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丨老屋豆腐香(陆华平)
摘要:这时,驴子就派上用场了,首先给驴子戴上眼罩,套上工具,沿着磨道一圈儿一圈儿地推动石磨,白白的豆浆就顺着石磨流下来,把黄豆磨成豆浆,才是做豆腐的第一步。去掉石头和木板,解开豆腐单子,营养可口的豆腐就做好了。据母亲说,豆腐渣可以喂猪,豆腐卖十几块钱,用来贴补家里我们姐妹的开支。
人到中年后渐渐喜欢回忆,回忆过去单纯美好的时光。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小乡村,从我记事起,待的时间最久、带给我最多温暖和幸福的就是两间东屋。所谓东屋是因为房子南北走向,坐落在院子东侧。那是用土坯砌的墙,茅草铺的顶、土地为地板的两间老屋。这两间房集多功能于一体,靠北墙,用木棍围出来一块地儿,铺上干土和麦秸,作为牲口铺,里面养了一头驴和一头牛。驴用来拉磨,牛用来耕地。北墙上挖了一个四方的孔,方便从这里把牲口粪清出去。靠西墙窗户下面放了两口锅,一大一小两口铁锅。前锅比较大,用来蒸馍、做饭,后锅用来炒菜、烧水。勤劳、手巧的母亲就用这简单甚至是简陋的厨房,为我们做出热乎可口的饭菜,把我们姐妹几个养大。老屋南面用高粱秆儿编织的帘子隔出一间卧室,那是父亲的床,得看牲口。靠近东墙用较大的一块地儿放了一对儿上下叠放的石磨。那是爹妈磨豆腐的地方,那时的豆腐真是原生态、手工打造的。
头天晚上,父亲就把黄豆泡在大盆里。吃晚饭时换一遍水,半夜起来再换一遍水,到白天用石磨磨的时候还要再淘洗一遍,这样泡足12个小时的黄豆,磨出来的豆腐吃起来口感才更好。这时,驴子就派上用场了,首先给驴子戴上眼罩,套上工具,沿着磨道一圈儿一圈儿地推动石磨,白白的豆浆就顺着石磨流下来,把黄豆磨成豆浆,才是做豆腐的第一步。接着再把豆浆舀起来,倒进吊着的白纱布吊单里,来回摇动,滤出豆渣,把纯豆浆倒到专门儿的大锅里,大火去蒸煮。
让豆浆充分煮熟透,然后把煮熟的豆浆舀到大缸里,下一步就是卤水点豆腐了。把石膏水倒进豆浆中,一边倒一边搅拌,先快后慢,边搅动边观察豆浆的变化。此时豆浆就变成了豆花。虽然父亲对这道工序心中有数,但有时也会小声抱怨,这个豆腐没点住,对于外行的我们来说,看不出什么异样。点好的豆腐在缸里停滞一会儿,父亲会把一个用木板做的四方匣子放在压豆腐的池子上。里面铺上一张洗干净的白纱布单子,单子一定要足够大,四周要耷拉出来。做豆腐的每样工具都要专用,并每天清洗,否则会严重影响豆腐的卖相和味道。再把豆花儿一盆一盆倒进匣子里,然后四角儿掂起来系起来,必须系紧,不然豆花儿会流出来。上面再盖上一块儿厚厚的木板,木板上再压上几块石头,把豆腐压实,压平整,挤出水分,大概要一到两个小时就压好了。去掉石头和木板,解开豆腐单子,营养可口的豆腐就做好了。
晾凉之后,第二天父母早早起床,把豆腐切成块儿,由父亲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据母亲说,豆腐渣可以喂猪,豆腐卖十几块钱,用来贴补家里我们姐妹的开支。
晚饭时光是一天中最温馨难忘的时刻,劳作了一天的母亲、父亲,玩耍了一天的我们终于可以齐整整一起吃顿饭了。我们围着一口水缸坐一圈,水缸上面放一个高粱秆儿编的锅拍子,放着几样简单的饭菜,一家人边吃边开心地聊着,未散尽的缕缕炊烟飘浮在屋子上方,更添几分人间烟火气。
饭后,我们会围着父母坐着,听父亲讲卖豆腐时的有趣见闻,或是听哥哥、姐姐讲故事,亦或是我们几个斗嘴父母来裁定谁有理、谁无理,或是做一些小游戏。最喜冬天的夜晚,会在靠近牲口的地方用木头烤火,暖暖的火光映着我们的脸,一点儿不觉得冬夜的寒冷。有时吃着爆米花,有时母亲把黄豆拌面和盐炒一炒,吃起来嘎嘣脆,有时炒玉米、花生,那时觉得吃什么都是好吃的、香的。一家人围着火堆玩闹之后,各自钻到晒得暖暖的充满棉花味儿的被窝儿里,幸福入梦。
如今,老家翻盖了楼房,父母也早已不做豆腐,虽年迈但身体还算健康。我们兄妹几个在城里买了房,但心底念念不忘的,依然是那洒满阳光、充满欢声笑语的老屋。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第二十四小学)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