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寨村史馆家门口的“记忆博物馆”
摘要:村史馆内通过古今两条主线展现该村的历史变迁,主要由村史溯源、历史典故、村庄文化艺术、功德榜、光辉历程等部分组成,通过图片、文字、实物陈列等形式,多角度展现该村部分生产生活场景和发展脉络。
记者 邓丹华 文/图
姚寨村史馆。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史是文化之根、乡愁之魂,而村史馆则让人们故土留根、文脉传承,存留那一抹儿乡愁。
位于汝南县城15公里的金铺镇姚寨村是一个古村落,距今已有600多年。近年来,姚寨村通过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美人富。为留住村落历史文化,反映农村发展变化,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该村建起了村史馆,通过挖掘整理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记录村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留住了乡愁、传承了文化,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拥有了自己专属的“记忆博物馆”。
村史馆面积虽然不大,但每部分都经过精心设计,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史馆内通过古今两条主线展现该村的历史变迁,主要由村史溯源、历史典故、村庄文化艺术、功德榜、光辉历程等部分组成,通过图片、文字、实物陈列等形式,多角度展现该村部分生产生活场景和发展脉络。尤其是农耕文化篇,一组组老照片,清晰记录了该村过去的生产生活场景,让尘封已久的过去变得栩栩如生。看着一件件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老物件,有一种重回儿时年代的感觉,让人沉浸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
手摇纺车、肩拉犁耙、三轮耕地……一张张生产场景的黑白照片带人们穿越时空。在村史馆,每张老照片都承载着一个时期的历史记忆。
“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生活场景。那时候,不但贫穷,生产更是落后,主要靠人和牛。”在农耕文化展区,该村72岁的退休教师任贺平指着一张“人拉耧播种”的黑白照片激动地说,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开始推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耕种属于自己的土地。但那时候穷,村民买不起耕牛,有的是几家一头牛,耕种主要靠人,人拉犁子、拉耙、拉耧是普遍现象。
“你看这犁、镰、耧、锨、纺车、煤油灯等传统农耕农具、老式生活用品等,都是村民无偿捐献的。”提起这些老物件,该村党支部书记焦海洋自豪地说,一说要建村史馆,村民都很积极,自发寻找,都希望通过这些老物件、这些故事,帮他们把乡愁留住、把根留住,同时激励下一代不忘过去、努力奋斗,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村史馆建成后,受到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每天来参观的人不断,同时也吸引了周边的村民。
焦海洋告诉记者,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老旧农耕工具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被人们遗忘。比如养牛耕田、人工打谷、手摇纺车等,别说小孩子,就连他都不知道过去老一辈农事生产的过程。要不是办村史馆,他也没见过农耕时期农具的模样。村史馆的建成,不仅让更多的人重拾记忆、留住乡愁,还让年轻一代了解了村里的发展历史。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