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铜器: 铜锣铿锵享盛世 铙镲惊艳传四方
摘要:2011年3月受邀参加中原古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年过七旬的杨天成告诉记者,他对大铜器情有独钟,多次带领大铜器队代表河南参加全国性比赛,夺得金奖。作为列入我国大铜器文化王国的西平大铜器与遂平大铜器,在新时代大潮下,一定能发挥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华。
非遗,不仅代表着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更代表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创造力与文化传承。
大铜器是中国古代传统民间艺术珍品,是北方地区传统打击乐种的典型代表。2008年,西平大铜器进入国家级非遗序列;2014年,遂平铜锣艺术进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我市两个大铜器入选非遗,这在全国并不多见。
记者 郭建光
西平大铜器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流传于西平民间的一种风格独特的闹年打击乐,主要乐器有大铙、大镲(又称钹)、大鼓等。其音色铿锵、粗犷豪放,演奏时配以造型舞蹈,传统技巧及绝活有传、撂、翻铙镲,对击和闷击等。
孩子们参与大铜器表演。
遂平县大铜器也有3000多年的发展史,该县多个乡镇几乎村村都有大铜器表演队。遂平县的大铜器表演依据世传曲谱,一直保持着自身的传统风格,且富有很强的视听效果和欣赏性,在我省民间大铜器中独具特色。
遂平大铜器申遗成功 他们兴奋得潸然泪下
早在2014年,记者就采访过遂平大铜器的传人。当年11月,文化部公布了进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遂平县大铜器锣鼓艺术名列其中。
获得这一消息,居住在遂平县槐树乡袁庄村江茨园村的74岁老人李孝斋激动得两眼泪花。李孝斋12岁跟随恩师牛金人学艺,至今已60年。60年间,遂平大铜器由民间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古老习俗,同时也屡屡在国内大型活动上展露芳容,获得殊荣无数。它虽然与西平大铜器、河南郏县大铜器并称我国大铜器文化王国中的三朵奇葩,但它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一波三折,在另外两家大铜器先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于2014年终于破茧成蝶,受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专家的肯定。
2014年12月,得知打了半辈子的大铜器终于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大铜器非遗传人杨天成彻夜难眠。杨天成有着强烈愿望,希望借此机会将这一非遗发扬光大。他向当地文化部门打去电话,商量着今后如何更好地挖掘和保护这一民间瑰宝,让大铜器盛装出世,更好地为宣传遂平、宣传驻马店服务。
“2007年,遂平大铜器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西平大铜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直到2014年11月,遂平大铜器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提起往事,曾任遂平县文广新局副局长的亓国清告诉记者,随着这一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遂平县有了两个国字号的文化遗产,一个是嵖岈山人民公社,另一个就是铜锣艺术(大铜器)。
遂平大铜器被授予“中华第一大铜器”称号
遂平大铜器流传于遂平县及周边县市,主要分布在遂平县西部山区乡镇。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时,遂平县大铜器在民间相当盛行;民国时期,铜器队的规模开始扩大;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群众主办铜器会的热情更为高涨,西部山区五乡镇几乎村村有大铜器会。每逢喜事和传统节日,各村的铜器队就走乡串镇,或参赛比艺,或自娱自乐,成为遂平县独具风格的闹年形式之一。
在解放初期,遂平大铜器的乐器只有一对大铙、一对大镲组成,后来逐渐增加为二对大铙、二对大镲、一对小镲、一面大鼓、三面小鼓、一面边鼓、二支喇叭、一面小锣、一面大锣,表演者也只有十几个人,打法单调,动作简单。改革开放后,大铜器得到了传承和发展,队伍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几百人,打法也演变成高空撂铙、双传铙、单传铙、高空飞铙等。表演《孙悟空大闹天宫》,当击铙挥舞至高潮时,数名持铙者同时将十几面十多斤重的大铙抛向高空,又同时接住,其精湛的技艺,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这也是它能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遂平大铜器还藏在深山人未知的时候,当地在外工作的李孝斋等人便将遂平大铜器引荐到平顶山,他们曾于1992年、1993年、1994年连续3年春节期间在平顶山表演,同时代表当地一家煤矿参赛,得过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
长期以来,遂平大铜器依据传统曲谱,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我国众多民间打击乐中独具特色,在河南及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多次荣获全国、全省大奖。1988年、1990年,参加河南省第一、第二届艺术节,获优秀表演奖和特别表演奖;1986年、1991年,参加全省锣鼓大赛,分别夺得一等奖;2008年,应邀参加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京展演活动,荣获金奖,并被授予“中华第一大铜器”称号。
西平大铜器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西平大铜器属隋唐燕乐遗音,《隋书·音乐志下》《通典一四四乐四》《旧唐书》等均有记载。西平清《康熙志·风俗篇》、西平《民国县志·风俗篇》都对西平大铜器演奏活动有所描述。
西平县民间大铜器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素有“城东喇叭、城西铜器”之说,全县80%的自然村都有铜乐队,是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西平大铜器是一种独具风格的闹年器乐,对研究民俗学、社会学、民间舞蹈学等都有较珍贵的参考价值。其曲牌中有关佛教文化、中华民族的图腾以及劝善、助人、恩爱、励志等相关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自强不息精神的艺术反映,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2007年2月,西平大铜器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西平大铜器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11月,在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苏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化厅承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上,西平大铜器代表河南省参演荣获金穗杯;2010年9月,在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获金奖;2011年3月受邀参加中原古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11年9月5日,参加201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联通杯”全市民间艺术表演赛荣获一等奖。
大铜器传承后继有人
“1992年,以80大扇大铙、40对大镲、三面大雷子(大鼓),集130人的空前规模,参加河南省第七届运动会进行演出,获得一致称赞。”一名大铜器艺人回忆着往事,历历在目。
过春节的时候,村里的艺人会表演大铜器,只要谁家放炮,大铜器表演队就来到谁家,铜器艺人在院子里表演铜器绝活。有的一对大铙重10多斤,扔到空中后还要准确地接住,这样的绝活,若不是从小练过童子功,是不可能学会的。
传统的大铜器表演,队员一般站在原地不动,“咣咣咣”跟着节奏打,偶尔面对面站着的队员,各向前迈出一步,拿着铙相互打一下。而遂平大铜器传承下来的扔铙、互拋铙的绝活,如果演出者没有足够的体力和胆量,是无法完美地完成那样高难度表演的。
“一个鼓,一对铙,一对镲,就能够走村串户,表演大铜器。大铜器属于闹器,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表演。我们在农闲的时候组织人员进行练习。这种技艺,若不经常练很快就生疏了,更不用说表演的时候出彩了。”一名大铜器艺人告诉记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同村庄的铜器队,曲牌、鼓点都不太一样,更没有在一起表演的可能,因此,每个队的技艺都在本村传承,涌现出许多技艺高超的铜器艺人,十里八乡的村民会传着哪一个铜器队表演得好,哪一个队员技艺超群等。
记者了解到,如今,在大铜器的故乡,办有形式多样的培训班,培养传承人,还会定期开展大铜器会演和比赛活动,不断提高大铜器演奏水平。
非遗传人杨天成进校园传授大铜器技艺。
“我刚刚结束大铜器研习所的培训工作,又忙着送非遗进校园。要不是受疫情影响,我们在乡镇的培训工作会如火如荼地进行。”年过七旬的杨天成告诉记者,他对大铜器情有独钟,多次带领大铜器队代表河南参加全国性比赛,夺得金奖。
作为列入我国大铜器文化王国的西平大铜器与遂平大铜器,在新时代大潮下,一定能发挥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华。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