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丨父亲和他的豆腐(马利利)
摘要:借用人家的磨坊也不是长久之计,不久之后,父亲便买了一台打浆机,银灰色,样子像个木马,插上电后,还需要人工把泡好的黄豆一瓢一瓢送进去,稍不注意它还会被黄豆“噎”住,需要父亲修理一番,再继续工作。很多年父亲都不做豆腐了,吃过父亲做的豆腐的乡民们,到现在还有一些人念念不忘。
父亲年轻时候是磨豆腐的行家。
我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候的父亲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与爷爷奶奶分家之后,他便担起了照顾一个家庭的重任。
在豫南偏僻的村庄里,人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亩三分地上。父亲也不例外,只是我出生以后,父亲为了生计更加忙碌了。村里,有一个大爷会磨豆腐,自家也有磨坊。父亲头脑灵活又勤快,愿意学手艺,所幸大爷也愿意教,还愿意把他家的磨坊和驴借给我家使用。
就这样,父亲每天把泡好的黄豆挑到村东头的磨坊里,驴子拉着磨,一圈又一圈地把黄豆研磨成汁。我印象深刻的是驴拉磨是要蒙着眼睛的(父亲说是防止驴干活的时候吃黄豆)。借用人家的磨坊也不是长久之计,不久之后,父亲便买了一台打浆机,银灰色,样子像个木马,插上电后,还需要人工把泡好的黄豆一瓢一瓢送进去,稍不注意它还会被黄豆“噎”住,需要父亲修理一番,再继续工作。
从打豆汁、过滤豆渣、熬制豆浆到石膏点成豆腐脑,最后把豆腐脑压成大块豆腐,这样一道道的工序,父亲在精益求精中重复了十年。父亲从不吝啬,磨豆腐的时候,凡是来串门的大人、小孩,豆浆、豆皮、豆腐脑,一应管够。
父亲做的豆腐色泽细白、嫩滑爽口,是方圆十里最好吃的。尽管质量好、口感好,可是竞争者也越来越多,同村磨豆腐的就有三个,所以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早晨醒来是看不到父亲的。为了赶在别人前面,早上五点多钟,父亲便卖豆腐去了。天气好的时候,自行车的后座上悬挂两个箩筐,父亲骑车去;下雨的时候,父亲肩挑箩筐,步行去,边走边吆喝。一年四季如是。
一九九四年前后,离家十公里的矿山逐渐被开发,父亲又多了一项职业——搬石头。父亲勤劳,又不愿意丢掉磨豆腐的老本行。每天下午母亲把豆汁打好,父亲从山上下班回来后,晚上加班做豆腐,第二天早起往山下的餐馆送,然后到山上做工。
十年之间的一粒粒黄豆,一块块豆腐,一天天的早起晚归,父亲也终于熬成了两鬓如霜。就这样,当时两毛多一斤的豆腐,在父亲长年累月的积攒下,在母亲的相扶相持下,一九九九年,家里的红砖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
后来,随着“农民工”一词的热起,父亲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很多年父亲都不做豆腐了,吃过父亲做的豆腐的乡民们,到现在还有一些人念念不忘。父亲便对他们说,再过几年,外面的活我干不动了,还回家继续磨豆腐。
(作者单位:确山县第七小学)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