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农民通讯员李明生的赤子情怀
摘要:父亲去世,李明生没了靠山,就跟着父亲的徒弟学习理发。这些年来,李明生从未忘记心中的文字梦、文学梦,他以文字作桨,带领全家人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乘风破浪前行。李明生称自己是写作上的业余选手。
记者 郭建光
命运多舛,时运不济,为了生活,初中毕业后劳作于阡陌之间、奔走于乡镇之中,都无法割舍心中对文学的那份情感。30年来,他用手中的笔写出对脚下这片神奇土地的热爱,家长里短、民俗传说,在他笔下都是那样栩栩如生、令人神往。2020年,被正阳县作协评为2020年度“优秀作家会员”;2021年3月,被正阳县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优秀会员”。他就是正阳县吕河乡黄山村农民李明生。
李明生。
2岁失去母亲 父子相依为命
出生于淮河岸边的李明生身上烙上太多的来自脚下这片热土的特质,坚韧、隐忍、不屈,向阳而生。2岁时母亲因病撒手人寰,撇下他和哥哥与父亲相依为命。
“20世纪70年代末,父亲会剃头手艺,整日在外面奔波,我真成了没娘的孩子,好在我的哥哥待我很好。父亲外出理发,哥哥会围着与他额头一样高的灶台做饭,那时候红薯疙瘩和点玉米糁就凑合着一顿,白面馒头、肉饺子那是奢望。”李明生回忆,那时候住着三间草房,家徒四壁,在亲戚四邻的接济下,兄弟俩在磕磕绊绊中长大。
李明生家有9亩多地,一遇到农忙,他和哥哥就会屁颠屁颠地跟在父亲后面推架子车,装卸庄稼,麦收挥汗如雨,麦茬将双脚扎得流血,汗衫变成破布片粘到身上从未叫苦叫累。虽然收成微薄,可是李明生兄弟俩心里从未想到过泄气,都铆足干劲,使出浑身气力,竭尽所能帮父亲分担一点。
“我哥哥人很好,一边学习一边照顾我。就这样我也上了学。等到我读初中,我哥哥就辍学了。”1984年深秋的一个早晨,原本每天他父亲都会早早起床喊他一起干活,然而这天,与父亲躺在一起的李明生并没有听到父亲熟悉的声音。这一年,李明生20岁。
“父亲的一只腿搁在我身上,我轻轻推了推父亲,喊了一声‘大’,可是父亲没有回音。当时我哥哥刚结婚十几天,那天我嫂子走娘家去了,我就起床查看,感觉不对劲就急忙喊哥哥快看咱爹咋了。”哥俩伏在父亲身上,感觉父亲浑身僵硬,已经没有呼吸。
直到这一刻,哥俩才明白一生勤劳,如老黄牛一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还不到60岁的父亲去世了。就如身后的一座靠山突然坍塌一般,那一刻兄弟俩抱头痛哭。
“父亲患有哮喘病,一直操劳,没钱治病,久病成疾,一辈子没享过福。”弟兄俩买不起好木材为父亲打棺材,就把院子里一棵泡桐树锯掉请来木匠连夜打一个薄棺,哭哭啼啼一路把父亲的后事办了。
父亲去世,李明生没了靠山,就跟着父亲的徒弟学习理发。眼急手快的李明生上手很快,他的理发手艺深受农村人欢迎。“一个人一年的理发费4元,我包了好几个村,每天奔波在理发的路上,日子也好打发。”1988年,他下乡路上听到县广播站广播的消息,于是写了一则农村偷狗的新闻递交过去,没想到立即广播了。
“县广播站的老师写信让我继续给他们供稿,这让我如鱼得水,一篇篇沾满露珠的新鲜新闻稿件播发出来。这成为我忙碌之余的动力。”1989年吕河乡成立了通讯组,包括李明生在内的当地新闻骨干在一起切磋采访技巧,共同提高文字水平。三年间,他屡获正阳县新闻奖,甚至还获得过河南省新闻奖。其中,20世纪90年,他写的题目为《值得称道的君子协议》的新闻被《河南农民报》刊发,当年被评为正阳县好新闻奖。
因文字结缘 伉俪夫妻的悲欢人生
这期间,通讯组的一个名叫周华的老师看中李明生的才华,就极力向他介绍自己村庄的一个叫周九琴的漂亮姑娘。二人一见钟情。周九琴的家人在了解到李明生家的情况后并没有阻挠,他们更看中李明生的那股干劲儿。
“穷没根儿,富没苗,只要小孩能干,就有九琴享的福!”周九琴家人的态度令李明生非常感动。他向九琴坦言:盖好新房就娶你!
1991年开始盖房,1992年就把九琴热热闹闹娶到家。可是小家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现状,缺吃少穿经济拮据,可是周九琴人美心善,非常勤快,地里家里样样都是好手。
“那时候为了多赚钱养家,我大部分时间都外出理发,留着九琴在家,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农活又脏又苦又累,九琴咬紧牙关,事事争强好胜,播种、锄地、薅草,我不在的时候啥活都干。我在家的时候就做我爱吃的鳖糊子,那段时间感觉过得真快。慢慢家里条件就好起来了。”后来他们有了大女儿、二女儿,李明生两口子的干劲更足了。
“结婚几年后,我们积攒了一些钱,又盖了两层楼房,我们俩更能干了。每天睁开眼就是干不完的活儿。大妮、二妮都在读书,直到2008年小儿子出生,我们家的生活都很平淡,很幸福。”在李明生心中,妻子心灵手巧,打的毛衣又漂亮又结实,花样翻新,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跟着她学习挑花样。
2011年,周九琴突然对李明生说自己小腹疼,到乡医院检查说是阑尾炎,在家治疗10余天后依旧腹疼难忍。到县医院检查,医院建议到市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市里医生说情况不妙,就让她到省城医院检查治疗。
“省城医院说妻子是卵巢癌晚期,手术后陆陆续续化疗,妻子头发掉光,每天还拖着病体干活。我劝她别干了,可是她不肯,直到去世前的几天还坚持坐在院子里缝补鱼皮袋子,说让我晒粮食用。”李明生回忆这段时光,泪水涟涟,“妻子已经走不动路了,还在挂念孩子和我。她去世的时候儿子才6岁。九琴是个好人。”
“从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妻子先后做过腹腔穿刺取肉、切除肿瘤、腹腔下管排液等手术,忍受着无以言表的痛苦,其中化疗十几次,严重的药物反应和疼痛折磨使她从130多斤消瘦成不到90斤的皮包骨人。临走的前几天总爱枕着她胳膊睡觉的6岁儿子竟说‘妈妈我不枕你胳膊睡了,硌得慌。’”因文字结缘,伉俪夫妻阴阳两隔,这对李明生一家人来说都是切肤之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的大女儿非常争气,考入中山大学研究生后应聘到深圳当了一名人民教师,二女儿在母亲去世后不得不辍学在家照顾弟弟,直到近几年才外出一边打工一边报考河师大成人教育,心中依旧对学习有着执念。儿子8岁就会擀面条,夏天光着膀子给我做捞面条。”这些年来,李明生从未忘记心中的文字梦、文学梦,他以文字作桨,带领全家人在生活的大风大浪中乘风破浪前行。
根植脚下土地 为家乡尽心鼓与呼
“在淮河两岸,至今还流传着正月十五蒸布袋条子馍的习俗。意思是正月十五蒸‘布袋’条子馍越多越大今年的粮食布袋(过去盛装粮食用布袋子,如同现在的塑料袋)就越多越大之说,寓意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李明生笔下的淮河两岸,那些民风民俗,令人目不暇接,从而得以认知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
在他笔下,花生秧子也是宝贝,于是就灵光一闪有了《花生秧变宝 收购商争着要》,更有散文《捡花生》描述20世纪70年代他的亲身经历:“物以稀为贵,碰上谁家来了金贵客人或逢年过节炒上一瓢半瓢花生那可成了让人羡慕的稀罕品,谁家孩子裤兜里要是装了一把炒花生,屁股后面准能跟上一群伙伴嘴里直喊‘俺给你一班(伙),给俺一个落生(花生)吃吧。’要是谁家孩子不听话,或者哄孩子干些杂活,大人便会说‘别闹了,听话,过年给你炒落生。’孩子们准会如获至宝似的高兴而去。”
“全国花生第一大县之称的正阳县,时下的人们是不缺炒花生的,但人们之所以乐此不疲地捡起这落下的花生,我想因为他们捡回的不仅是花生,更是一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一种颗粒归仓杜绝浪费的文明理念。”李明生笔下的文字都是有温度,紧跟时代脉搏的。这是他文字的过人之处。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李明生称自己是写作上的业余选手。
这些年来,他陆续写出大量的传说,《八仙传说系列》向外界打开一个认识正阳的途径。而他一篇篇散发着温度的散文则向我们打开一个了解他内心世界的窗口。他珍惜眼前的生活,关注当下的农村,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有温度的,他把感情融入文字中,因而变得摇曳而多姿。
责任编辑:陶峰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