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
摘要:上蔡等县祭灶,要把烙馍用的鏊底翻过来,放五谷杂粮少许,以示五谷丰登,让灶神上天汇报人间丰收情况。走亲戚:正月初二开始,人们携带礼品到亲友处拜年,俗称“走亲戚”。
春节俗称“年下”“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入腊月,便有了过年的气氛,民间有“过了腊月二十三,天天都过年”的说法。
临近春节的每天活动习俗,如歌谣所说:“二十三点灶蜡,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贴花门儿。”
驻马店民间春节习俗拾零
祭灶: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这天晚上家家烙烧饼,祭灶神,俗称“送老灶爷上天”。祭祀时,先将旧灶神像取下,焚香摆供品,捉一公鸡作为灶神的坐骑,然后叩头祷告,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再将旧神像焚烧。必不可少的供品是用大麦和谷子制作的饴糖,叫灶糖。灶糖可粘住灶神嘴巴,防止他上天汇报不利的话。上蔡等县祭灶,要把烙馍用的鏊底翻过来,放五谷杂粮少许,以示五谷丰登,让灶神上天汇报人间丰收情况。腊月二十三开始打扫房子,干干净净迎新年。晚饭习吃火烧,喝豆腐汤,也有的吃面叶,相传吃得越多来年年成越好,称为“填仓”。吃晚饭时,还要先燃放小挂鞭炮。个别姓氏或村庄,有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祭灶的习惯。20世纪80年代后,民间祭灶之习渐衰,但过节吃火烧(烧饼)、灶糖之习仍存。
蒸馍熬肉过油:腊月二十七至腊月二十九三天,要做年饭,主要是蒸馍、过油和熬肉,以方便年后待客之用。蒸馍一般是蒸制馒头(圆形)、卷子(长方形)、肉包、菜包、年糕、枣花子。熬肉,即炖煮猪肉、牛肉、羊肉、鱼肉、鸡肉等。过油也叫“出油锅”,是用食用油炸制各种荤素菜品,主要有丸子、红烧肉(碗顶子)、酥肉和鸡块、鱼块等。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肉类缺乏,人们常以素菜炸制成各种形状,充作鸡类、鱼类丸子。
赶年集:一过腊月二十三,人们就开始走集市、进县城购置过年用品,俗称赶年集。除夕上午还有半天集,俗称“半拉集”“赶穷人集”。旧时,生活条件差,一些穷人家等到最后一天才办点简单年货,故又称“赶哧溜集”,上蔡称“赶露水集”,平舆称“赶呼隆子集”。
除夕:除夕指腊月的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是日,家家换门画、贴春联、备供品,安置神主牌位,到墓地恭请祖宗神灵回家过年。请神后,将两根裹着红纸条的木炭节放在左右门墩上,或者拿一根棍子放在门口,称“拦门棍”,以防邪祟入内。外出的人们一定要赶在此日前回家团圆,但出嫁的闺女忌回娘家过年。汝南、平舆、泌阳中午吃团圆饭,其他县市团圆饭均在晚上。晚饭前,要在堂屋香案上摆好枣花子、香炉、红蜡烛、鞭炮、烧纸等物品。晚饭做好后,由家中长辈先把饺子(扁食)放在堂屋香案上,点燃蜡烛、香柱,首敬老天爷,再敬各神仙,然后敬祖先,一边敬神敬祖,一边烧纸,祈求老天爷、祖先保佑家人一年平平安安、全家兴旺发达。烧过纸,才可以燃放鞭炮。届时,各家各户陆续燃放鞭炮、烟花,鞭炮声、烟花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小孩满村奔跑拾鞭炮。燃放鞭炮后,家人即可吃晚饭。晚饭一般吃水饺、汤圆,谁吃到包有硬币或红枣、花生米的饺子,预示来年好运。平舆县有俗谚:“三十晚上吃顿扁,既不‘呼歇’(哮喘)又不喘。”饭后自家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寓意健康平安,孙子孙女给爷爷奶奶磕头。除夕之夜,不少人家将纸糊的红灯笼吊在树上或吊在院中的约一两丈高的木杆上,叫点“天灯”,以避妖邪。
除夕人们习惯熬夜,谓之“守岁”“熬福贵”“熬棉袄”,即众人围在炉前取暖聊天、筵饮玩乐,有“熬得时间越长越有福”之说。但禁大声喧哗,禁说不吉利话,以免惊扰神灵。正阳人称熬年夜叫“守年根”,并于当晚洗脚,有俗话“三十晚上洗洗脚,打的粮食没地儿搁”。20世纪80年代后,年夜饭后全家人一起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守岁”的主要方式。进入21世纪,人们多用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与亲友通话、发短信互祝春节快乐,或通过电子信箱、微信给亲朋好友拜年。
大年初一: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大年初一。零点,人们竞相早起燃放鞭炮“接年”,又谓之“抢年”。先是燃放三个较大、较响的“开门炮”,然后着新衣,点蜡烛,烧香,烧纸,祭祖先,放鞭炮,煮饺子。新年放“开门炮”、做第一顿饭,大多由男人完成。西平、上蔡等县有的地方早饭以馍、水饺为主,忌食面条,意免与鬼邪连扯。有的则是水饺、面条均要吃点,寓意能吃者有福。汝南、平舆、上蔡一些地方除食馍、水饺外,兼食捞面条,谓之“钱串子”。泌阳县有的兼食汤圆、荷包鸡蛋。乡村人家,多在牲口槽内放饺子、面条、蒸馍类食品,表示对牲畜的怜爱,有“打一千、骂一万、大年初一吃顿饭”之谣。在新蔡,有拿一白馍一杂面馍喂狗,以卜年成之习。若狗先吃白馍,兆当年夏粮丰收;若先吃杂面馍,兆当年秋粮丰收。早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幼童发压岁钱。然后人们纷纷出门,到东邻西舍相互拜年问候,路上遇见不管熟人生人,都要互道“过年好”。初一禁忌颇多。日出前忌向室外泼水、撒尿,忌喊人名,日出后忌向室外倒垃圾,终日忌动刀剪(因剪刀有岔,恐全年多差错,不吉利)。此日,男不事生产,女不理针线。
走亲戚:正月初二开始,人们携带礼品到亲友处拜年,俗称“走亲戚”。初二为外甥拜舅日,初四或初六为新媳妇回娘家日。不少地方,若姥爷(外祖父)或姥娘(外祖母)亡故,每年正月初二外甥到舅家走亲戚,要先到姥爷或姥娘墓上拜祭后再回舅家拜年,有“三辈忘不了姥娘家”之说。走亲戚宜趁早,迟晚会被视为不敬,走姥家、舅家不可迟于初三,走姑家、姨家不能迟于初五。走亲戚所带礼品,20世纪80年代前,一般只携带饼干、果子。此后物质逐渐丰富,多为罐头、烟、酒、饮料等。农村初四或初六瞧岳父,俗称走“老丈人家”。有些地方要给“新女婿”抹花脸,甚至满村遍野追着抹。晚辈走亲戚,长辈应给晚辈压岁钱,20世纪80年代前,农村多为3角、2角,20世纪90年代后多为1元、2元至10元、20元,近年来多为50元到数百元。
破五:正月初五,为春节之尾声,过年活动至此告一段落,一些年规禁忌自此可以破除,故称“破五”。是日,家家吃水饺,放鞭炮,祭祀祖先神灵,并收起门前“拦门棍”。乡村农家,男人于此日开始下地耕田或锄地,叫“试犁”或“应好”,妇人也开始用剪刀、使锥子、动扫帚,做各种家务活。城市商店门铺燃放鞭炮,开始营业。
(摘自《驻马店市志》)
撰稿:王平选
责任编辑:陶峰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