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国内

档案人才培养现状:精通全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较紧缺

2021-11-11 14: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刘银霞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档案能增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事实信度,明晰党史学习教育的记忆刻度,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情感温度。“几年来,在解读、挖掘档案的过程中,我对这个沟通昨天、今天、明天的专业逐渐有了深入了解。特别是今年参与了和建党百年有关的档案陈列、讲解工作,我和身边的同学都为学习这个专业感到自豪!”

如何让档案人才不再“小众”“稀缺”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就党史学习教育作出部署安排。档案作为历史的“孪生兄弟”,被誉为“没有掺过水的史料”,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档案能增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事实信度,明晰党史学习教育的记忆刻度,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情感温度。近年来,我国档案人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面临不少发展挑战。档案人才培育现状如何?有何进展?仍存在哪些短板?本报记者针对档案专业院校、档案机构等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提出因应对策。

小刘是某知名高校档案学专业的学生。4年前被调剂到这个专业时,他对“档案学”完全没有概念。“几年来,在解读、挖掘档案的过程中,我对这个沟通昨天、今天、明天的专业逐渐有了深入了解。特别是今年参与了和建党百年有关的档案陈列、讲解工作,我和身边的同学都为学习这个专业感到自豪!”小刘告诉记者。

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首次设人才工作专栏,单列“人才强档工程”,将全国档案系统人才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针对档案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记者开展了深入调研。调研中,我们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高学历档案专业人才占全国档案馆局专职人员的比例不断提高。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档案人才培养仍面临诸多瓶颈,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档案人才队伍,需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我国档案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进展

“1983年,我考入安徽大学历史系档案专业,1987年分配到省档案局(馆)工作。当时,有人把档案局视为保密局,觉得档案工作很神秘。那时档案管理还是基于手工,在一些人眼里,档案工作不需要专业人才,档案员就像‘仓库保管员’,主要任务就是‘抄抄写写、捆捆扎扎’。30多年过去,今天的档案工作走向法治、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档案馆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档案库’变成‘知识库’,一些数字档案馆、智慧档案馆相继建成,档案管理手段日趋信息化,档案学科体系日臻完善,档案人才资源成了第一资源,档案工作在服务中心大局、服务人民群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安徽省档案馆馆长黄玉明(1983年考入安徽大学历史系档案专业,从业34年)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人们纷纷走进档案馆、党史馆、纪念馆、展览馆等,通过一件件红色档案,学习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重温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档案学这个曾经的冷门、小众专业,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与此同时,我国档案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事业蒸蒸日上,后继有人。

档案专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日臻完善。2020年6月20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提出,“国家加强档案工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强化“人才强档”理念。国家档案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的《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已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为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教育部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规范》《档案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围绕档案学人才培养创新等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划。

档案专业师生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升。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惠玲调研,1978年档案学恢复重建时,全国只有60余名档案专业教师,截至2018年,这一数字已达366名。1985年时,全国档案专业教师178人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截至2018年,已有教授116人、副教授144人,高级职称占教师队伍71%。据不完全统计,40多年来,全国共培养不同层次档案专业毕业生4万余人;“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校共培养档案学专业学生9596人,其中本科生7911人、硕士生1548人、博士生137人,呈稳中有升的鲜明态势。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规模超过本科生。

档案学学科建设日益成熟。自1998年起,档案学从历史学门类调整到管理学门类,成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目前,全国共有38所高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档案学专业,其中,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单位11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单位25个,还有一些尚未获得学位授权资格的高校在其他学科点下招收档案学硕士生和博士生。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档案学专业所在一级学科进入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学科计划,湘潭大学和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所在一级学科进入省级创建一流学科计划。

数字时代为档案人才素养提升带来新机遇。数字时代,档案工作已不仅是传统的装订立卷的手工工作。“5G、大数据、区块链等应用越发普及,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档案工作的理念、内容、方法、模式,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档案的收、管、用等各个环节,这些都对档案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徽省档案馆征集利用处处长薛培英对此深有感触。截至目前,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开设了近40门信息技术类课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管理类课程,培养了大量擅长运用信息和数据技术对档案价值进行更加全面深入挖掘的复合型档案人才。

档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仍存短板

“2009年至2018年,我在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完成本硕博阶段学习后,到四川大学任教。身份转变促使我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和思考。全国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30多所,四川省有1所。西部地区高校的档案学专业规模偏小、布局有待优化,尚未形成本硕博贯通式的培养体系,不能满足档案工作对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此外,档案学专业教育在应对数字转型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课程与知识体系更新迟滞,加之学生深度参与专业实践、学术科研的机会不多,因此,毕业后独立解决数字时代复杂档案问题的能力需要提高。”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秘书档案学系副教授赵跃(2009年考入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从事档案学专业教育3年)

调研中,“冷门”“一才难求”是人们频频提及的关键词。受访专家呼吁,在看到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的同时,更要关注档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短板。

档案专业人才供不应求,高等教育规模有待进一步壮大。“尽管近年来招生数量稳中有升,但仍难满足社会需求。目前,全国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各类档案馆7100多个,这意味着上述单位平均5年才有1.34名档案学专业毕业生供给。”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徐拥军不无担忧,“除了档案系统,其他各行业领域也都离不开档案,也需要懂档案的专业人才。”同时,开设档案学专业的38所高校分布在全国22个省区市,目前还有9个省份的高校没有开设档案学专业,“也反映出档案高等教育布点存在不均衡情况”。

黄玉明赞同徐拥军的观点。他介绍,以安徽省为例,每年省内高校毕业的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只有50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各级各类档案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用人需求。近年来该馆新进的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生较少,博士学位人才空缺,“市县两级档案馆专业人才更是紧缺,甚至根本没有专业人才”。

本科生源少、偏文科,档案管理专业硕士设置存在空白。近年来,虽然主动报考档案学本科的生源在增加,但由于存在片面认知,档案学本科生源依然不容乐观。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院)院长、教授刘越男有着切身体会:近年来,档案学硕士招生规模相对稳定,但在大类招生形势下,本科招生难度增加。尽管这些年毕业生就业率是100%,但“干档案就是埋头故纸堆”等刻板认知,仍然是家长、学生在选择本科专业时无法逾越的鸿沟。

在教学过程中,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主任、教授王平发现,相较于更偏理科性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文理兼收的档案学专业中,文科学生占比更高。而对于文科生来说,接受需要一定数理基础的技术方法类课程会面临较大挑战。

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专业硕士学位)两种类型。档案工作专业性、实践性强,而在调研中,多家档案馆负责同志及专家学者都谈到“档案管理专业硕士设置存在空白”的问题,“有的高校只能在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下自设档案管理方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掌握档案行业或档案实际工作需要的技能。

档案学专业师资、一线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短板亟待补齐。调研中,多个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院系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反映,“这几年,我们放慢了招录教师的脚步。一方面,想要吸纳优秀的青年教师加入档案学专业队伍,又不得不面对档案学专业博士数量少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招录的档案人才自身研究方向与院系内研究体系的匹配性”。由于地缘关系,相较于东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校对档案学专业博士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同时,档案学专业一线教师也存在成长“困惑”:有的高校对一线教师考核指标的设定侧重在“论文”“项目”上。而在国内,档案学核心期刊很少,仅有2本;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机会也少。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档案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3项,仅占“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获得总数的11.5%,这无疑使许多一线教师感觉“压力山大”。调研中,记者发现,在“双一流”建设中有的高校为“优化”相关数据,甚至撤并档案学专业。

记者还了解到,有的地方把档案部门视为“养老地”,造成档案人才队伍老龄化、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有的档案员身兼数职,较难全身心投入档案工作;有的将档案工作视为“过渡”岗位,档案员流动频繁等现象普遍存在。

信息化条件下,精通档案工作全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紧缺。四川省成都市档案馆馆长刘淑华在工作中发现,精通档案学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有,但熟悉档案全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信息化背景下,档案工作由过去以纸质档案为主要载体的模式转向纸质、电子数据‘双套制’模式;档案工作者正经历一个从接收保管纸质档案到接收保管档案数据,从手工操作到信息化、智能化操作,从档案资源分散利用到网络共享档案资源的变革过程。档案系统如何实现与行业业务系统的对接,如何确保档案数据收、管、用的全流程安全等,这些都对档案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但这类人才很紧缺。”

打通供需,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档案专业人才

“前不久,一家知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联系我们,希望从学院招聘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她原以为,凭公司响当当的名声和优厚待遇,会有许多毕业生应聘。最终应聘者却寥寥无几,因为这些年档案学专业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但是社会上许多家长和学生都不了解这一点,不愿报考档案学专业。其实档案学专业有内涵、有特色,可以有大作为。”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徐拥军(1993年考入湘潭大学档案学专业,从事档案学专业教育24年)

总结经验、认识规律、延续历史、发展事业,档案至关重要。调研中,专家学者纷纷建言档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加强档案高等教育发展,努力实现所有省区市档案学专业布点全覆盖。徐拥军表示,目前尚未开设档案学专业的9个省份,多集中于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努力实现所有省区市档案学专业布点全覆盖,加快档案人才培养、促进当地档案事业发展,对于巩固边疆安全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融合,保护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意义重大。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及资源配置方面,应给予档案学专业一定倾斜,适度扩大档案学专业点数量和招生规模,充实师资队伍力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可从各高校选派优秀档案学专业教师对口支援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档案学专业建设。

本科生源文理兼收,加快开设档案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步伐。王平建议,档案专业应做到文理兼收,且在研究生阶段接收更多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展档案学专业学习与研究。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乔健认为,档案馆与高校之间、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发展势头良好,应加快开设档案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步伐,以培养可更好适应档案行业、档案工作实际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受访专家指出,要在做好档案及档案工作宣传、提升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家长、学生充分认识档案学专业及档案工作的重要价值,为档案学专业持续输入优质生源,为档案学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给予高校档案学专业政策及资源倾斜,补齐一线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短板。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统筹考虑档案事业发展客观需要,在认真调研基础上,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摸清家底,有针对性地解决档案专业人才少的问题。刘越男建议,进一步加强馆校合作,共建科研实践基地,为档案学专业教师、学生提供实践舞台,加深对档案学理论、档案工作以及数字档案的认识体会;鼓励档案学专业教师到档案局、档案馆挂职锻炼,开阔眼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秘书档案学系主任王萍建议,对于西部地区高校面临的档案学专业师资力量不强及科研资源较少的尴尬,东、中、西部地区高校应在专业优质师资和科研资源、项目合作上实现共享;在档案科研项目、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方面,应给予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一定倾斜。也有专家建议,各地应盘活辖区现有人才资源,综合调配,做到档案岗位人岗匹配、人尽其才;档案局档案馆人员公开招考、公开遴选时,确保一定数量的岗位专门面向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及时补充急需紧缺岗位的专业人员;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要加强教育,引导一线工作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自身内生动力;通过专题研讨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方式,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和水平;在科研项目、重大编研展览出版等工作中传帮带,以老带新。

(本报记者 王昊魁 王琎)

责任编辑:刘银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