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立:一个农家娃的文学逆袭故事
摘要:非常注意观察生活的王新立当即写了一个新闻,邮寄给当时的驻马店广播电台,随后小喇叭里就播出了来自汝南通讯员王新立的新闻稿子。沉醉于文学的王新立目光温暖,回首过往除却满眼幸福,还有着别样的人生况味。
记者 郭建光 文/图
王新立,男,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1982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后,始终坚持文学创作,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驻马店作协理事、汝南县作协主席。多年来,已在各级文艺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千余篇,正式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荷花塘畔的足迹》《远逝的乡韵》《亲近你,汝南》3部;连续三届获得驻马店市政府文学艺术成果奖。
高考落榜、结婚生子、终日劳作田间……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样的生活都可能如顺流而下的浮萍,很难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对于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豫南农村的青年农民王新立来说,这些生活中的困挫,丝毫也阻止不了他用心血编织着那个绮丽的文学梦,随着对生活的认知加深,王新立心中的文学梦终于幻化成美丽的现实,结出丰硕的果实:
从1985年开始,无论生活环境如何改变,他始终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在国家及省市级文艺刊物发表文学作品1500余篇,正式出版《荷花塘畔的足迹》《远逝的乡韵》《亲近你,汝南》等3部个人文学作品集;连续三届获得驻马店市政府颁发的驻马店市文学艺术成果奖;先后被吸收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驻马店作协理事,并兼任汝南县作协主席;2017年,他被河南省文联推荐为鲁迅文学院河南高研班学员,同年12月,又被汝南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第十三届汝南县拔尖人才”。
在王新立的生活之路上,他扛过锄头、扶过犁铧、赶过牛羊、割过麦子,自始至终他眼里有光,心中有爱,从未将目光从书本挪过半分半秒,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何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他只知道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可以饭不吃、觉不睡,不可以一日无书可读,真可谓“三月不知肉味”。
来自父亲的希望:青葱少年有书为伴
在千年古县汝南县马乡镇(现梁祝镇)的一个小小村落,有这样一家人,往上数三代为农,家里从未出过吃商品粮,端铁饭碗的国家公职人员,更别提读书读出金镶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奇迹来。在家排行老大的王新立,尽管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对读书如饥似渴,拿到书爱不释手,可是毕竟那时候能够读高中读大学的人少之又少,加上家庭经济条件有限,高中毕业,他就面临升学无望后重走父辈的老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生被脚下的土地牵绊,一生在再熟悉不过的地方默默走完自己的一生。
劳动之余,年轻的王新立站在一望无垠的麦浪间六神无主,自己的人生就真正这个样子了吗?他擦擦额头的汗,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他从小就表现出对文字的喜爱,无论是香烟盒上的文字还是废旧报纸上的角角落落,他都瞪大眼睛看了又看,还充满期待地询问大人上面写的什么。他的父亲当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发现他的爱好后,总会从大队图书室里选几本当时由地区农业局捐赠的连环画带回家让他随意翻看。这让王新立陷入了如魔怔一般的如饥似渴的地步,知识的触角越来越宽广,内心的悸动越来越强烈。
随着阅读层次的渐渐提升,王新立开始读《金光大道》《艳阳天》《高玉宝》等长篇小说,尽管囫囵吞枣,还有很多字半生不熟,如吃夹生饭一样,可是凭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他有时候是依据上下文的关系猜测出这些生字词的意思,对他而言,阅读障碍在强烈的爱好面前不堪一击。
令王新立感触颇深的是他的父亲尽管自己并不富足,也是竭尽所能想方设法满足孩子读书的爱好。在他父亲眼里,读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而自己早就褪去的锐气,失去了读书的最好年纪,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有一次,王新立的父亲去县城办事。事情办完后他忍着饥饿,来到新华书店,用身上仅有的几元钱买了《红岩》《沸腾的群山》等书籍。天黑路坡,他的父亲徒步35公里,直到深夜才赶到家中。
已经入睡的王新立睡梦中感觉有一双粗糙大手拍着他的脸颊。他揉揉惺忪睡眼,抬眼看到满脸急切的父亲。接过带着父亲体温的书,王新立有欣喜更多的是来自父亲深沉的爱的温暖,他知道父亲一路走回家脚底磨出水泡时候更多的是歉疚与心疼。
“儿子,好好看,看完了我还给你买。”回味着父亲的话,他再次爬起来点燃煤油灯,油灯如豆,恍恍惚惚,把他仰头读书的影子拓印在窗户上,直到天明星稀、鸡鸣狗叫。
新的一天豁然打开。
“泥腿子”的蜕变:由临时工到端上“铁饭碗”
说来谁也不信,“泥腿子”王新立高中毕业后就匆忙结婚,妻子是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论干活一个顶俩,可是谈起文字,谈起文学,她常常嗤之以鼻。
入夜,大地万籁俱寂。忙碌一天的王新立坐在煤油灯下心烦意乱,一次次的争吵,也吵不出个子丑寅卯,可是心头漫过的一层层绝望甚至无助,让这个七尺男儿险些落下眼泪。
上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家家户户安装有小喇叭,饭后最大的娱乐就是端坐在家门口聆听小喇叭里播放的本地新闻。非常注意观察生活的王新立当即写了一个新闻,邮寄给当时的驻马店广播电台,随后小喇叭里就播出了来自汝南通讯员王新立的新闻稿子。
很快,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当地的大街小巷,这也给他带来了人生的第一次机遇。他很快被本村小学聘为代课教师,每月工资28元,他一干就是4年。为了备好课,他白天再忙再累也要精心揣摩教学教法,认认真真教好每一节课,仔细批改每一本作业,同时,用稚嫩的文字写出一行行诗歌,一篇篇童话,他的踏实敬业精神在一批批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想起四邻八舍都靠做生意发家致富,而他丢下饭碗就趴在一张破旧的小方桌上写东西,妻子难免抱怨:“你嘴一抹拉又想趴下,看看谁像你,为了一碗面条钱,天天慌成这样,拿起镜子照照你那刀条脸,看看还有多少肉。”后来,有了第二个孩子,他离开村小学被聘任到马乡镇中学任教,工资从每月28元涨到50元。
在镇中学任教时,王新立教的是初中二年级语文课。在此期间,为了提高全校学生的文学水平,他与另一位有着共同爱好的语文老师办起了一份名叫《星火》的文学油印刊物,集中刊发本校师生的原创作品。这份油印刊物尽管设计简单,但上面登载的作品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通讯》等国家级中学生刊物都选载了这份油印刊物上的作品。与此同时,王新立始终不忘文学创作,就在马乡镇中学任教不到一年时间里,他在《河南农村报》《奔流》等省级刊物发表多篇作品,其中,他采写的纪实体散文《孙大婶晒衣裳》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农村改革十年征文”二等奖。
由于写作能力突出,王新立被抽调到镇政府办公室专门从事文字工作,在此期间,他更加勤奋写作,先后在《农民日报》《河南日报》《青年作家》《鸭绿江》等多家报刊发表新闻稿件及文学作品300余篇。鉴于王新立出色的创作成绩,上级有关部门经过严格考核,为他解决了非农户口,并为他解决工作编制。从1995年开始,他先后历任镇文化站站长、县广播电视局新闻中心主任、县委宣传部专职新闻通讯员。2003年10月至今,被调到汝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任文秘工作。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王新立在新闻和文学创作领域如鱼得水。凭借多年的新闻阅历与积累,他采写的《一挂没有燃烧的鞭炮》《狩猎者肆意捕杀,宿鸭湖难宿野鸭》《拳拳富民情》《远去的草堂》等新闻及文学作品屡屡获奖,这也让王新立在众多的新闻从业人员中成为最接地气的那一批。
追梦的日子:心中燃烧的文学梦想
一路走来,王新立心中从未熄灭的就是文学梦。
在他12岁那年,他写的一篇童话《猴子学飞天》在省级一家少儿刊物上发表,得到了8元稿费。赶紧拿着稿费单递给正在灶膛前烧火的父亲,火光映照着这个脸上布满皱纹的钢铁汉子。看到儿子的第一份文学路上的成绩单,父亲笑脸相迎,就如这塘炉火,温暖着父子俩的心房。
“历史的车轮悠悠行驶了数千年,循着车辙寻将过去,总有那么几道摄人心魄的印痕,引领我们悄悄走入历史的深处。这印痕里,有先辈的传奇,有朝代的兴替,更有一个城镇的几多变迁。这座城池不是别处,它就是我的故乡——汝南。”这是作家王新立夜深人静秉笔直书时候的另一个自我。这份沉甸甸的文学梦游走在内心最深处,时时刻刻提醒着他追梦路上的筚路蓝缕与馨香常伴。
“叫作汝南的古城,因其位于汝水之南,就一路沧桑地从《诗经》的吟哦中走将过来。”这些来自王新立笔下的文字斑斓而多姿,直攫人心,有着来自这座古老土地的特质,更挟裹着作家的良知与睿智。一片片摇曳生香的散文,是眼前这个硬朗的汉子的另一份铁汉柔情。从少年不知愁滋味到含饴弄孙自得其乐,从一介农夫到大笔如椽可写日月,从忍饥挨饿忙里偷闲读那些散发着温暖光芒的文字到如今自己也成为输出文字的文学老兵,其间的辛酸不足为外人道,其间的收获也足以慰藉平生。
作为汝南文学的一名领头雁,王新立从未懈怠,不仅倾力扶持发现文学新人,还连续6年独自编辑地域性文学刊物《天中山文艺》,刊发了大量当地的新人新作,为无数处于迷茫路口的文学新人指明了方向。
“从作家路遥的《人生》我读出了我们那个时代青年的使命,我们的一生是碌碌无为还是向死而生,思索多年,我依旧在苦苦思索。我觉得为脚下这片土地而歌是我的使命,更是我的一份责任。”沉醉于文学的王新立目光温暖,回首过往除却满眼幸福,还有着别样的人生况味。
那个从汝南老城东南走出的孩童,如今早已经成长为可以为家人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可是他仍旧住在陋室,等待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画面一遍遍在这里上演,门前菜园篱落,辣椒成行,累累果实的石榴向阳而生。这上万册的图书,每一页都被他的目光逡巡,他的手指敲打在键盘上的清脆响声,回荡在这个寂寞的午后,只有一沓沓粘贴满他发表文字的日记簿记录着一个人的成长史,一个人的奋斗史。
责任编辑:梅雅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