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论文

从“云南象群迁徙事件”谈国际舆论引导

2021-08-10 18:02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孔浩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同时,该事件在海外媒体平台传播时还以创设标签(hashtag creation)的方式,将有关大象保护、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中国政府积极作为、普通民众环保意识、中国防疫取得成功、中国城镇形象等议题进行聚拢,特别是社交媒体的“造梗”、“传梗”特性,刺激海外网友的创作欲、表...

闲庭信步 于悠然中娓娓道来

大国自信  从容讲好中国故事

——从“云南象群迁徙事件”谈国际舆论引导

驻马店日报     吴燏函

摘  要:近日,云南象群迁徙一事引得西方媒体争相正面报道,中国的生态之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中国政府的真诚努力得到了国际舆论的一致认可,这得益于世界的而非一国的议题设置,有趣的而非呆板的话语实践和多向的而非单向的传播机制。云南象群在全球舆论场的持续走红也启示未来我国要进一步树立国际传播百年工程意识、坚持信息唯物论的创作理念和讲述在地化的中国故事。

关键词:云南象群迁徙 国际传播 舆论引导 中国故事

一、缘起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时,除了习惯性颠倒黑白、扭曲事实外,还惯用“阴间滤镜”的拍摄手法,给正常的街道、行人加上灰暗、病态的滤镜,或植入警察、摄像头、铁丝网等容易让人联想到“无处不在的监控”的意象,从而达到丑化中国形象的目的。

今年6月以来,憨态可掬的云南小象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西方媒体不仅连篇累牍报道它们的行进轨迹,“阴间滤镜”也消失了,BBC报道象群时使用的图片和视频的色调都很正常,而且还用“一项巨大努力”肯定中国政府的应急措施。

在没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象群面前,不少国内网友纷纷感叹,西方媒体的这波客观报道堪称“活久见”,展示了中国印象,云南印象,展现了中国大国气度,呈现了云南的生态之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中国做了形象宣传,为云南做了旅游广告。

 

二、我国国际传播面临哪些困境?

在国际舆论场上,西方媒体咄咄逼人。虽然我方外交战团狼性十足,齿枪舌战,不论是王毅外长怒斥加拿大记者的无理挑衅“不知道哪里来的傲慢和偏见”,还是中美对话现场杨洁篪严正表态“中国人不吃这一套”,仍改变不了我国尚处在话语低位状态、存在巨大“文化逆差”的困境。

(一)编码困境:“以我为主”的传播方式占主流

我国主流媒体以宏大的叙事方式和严谨的语言表达见长,具有自身鲜明的话语体系特征,但传播的内容往往“以我为主”,不考虑他国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和社会文化背景,无视受众群体的异质性和差异化需求,不讲究国际表达技巧。比如,疫情期间中国媒体面向海外推出的一批纪录片和宣传片,有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有的则没有引起任何关注,甚至个别内容引发微词。

(二)解码困境:中外国家存在高、低语境之差

我国与西方国家历来就有高、低语境之差。在以英语为代表的低语境(low context)文化中,文字、语言等显性编码本身就承载着大量信息,人们倾向于采取直接、精确、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但在以汉字为代表的高语境(high context)文化中,人们倾向于采取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并期待聆听者能够根据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上下文来准确判断表达者的意图。这种语境的差异导致受众解码时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重大误解,比如美国国防部2002年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将“韬光养晦”一词翻译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time",将中国和平崛起的善意曲解为“刻意隐瞒实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三)效果困境:传播效果有边际效应递减趋势

传播效果包括抵达、接收和接受三个层次。有研究表明:随着媒介数量和类型的增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受众的注意力越来越稀缺,通过大众媒介进行内容输出的传播活动效果越来越差。近年来安全困境、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对他国的认知固化共同加剧了国家间的不信任,孔子学院、中资企业、华人社团、中国媒体等受到打压,使传播效果有边际效应递减趋势。

 

三、外媒报道聚焦哪些议题?

(一)点赞“可爱象群”

意大利媒体发布的小象视频得到了当地网友3万多点赞、3000多次转发,有评论称:“他们和所有的婴儿一样温柔可爱,需要父母的照顾”“大象是我最喜欢的动物。他们充满爱心,互相照顾。让我们看看小象是如何得到保护的”。同时,有日本网友如是说,“希望把大象有效地保护起来,绝不能让他们受伤” “大象一起睡觉也太可爱了吧”等[1]

(二)点赞“中国环境保护力”

美联社、《华盛顿邮报》、俄罗斯新闻社等纷纷为中国点赞:大象在中国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亚洲象种群数量每年以3%至5%的速度增长,这无疑是中国大象保护取得的成绩。《菲律宾星报》专栏作家李天荣肯定:濒危物种亚洲象的集体迁徙说明了中国很好地保护了他们的栖息环境,并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条件,彰显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观。”[2]

(三)点赞“中国政府行动力”

云南象群迁徙过程中,中国政府一路追踪、一路保护的行动力也让外媒印象深刻。美国CNN、英国《卫报》、日本TBS电视台、巴基斯坦《黎明报》如是报道:中国建立了一个24小时指挥中心,由360人、76辆汽车和9架能够进行夜间观察的无人机组成。如此庞大的阵容及高科技设备,刷新了各国网友对中国形象和中国人民保护动物态度的认知,并表示,“中国政府对迁徙大象的照顾令人印象深刻”[3]

(四)点赞“中国民众亲和力”

《柏林日报》报道时指出,在大象迁徙的路线上,当地民众纷纷成为志愿者,不仅不干扰象群迁徙,还以各种方式接力保护象群,有村民担心大象吃不饱,自发修建了“大象食堂”,甚至为大象送来可口的食物——几大车自家种的玉米,有村民驾驶车辆时自觉做到不鸣笛,以免惊扰象群。

 

四、“云南象群”何以成为国际巨星?

(一) 议题:世界的而非一国的

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关注的共同话题,是西方国家价值观叙事的主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天更蓝了、水更绿了、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了。不过这些变化,外界还没有完全了解。

云南象群北迁事件发生后,中国媒体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国际议题,将云南大象、云南政府、云南民众、城市建设等中国元素纳入国际叙事框架中,以富有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的生动形象,为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外交活动创造了中间地带,制造了绝佳的沟通议题。

(二) 话语:有趣的而非呆板的

在此次中国媒体捕捉到的慢直播、短视频、无人机等镜头里,大象是软萌可爱的、调皮捣蛋的、自由不羁的,给世界带来温暖治愈的“象能量”,有网友看到其中的小象在成年象拱卫下的“超萌睡姿”,不禁大发感慨:“这是我一天中见过的最美好的事!”;中国是色调明快、生动立体、美丽和睦的,象群跋山涉水,平安无恙,《巴黎竞赛画报》赞叹象群打盹是“中国美丽的一幕”;民众是安居乐业、包容友善、温暖纯良的,世界听到了中华民族善良友好、热爱自然的真挚心声;政府是认真负责、担当作为、热爱自然的,西方媒体注意到,中央和云南各地多措并举保障人象安全,设置路线和防线引导象群,提前数日对民众进行预警和疏散。如此总总有趣且富有人文情怀的话语建构让世界眼前一亮、为之折服。

(三) 传播:多向的而非单向的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无论是大象迁徙还是中国的生态政策,都很难直接引发全球互联网用户的兴趣和关注。“云南亚洲象群迁徙事件”发生后,CCTV、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等不堵事件、不堵新闻,积极寻找与海外语境的“共情点”,利用社交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特征,采用亲切自然的鲜活话语主动发声、引导舆论。云南省更是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资源,在英语、柬语、泰语、老挝语、缅甸语等多语种Facebook和Twitter账号“Amazing Yunnan”上实时发布象群“日记”,尊重网民的情绪表达并与之平等交流互动[4]

同时,该事件在海外媒体平台传播时还以创设标签(hashtag creation)的方式,将有关大象保护、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中国政府积极作为、普通民众环保意识、中国防疫取得成功、中国城镇形象等议题进行聚拢,特别是社交媒体的“造梗”、“传梗”特性,刺激海外网友的创作欲、表达欲,极大丰富了“大象外交”话语实践的内容池,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传播的病毒效应。

 

五、启示

真实的中国是可爱、可敬、可亲的。习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要切实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以及国际舆论引导力。云南象群的破圈走红吸引外媒主动报道、客观报道和正面报道,向全球成功输出了云南乃至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物种多样性的大国形象。

(一)树立“百年工程”意识

柏拉图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作二战以来全球的“最大威胁”,不遗余力鼓噪其他国家对华开展经济政治对抗。特朗普执政期间,更是开足传播机器马力全面抹黑中国。因此,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既需要看到近五年来中美在涉疆问题、涉港问题、新冠病毒疫情、贸易争端等领域的话语对抗,更要看到美国针对中国的传播布局已经谋划了30年的本质,要树立国际传播百年工程意识,久久为功。

(二)坚持信息的唯物论

19世纪晚期以来,随着各种媒介技术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依赖大众媒介的反映和建构来认识日益复杂的客观世界,甚至过于迷信媒介的威力,认为它可以操纵受众“脑中的图景”。但媒介终究不是现实。对于国家形象、软实力和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的认识上,要走出“传播决定论”的误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切从真实的信息出发。

(三)讲述中国故事要在地化

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传播者需要讲述在地化的中国故事,主动融入在地国的国情、民情、社情。在操作策略方面,要注重国际传播的差异化,对于不同的传播主体、传播形态、传播对象,要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包括不同的传播目标、内容、渠道和方式等。

可以增加地方机构型、自媒体型国际传播主体,秉持开放而自信的姿态,从对方处境、需求角度出发讲有针对性的故事,去展示真实的、原生态的面貌,既不夸张拔高也不妄自菲薄,把中国慢慢地讲给受众,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受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对真实中国的理解与认同,正在多起来。

 

参考文献

 [1] 韩显阳,张冠楠,付志刚,张任重,王思成.“大象迁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N].光明日报,2021-6-22(12).

[2] 马赛,焦授松,王怀成.“象群正在成为国际明星”[N].光明日报,2021-6-23(12).

[3] 侠客岛.北上的云南大象,在国外圈了粉[OL].2021-6-10.https://mp.weixin.qq.com/s/XAm1aOUB6yQksYJY14u9kQ

[4] 唯一的城.云南野象火遍全球,国际传播经验给你总结好了![OL].2021-6-21.https://mp.weixin.qq.com/s/9SY9mhw0CC38cR6kDK80Dg

(郑刚 驻马店日报社高级编辑 吴燏函 驻马店日报记者、研究生)

 

 

责任编辑:孔浩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