优秀技术人才到高校进修学习并传授技能,高校选派教师进企业学习实操技术,进而提高理论课教师的实操能力,提高实操人员的理论水平。
四是整合实力机构,对点设备奖补。重点扶持管理规范、运营良好、基础硬件达标、专业性强的培训机构,在实操设备采购上予以奖补,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和实操效率。
五是严格监督检查,谨慎认定颁证。加强对培训机构和认定机构的监管,对于违反培训和认定要求的及时通报、限期改正。跟踪就业情况,做好参培持证人员的就业跟踪服务。
加大以持证就业为目的的菜单式、订单式、定向式、项目制培训
市政协委员、市慧层教育集团董事长 李超然
目前,我市传统的企业培训面临着诸多问题:难以掌握员工学习成效,考核评估难执行;填鸭式被动培训,学员缺乏主动性;企业知识难以传承,知识散乱不成体系;培训不能沉淀出组织智慧,培训成效不明显。为此建议:
一是制定培训“菜单”,注重按需施训,坚持分类施训。按照员工需求实施培训,将传统的“灌输式”转变成“自主选择式”,通过企业“点单”、政府“配菜”的方式,推动实现技能培训个性化。
二是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企业实用人才。企业按其发展规模、人才需求量向学校“下订单”,学校按照企业实际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发挥师资专业优势,扩展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快速打造或实现“一县一品”特色产业优势。
三是实行“定向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和专业人才。定向培养人才,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技,破格选拔高技能人才;建立工匠、大师、技术能手工作室,在行业中进行引领带动,让定向培训达到既定目标。
四是实施“项目制”培训,创新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以项目的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为工作核心,以项目预期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为考核内容,创造学员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五是认证与培训相结合,实现“技能河南”总目标。建议企业把生产、发展等核心技术的培训认定在企业内部进行“自主认定”,辅助性的、服务性的培训认定应在培训学校进行“社评”。
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强化激励引导
泌阳县政协主席 王兵
目前我市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缺口较大、认证机构建设存在短板、培训政策宣传有待加强、培训项目缺乏市场导向、培训补贴程序需要优化。为此建议:
一是建议上级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确保2022年职业培训和就业支出落到实处。
二是大力推进认证机构建设。政府投资支持公办培训认证机构建设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办公场所,帮助民办培训认证机构解决技能培训、认证设备资金。
三是加大职业培训政策宣传力度。建立县乡职业培训信息发布平台,将培训机构培训信息及时汇总公布给劳动者或企业,为劳动者、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各方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
四是建立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正常增长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紧缺程度、行业类别、技能等级等确定补贴金额,使培训资金向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倾斜。
五是简化补贴发放流程。根据认证机构认证人员多少,定时发放补贴。优化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前提条件的培训补贴政策,推广开放式在线培训课程资源,方便劳动者自主选择参加培训。
打造人力资源品牌 推进“一县一品牌”建设
市政协常委、山西省河南商会会长 刘红星
当前,为全力打造技能人才高地,商会应该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现企业与政府间有效对接,为推进“一县一品牌”建设作贡献,为此建议: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加强与各地商、协会的联系,了解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需求,与商、协会、企业签订就业需求协议,充分考虑市场行业需求和劳动者技能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为企业输送人才。
二是坚持深度合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政、企、校、商协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实现产、学、研、用共赢,政府主导与企业、商协会、专业培训机构对接,加大对培训机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质量和效果。
三是回乡投资兴业。商会要多宣传家乡的投资政策,积极号召会员回乡投资兴业,造福乡里,政府要在政策支持、营商环境上做文章,为豫商返乡投资创造条件。
大力实施“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
推动驻马店高质量跨越发展
市政协常委、市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市科技学校校长 党进
我市职业技能提升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存在职工参与培训、持证动力不足、缺乏足够的技术性人才填补、供需之间不平衡、不匹配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取证目标任务艰巨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抓实培训这个基础。围绕本地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分层分批制定培训计划。围绕实用实效精准确定培训对象,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种目录清单,按产业分类型开出菜单、订单,干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强化什么。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二是抓准持证这个关键。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加大优秀高技能人才奖补力度。及时组织开展技能等级认定,以取证率检验培训质量,倒逼技能培训能力提升。对各产业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工种)进行规范的信息统计与权威发布,用于指导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及时调整办学专业(工种、方向)。增加考评员培训认证工作,为后续的规模技能培训及取证奠定基础。
三是抓牢就业这个根本。建立“驻马店市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组建“用工求职信息服务群”,通过信息共享,使招聘与求职精准对接。组织我市企业现场招聘,推介一批技能人才就地就业或外出就业;对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实施就业补贴和社保补贴,吸纳一批就业;对有创业意愿并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给予一定数额的创业担保贴息贷款,通过创业带动一批就业。鼓励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实现竞赛促进就业。
四是抓好增收这个目标。指导企业“以岗定薪、按技取酬”,鼓励开发新职业新工种,提供更多高收入工作岗位。对技能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在种养加工、土地流转、金融信贷、税费减免等方面优先支持,不断提高技能证书含金量。
加强职业院校培训能力建设
推动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
市政协委员、市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部长 安运银
目前,我市高中职学校培训存在培训人员组织难、培训发证不及时、培训专业不对口不实用、师资不足、中职教学设施设备不足、认证专业机构少、产教融合不深入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中职学校以标准化建设工程为抓手夯实中职教育基础,高职学校以“双高建设”及提质培优为抓手加快专业群建设。
二是发挥高职院校技能培训主力军作用。一方面加强对在校生的技能培训、技能认证,强化毕业生的“1+X”证书毕业标准;另一方面要积极承担起社会培训的重任,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承担培训任务和认证工作。
三是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把课堂开在厂房车间,实施校企培训资源的互相渗透。同时落实企业一线技能人才担任学校专业师资不少于20%,落实教师每年到企业实习或者兼职不少于3个月的具体要求,实现对学生针对性技能培养。
四是送技能培训到群众身边。把培训教学点办到企业车间,办到乡镇田间地头,实施长久可持续的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定期举办企业人才需求论坛,提供学校精准培训意见,把最新的企业需求、实操技能人才信息直达学校课堂。
五是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培训。职业学院开放大学实施远程教学和线上培训,办好社区大学和社区教学点,满足社会人员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适合外出务工和在岗人员的培训。实操能力可在企业车间培训考核、现场认证,实现校企培训资源共建共享。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