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樊粹庭研究论集》成书后
□ 刘清珍
樊粹庭,驻马店老乡,对于这位老先生,至少我个人到20世纪80年代还闻所未闻。1985年后,我任原《驻马店师专学报》(即今《天中学刊》前身)编辑,和史志办、党史办常打交道,才听说先生大名。1989年,由我策划、编辑的《驻马店今古》(199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对驻马店文化进行分类整理。该书第三部分“天中风流,丹心永垂青史——驻马店地区名人传略”中,收入了当时驻马店师专青年教师殷鉴撰写的《著名豫剧改革家樊粹庭》一文。自此,对樊先生算是有了初步了解,后来的《驻马店地区志》《遂平县志》中也有了樊先生的生平简介。2014年,在撰写《驻马店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性贡献》一文过程中,与当地戏曲界名人刘绍云、陈岭谈到樊先生,又逐步加深了我对樊先生的认识。自2015年12月18日起,我参加了驻马店市樊粹庭豫剧文化促进会连续举办的几次研讨会。在不断谈论研讨中,总感觉有关樊先生的成就、贡献与历史性地位,没有一部研究专著,是樊先生家乡的一大缺憾,这就是本书撰写的背景与初衷。
再则,个人所见,可能是受西方文艺理论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编写的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似乎都将话剧视为戏剧文学的全部。这些文学史书讲戏剧文学实际上讲的大都是话剧剧作。比如,现当代戏剧文学一讲就是曹禺的《雷雨》《日出》,或老舍的《茶馆》、郭沫若的《屈原》等。但在同时代的戏剧艺术发展进程中,其名家辈出最为普及、成果最丰富、群众最喜爱,因而发展最好的是戏曲艺术,作为戏曲艺术一剧之本的文学剧作则几乎不见记载。戏剧艺术不仅只有话剧,更包括在中国大地上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戏曲艺术、曲艺艺术等。话剧是外来剧种,我们不应排斥,但不能因为不排斥话剧,就忽视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戏曲艺术。笔者想通过研究,期望我们的学术专家在撰写戏剧文学史时,不要忘了樊粹庭一类的戏曲人。他们不仅应入戏剧史,也应入文学史,因为这些人不仅是戏曲大家,也是文学大家。
这部论集写了两三年,思考、收集资料一两年,前前后后亦有四五年时间了,但因我已过耄耋之年,大脑虽尚可一用,但视力不好,不敢长时间看书、打字,因此至今仍未完全实现自己最初设定的目标,也只能就此打住。好在这是一部论文集,要表达的重点内容基本完备。我本来就才疏学浅,做不了什么大学问,但作为樊先生的同乡,总觉得有责任去宣传他的事迹、弘扬他的精神。因此,愿做一抛砖,期望引玉来。
这部《樊粹庭研究论集》共有22篇作品,前3篇是一赋、一诗、一文,用文学与纪实两种笔法对樊粹庭作了简要介绍,让读者大致明白“樊先生,何许人也”。其余文章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樊先生个人的研究,包括他的艺术成就、贡献、历史地位、价值观念与政治态度等;第二部分是有关“樊戏”与“‘樊戏’学”的研究,包括“‘樊戏’学”所含“陈派”艺术、“狮吼剧团”研究;第三部分是笔者自己有关当前戏曲创作中如何表现樊粹庭先生的意见。为了意见能在剧本创作中体现出来,我还撰写了一个本子《樊粹庭》附在文后。樊先生是“案头场上一大家”,而我从未有过剧本创作经历,这个本子既无意于演艺场上,也不知有无案头价值。之所以附在书中,是因为这是以学术研究者的视角创作的,也算是独具一格吧。如果对今后编写有关樊粹庭先生的剧作、影视作品起到些许启示或参考作用,那就出乎吾之预料了。
《驻马店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性贡献》一文虽不是专门研究樊粹庭先生的,但樊先生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驻马店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性贡献》一文突出了驻马店从古至今丰富的戏曲艺术资源及其在戏曲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这些内容对于樊先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张远征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