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冢庙——两千年前的历史印记
摘要:第三次重修是1998年5月,李屯村群众自发捐款捐物重修一座简易的庙宇。而狗冢庙的传说作为王莽撵刘秀传说的一部分,最早是以口头民间故事的形式传承下来的,然而忠狗救主的背后有着别样的文化意义。八公苦苦等待,等待着人世间那份人狗情未了情。
文/图 全媒体记者 郭建光
遂平县和兴镇李屯村建于高岗之上的狗冢庙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祭狗的庙宇,庙内供奉着一个白狗塑像。塑像是谁人所立?为何而立?
最美人间四月天。
《诗·大雅·旱麓》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里的鸢指的是鹰的一种,而狗冢庙内盛开的紫色的鸢尾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沉静而美丽。这些花荣荣枯枯,陪伴着传说中的那条忠贞不二的白狗,走过了千年时光,依然在人们的记忆中清晰而感人。
狗冢庙遗址介绍。
拾级而上,一座座斑驳的碑上碑文隐约可见,关于这条狗的故事显得更加神秘而又令人遐想。
白狗救主——一个流传两千年的传说
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在脚下这片土地上不知道传播了很多年。其中,白狗救主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更是家喻户晓。
狗冢庙建于东汉初年,距今已有两千年。
两千年的时光,李屯村是否还是当年的那个村庄不得而知,关于这座为忠犬而立的庙却显得扑朔迷离。
古往今来,关于忠犬的记载不胜枚举。其中,邓世昌和他的忠犬“太阳”的故事尤为感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致远”舰被击沉,管带邓世昌跳海殉国,成为被国人永远铭记的民族英雄。他的爱犬“太阳”在那天也跟着邓世昌一起殉国了。人们打捞起邓世昌的尸体时,发现“太阳”紧紧咬着他的辫子至死都不肯松开。
同样,狗冢庙里的这条白狗,也是因救主而受到后人的顶礼膜拜。据《汉书》记载,西汉末年,王莽称帝后实行苛政,以至于天下大乱,全国各地义军起义此起彼伏。皇位还没有坐稳,王莽便马不停蹄抽调军队对义军开始镇压。公元22年,刘秀带上母亲率领一支义军在舞阳地区与王莽前来镇压的军队展开遭遇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被迫逃向上蔡县无量寺一带。刘秀的母亲又惊又吓,病死在无量寺。悲痛万分的刘秀不得已匆忙将亡母就地安葬,然后继续逃离。
刘秀在短兵相接中英勇杀敌,终因力量悬殊,最后他一人冲出重围,尾随他的还有那条白色爱犬。刘秀来到李屯村附近,那里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满眼尽是芦苇荡。刘秀钻入芦苇荡中躲避追兵。天色已晚,加上又累又饿,刘秀竟然在芦苇荡中沉沉入睡。王莽遍寻不着于是下令火烧芦苇荡,企图把刘秀烧死。刘秀一觉醒来,眼前的一幕触目惊心,大片的焦土阴森可怖,独独他身边的芦苇横七竖八倒在地上,芦苇上沾满水滴。这时,他突然发现有一条湿淋淋的白狗躺在自己的身边一动也不动。刘秀恍然大悟,是这条义犬救了自己的性命。原来,白狗为了救主,跑到河里全身沾满水后来回在芦苇上打滚,最终把刘秀周围的芦苇上都沾满泥水,自己却因劳累而亡。刘秀当即将白狗就地埋葬,并暗自许愿,一旦自己东山再起,必将为白狗设庙以示纪念。
狗冢庙前的碑林。
刘秀定鼎天下之后,于东汉初年调动数千民工,斥巨资为白狗修建气势宏伟的庙宇。该庙占地21000平方米,取名狗冢庙。清乾隆、嘉庆年间曾两度重修。现存于李屯村的狗冢庙有清代石碑三块,一块为大清乾隆《重修狗冢庙》广生祠石碑,碑载:“古从东汉为之……遂平县东北三十里许,有狗冢庙者,更推起由来,知湿水沾草之说。”另一块为《重修狗冢庙广生殿神祠》石碑,碑记:“昔先王以神道设教殿宇。遍及天下……从此起距遂平县东北离城三十里许。古有狗冢庙……创之初建自东汉光武皇帝始然……”还有一块石碑为大清同治年重修狗冢庙石碑,碑文不清。
生生不息——屡次翻修见证历史
“乾坤有义气,人物咸畀之;分谊一相属,终古莫能移。须眉时翻蔽,物蠢偏能持;每叹迹莫考,厥冢乃在斯。”《重修汝宁府志》中的这首诗,慷慨悲歌,既有对忠犬的敬佩之情,又有对时事的共情。
据《遂平县志》记载,狗冢庙冢大殿供玉皇大帝泥塑,泥塑下塑一犬,蹲式,首仰天。
李屯狗冢庙重修三次。第一次是大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有两面石碑记载为证。大清嘉庆二十一年次、丙子,蒲月瀚吉旦敬立。碑面记载装修庙宇诸君捐助银两及当时状况。
第二次是大清乾隆四十八年葳次,癸卯冬日庙会会首吴世瑞及山立、吴世福、吴超、住持袁德修等收集资金修复,庙容建百子图。
1928年,李漠斋、孟兆彦等共产党人为了筹办学校,建农民运动讲习所,将狗冢庙扒掉建了张店学校。1968年公社修砖渣路,各家各户都分有砖渣任务,各大队群众都到此扒砖渣,使埋在地下的砖瓦被扒走。1975年洪水过后,为了建房,李屯村群众在庙宇冢上建砖窑两座,致使冢土被挖掉许多。
1998年3月,狗冢庙遗址被遂平县人民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次重修是1998年5月,李屯村群众自发捐款捐物重修一座简易的庙宇。
李屯村狗冢庙是我国唯一祭狗的庙宇。近年来,狗冢庙受到省、市、县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
2007年2月,王莽撵刘秀的传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后人承办狗冢庙会的纪念碑刻。
而狗冢庙的传说作为王莽撵刘秀传说的一部分,最早是以口头民间故事的形式传承下来的,然而忠狗救主的背后有着别样的文化意义。
为狗立传——背后的文化意义非凡
在中外电影史上,关于狗的题材层出不穷,每一个故事都催人泪下,泪湿沾巾。其中《忠犬八公》人气较高的一部电影。
故事内容大致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教授和八公不期而遇,从此结下了长达十几年的缘分。尽管后10年他们阴阳相隔,但对于八公而言,教授是他的主人,是给他第二次生命的恩人,更是它的全部。风雨无阻,月台上翘首期待主人的画面一度成为风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许多当地的百姓。
教授去世后,八公在月台上的每一次无疾而终的期盼,再也盼不来主人的如期而至,然而八公内心深处有一个执念,那就是在回忆主人的恩情中一天天度过,直到在另一个世界里相会。
忠诚,有很多含义:尽心尽力、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生命终归有老去的那一天。教授心脏病突发去世带给家人和八公无尽的悲伤。八公苦苦等待,等待着人世间那份人狗情未了情。这个故事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珍惜生命,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多哥》中那条名为多哥的领头犬更加刷新人们对狗的认知。1925年,为拯救阿拉斯加的孩子们的生命,20名雪橇手和150只雪橇犬往返1085公里运送血清。多哥是挪威雪橇高手昂哈德·瑟帕拉的一只领头犬,因机智、卓越的领导力和敏锐的嗅觉备受称赞。瑟帕拉被委任传送这场接力中最危险的一段,平均气温零下30摄氏度,最危险路段零下65摄氏度,而且要顶着七级以上的强风。途中,瑟帕拉与多哥躲过掉落悬崖的危机,跨越冰面不断开裂的冰河。最终,在多哥和其他雪橇犬的全力配合下,它们跑完了425公里的这段最艰难路程,最终出色完成了任务。
无论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看家之犬,还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平常意境,人们的生活中从古至今都有狗的存在,它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忠诚、不离不弃,都伴随着历史的烟云不是被遗忘而是越发清晰。
李屯村狗冢庙的文化元素有着别样的意义,需要当代去挖掘其内涵与意义,人与动物相伴相生不离不弃的感人故事,也一定能成为当地传统文化中的一抹亮色,拂去历史的烟云,迎来文化的新生。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