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间”故事|我家的扁担(史建华)
摘要:村上一位外号“别橛子”的社员不服气,要当场验证我家那根扁担的“神奇”——他先让别人装上满满两筐红薯,然后分别用我家的扁担和他家的扁担来挑,结果在相同时间内,用我家扁担比用他家的扁担多走出将近十米的距离。
几十年来,老家的房子历经数次翻修、重建,家中的那些破篮子破鼓之类的物件都已扔掉,唯独那根槐柳木扁担被父亲保留了下来。
听年迈的父亲说,这根扁担差不多和我的年纪相仿。如今,我已人到中年,也就是说,这根扁担大约跟了我家半个世纪。但现在看这根扁担,擦去浮尘,仍然光滑瓷实。木匠出身的父亲说,这是被汗渍长久浸润磨砺的结果,很多庄户人家的农具都是这样。
经历过上世纪大集体时期的农村人,都清楚扁担的重要作用,每户农家一整天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几乎都要和扁担打交道。
到村中央的水井边打水是庄户人家早上开门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一大家子人和几头牲畜一整天的用水,都要靠扁担一挑子一挑子地往家担。担满了水缸,吃罢了早饭,就要上工干农活。担粪、挑庄稼、挑青草都离不开扁担。每当中午和傍晚收工时,不少社员都是一手掂着农具,一手扶着肩上的扁担,颤颤悠悠地迈着小碎步急匆匆地往家赶。扁担两头要么是喂牲口的青草,要么是生产队分的红薯或柴草。
当年,我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木匠,他非常清楚一根扁担对于庄户人家的重要意义,因此,他特别重视扁担的制作。我出生那年,正好赶上父亲要做一根新扁担。为了能制作出一条柔韧、耐用的扁担,父亲连跑西山林场几趟,终于看中了一棵粗细均匀且有一定树龄的老槐柳树。接着,父亲又是暴晒、又是烘烤,费了很大功夫,才把这棵槐柳树做成了扁担。
那根扁担轻巧、有韧性,担东西特别省力。那个年代,农业机械十分稀少,大部分农活要靠人工,背肩挑是最常见的劳作。当年,父亲使用这根扁担给公家担庄稼、运粮食,总能挣到比别人多的工分。在那个靠工分吃饭的年代,父亲很是自豪。
父亲是一个特别有情有意的人。他知道这根扁担给我家出了大力,一直像对待孩子一样呵护着它。每遇刮风下雨天,父亲总是先把它收回屋内,不让风吹雨打;太阳毒辣的夏季,父亲就把它放在树荫下,不让暴晒;到了隆冬时节,父亲会把它放在氤氲温暖的牛屋内,不让冻着。平时,父亲最怕别人借我家的扁担。其实我们都知道,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父亲不是吝啬,而是担心别人使用起来不懂爱惜而伤了扁担。
有一年的秋天,生产队种的红薯大丰收,社员们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用扁担挑着红薯往地头运。很多社员的肩膀上都磨出了血泡,而父亲虽然担得最多,但却毫发未损,这立刻引起大家伙儿的好奇和不解。
村上一位外号“别橛子”的社员不服气,要当场验证我家那根扁担的“神奇”——他先让别人装上满满两筐红薯,然后分别用我家的扁担和他家的扁担来挑,结果在相同时间内,用我家扁担比用他家的扁担多走出将近十米的距离。他这才心服口服,但就是弄不明白父亲制作的这根扁担奥秘何在?还是一位读过书的下乡知青看出了门道。他说,大叔不愧是木匠,懂得力学原理,他是把扁担做成了弧度合适的形状,分解了重量,咋能不省力呢?
后来,劳动条件慢慢好了起来,架子车、拖拉机逐渐替代了扁担,家家户户的扁担也就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如今在我家,慢慢变老的父亲早已不事稼穑,但他始终不愿意丢掉那根扁担,并固执地把它放在自己的床头。我理解父亲,这里面有父亲对自己过去岁月的怀念。因为这根扁担曾和父亲一起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艰难地完成了养活家人、并把孩子们一个个哺育成人的一系列大事。
知父莫如子。我和兄妹们商量,即便是父亲百年后,我们也要像对待传家宝一样,替父亲好好保留这根扁担。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第一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