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头河桥的变迁
摘要:1949年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尽管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重视百姓疾苦,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千方百计筹钱修桥,拨出专款对溱头河桥进行修缮,发动民众义务出工,在原址的基础上,修建了约30多米长、5米多宽的12孔砖石结构半河桥。
驻马店网讯(通讯员 孔涛)2020年冬,三桥镇党委、政府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把溱头河村仁义井自然村定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对村内古井遗址进行整修、开发和保护,我随镇领导到该村检查工作时,偶然发现仁义井附近的一块古石碑的碑头,宽70公分,高80公分,厚15公分,正面上方雕刻有盘龙图案,中间刻有6个篆字:“重修溱济桥碑记”。显然,这是一块为重修溱头河桥时树立的石碑,可惜碑身找不到了,碑文内容不得而知。这块仅存的石碑碑头,见证了溱头河桥千年沧桑的历史足迹。
溱头河古称溱水,《水经注》称“溱水出浮石岭北青衣山,亦谓之青衣水也”。发源于确山与泌阳交界千眼岭,流经确山、汝南两县,全长135公里,流域面积1850平方公里。溱头河在夏屯并入宿鸭湖水库。夏屯以下河段成为宿鸭湖水库泄洪道,于沙口注入汝河,随汝河入淮。
位于汝南县城南十八里的溱头河南岸有一个村庄叫溱头河村(现改溱为臻),明、清时叫“溱口店”,据清嘉庆元年《汝宁府志》记载,“溱河,府城南十八里,俗名沙河,源出桐柏山,东经朗陵城,西折而南受吴卫河,又东经北宜春南受淇河,东经官庄鱼子河,又东北经溱口店入汝河……”。因此,溱口店是京汉故道途径溱头河的一个渡口小店。
元代以前,由于溱头河的阻隔,给两岸老百姓过往带来不便,每到冬春季节,河水较少或干枯,当地百姓蹚水或搭建浮桥过河;到了夏秋季汛期,河水暴涨,只有依靠划船摆渡过河,这样渡河的艰难日子不知重复了多少年。当时,溱口店作为京汉故道上的一个重要埠口,过往人流和车辆络绎不绝,但困于渡河艰难,物资行运十分不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到了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汝宁府知府体恤民情,筹集银两,决意修建溱头河桥,并派同知哈儿八台负责施工建设,将百姓往年搭建的浮桥撤除,修建为石墩柱的木桥,为半河桥。一晃200多年过去了,由于木桥年久失修,千疮百孔,损毁严重,其间,官府和当地百姓也不知修缮了多少次。到了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由汝南藩王崇王府出资得以重新修建,并撤除损毁的木桥,修建为半河石桥,称为“溱济桥”。据康熙二十九年《汝宁府志》记载:“溱济桥:城南二十里,元至正六年同知哈儿八台建,明万历三十年崇王重修”。
在三桥镇溱头河两岸,至今还流传着溱济桥的故事。传说修建溱济桥与汝南城内崇王府的钟娘娘有关,钟娘娘是汝南城西二十五里钟楼人,她的父亲叫钟时,武举出身,时任汝宁府兵马指挥。钟娘娘从小聪明贤惠,知书达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钟家视为“掌上明珠”。
十七岁那年,她嫁到汝南城崇王府,成为崇昭王朱常津的妃子,人称“钟世妃”。钟娘娘嫁到崇王府的时候,崇端王朱翊钅爵身体欠佳,所以就提前把崇王府的日常事务交给朱常津打理,钟娘娘竭尽全力帮助丈夫料理王府事务。
万历三十年(1602),朱常津因病不治而亡,时年三十三岁。皇帝诏赠谥号“崇昭王”。崇昭王死了,撇下了钟娘娘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崇王府的事务都交给了钟娘娘管理。钟娘娘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女人,她一方面要处理好崇王府内外一切事务,树立崇王府的声望和权威;另一方面积极为老百姓办好事,争取民心,使其孤儿寡母在王权地位得以稳固。
自从钟娘娘嫁到汝南崇王府后,每次坐轿去溱头河的南岸走亲戚,都要路过溱头河的半河桥,由于桥面年久失修,极不安全。河水低落时,轿夫都是蹚水过河,到了夏季桥面被淹没,无法通行。
有一年夏天,钟娘娘又去溱头河南岸探亲,她来到溱头河北岸时,却被汹涌澎湃的溱头河水挡着了去路。小轿落地,轿夫禀报说,河水暴涨,淹没了半河桥,无法渡河。钟娘娘出轿一看,果然不错,她虽然心急火燎,但又无可奈何,只得返回汝南城。
路上,钟娘娘听到当地百姓长吁短叹,纷纷讲述过河的难处,盼望官府修桥。听了众人议论,钟娘娘心想:老百姓盼桥心切,应该重新建桥,方便老百姓出行。回到崇王府,她立即召集一班幕僚商量修桥之事,不几天方案出来了,由崇王府出资银两,随即招募工匠,开工建桥。
建桥施工开始后,钟娘娘三天两头到建桥工地上,查看施工质量和进度,整整用了三九二百七十天,一座石桥终于建成完工,为了感谢钟娘娘为民建桥的恩德,人们就把这座桥取名为“溱济桥”。虽然是一座半河桥,明清以来,它一直成为溱头河两岸老百姓过往的主要桥梁。
古老的溱济桥,经历了清代200多年的历史,其间,官府曾先后拨出银两,发动百姓募捐,进行过多次修缮,为两岸百姓通行带来了便利。
到了民国时期,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了汝南城,为阻止八路军抗日部队过河,日军用飞机炸毁了溱济桥,阻断了南北通行,百姓深受其苦。后来,溱济桥经过多次修缮,桥墩为砖石结构,桥面和桥栏杆为木质结构,大部分结构已见腐朽,成为危桥,坠河事故时常发生,民众急盼修桥,然而时逢战乱,未能如愿。
据民国二十七年《重修汝南县志》卷十二记载,“溱济桥:此桥在城南十八里,石洞十余孔,元至正六年同知哈儿八台建,明万历三十年经崇藩王重修,惟惜桥身低露,面积太窄,夏日水涨,路即梗阻。桥南路稍平坦,桥北路颇为峻峭,其形如壁,南下之车时闻颠覆,北上之车难似登山,斯桥昔为京汉要道,今为汝正通衢,未能修筑满河大桥,地方贫困可想而知。近虽屡议改修满河大桥,当此经济困难,农村破产之际,终于画饼充饥难见事实”。
1949年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尽管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重视百姓疾苦,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千方百计筹钱修桥,拨出专款对溱头河桥进行修缮,发动民众义务出工,在原址的基础上,修建了约30多米长、5米多宽的12孔砖石结构半河桥。1962年进行了一次修缮,更换了腐朽的木桩、更新了桥面和栏杆,桥两端重新砌好护坡,仍能保证车辆通行。
到了1975年,驻马店地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五八”洪灾,宿鸭湖水库炸坝分洪,溱头河桥被洪水冲毁。当年10月,上级决定在原溱头河桥西约300多米处,重新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永久性公路大桥,并将公路改道为溱头河村西侧。经过1年多的施工建设,大桥终于建成通行。据县公路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记载,大桥共7孔,为双柱式桥墩,桥梁宽7.8米,全长142米,成为省道219公路(现更名国道230公路)汝南县境内的主要桥梁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人流车流日益增多,溱头河大桥的承载能力受限,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12年,上级决定将老桥拆除,在紧挨原桥址的东侧,新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公路大桥。据县公路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记载,现在的溱头河大桥共8孔,为多柱式桥墩,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梁宽12米,全长165米。大桥建成后,大大提高了通车效能,改善了城乡道路交通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汝南县公路桥梁史上增添了新的篇章。
从古代无桥到浮桥,从木桥到石桥,再到现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桥,溱头河大桥用它的不断华丽转身,展示着溱头河两岸历史的变迁,见证着党和人民齐心协力改变生活的精神。
也许,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的大桥也有一天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会再一次进行改建。但我们相信,这种改建,只会越建越好,溱头河大桥会以更高更大更雄伟的英姿,守候和恭迎着人们走向更加幸福的明天。(作者:孔涛,男,1966年6月生,汝南县三桥镇政府干部。天中文化研究杂志编委,汝南县政协文史特约撰稿员。)
责任编辑:孔浩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