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确保人民幸福安康
记者 许静 通讯员 刘天鹏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县的西平地处中原腹地,辖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管委会,现有人口88.7万人,耕地面积119.34万亩,是一个以小麦、玉米生产为主的粮食生产大县,享有 “豫南粮仓”之美誉,曾10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0万亩左右,总产在96万吨以上,其中2020年粮食总产98.06万吨。
2018年,“西平小麦”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2019年,荣登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今年5月30日,西平强筋小麦走进央视《今日中国》演播大厅;6月2日,农业农村部专家,中央、省、市级媒体记者齐聚二郎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实地观摩调研麦收情况。“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优质,优质小麦看西平”“要看好小麦,请到西平来”的美誉广为传颂,“西平小麦”已成为该县农业生产的一张靓丽名片。
强筋小麦品质“强”品种结构持续优化
“今年小麦的收成可不赖”7月2日上午,笔者来到西平县老王坡管委会,见到40余岁的种粮大户刘立祥时,他正站在绿油油的玉米幼苗丛中,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来,听我给你算算。”刘立祥站在地头上打开了话匣子,“收麦子那几天,我在田里预算今年收成时随手掐了几个麦穗,数了数上面饱满的穗粒,四个穗中有三个穗超过了52个穗粒,一般超过40个穗粒就属于丰收好年景了,所以当时我就觉得今年收成肯定差不了。”
刘立祥站在农田边告诉笔者,小麦高产离不开好种子,今年他优选了西农979、伟隆169这两个小麦品种,“这俩品种的小麦,在不同年份均表现出高产稳产特性,不仅抗赤霉病特征突出,而且兼具抗寒、抗倒、抗病、抗热风等特征,是我一直比较信赖的品种。”
“这小麦,高产田亩产能到1400多斤,平均亩产也在1000斤以上。”刘立祥说。这种小麦属于强筋小麦,特别适合做拉面、蒸馒头,因此每公斤的售价也要别普通小麦高出5分钱左右。
进入21世纪以来,该县持续调整优化小麦品种品质结构。2000年引种优质强筋小麦郑麦9023大获成功,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二级以上标准,打破了豫中南地区不能生产优质强筋小麦的传统格局;通过不懈努力,2004年以来该县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70万亩以上,成为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县,得到了专家、市场和群众认可,并实现了我国食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随后10多年来,该县又连续成功引进郑 麦 366、新麦 26、西 农979、伟隆169等品质更优、产量更高的品种,加快了品种更新换代,做大做强了优质强筋小麦产业经济。
今年该县小麦种植面积108.4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种植81万亩。主要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西农979种植35万亩,伟隆169种植9.2万亩,西农9718种植7.5万亩,天宁38种植4.8万亩。由于播种基础好、天气条件利大于弊,特别是“两病一虫”防控有力,生产形势一直向好。
据该县农业部门6月初预产调查分析,小麦平均亩穗数47.87万穗,比上年增加0.76万穗,平均穗粒数31.63粒,比上年增加1.04粒。千粒重按常年平均44.08克计,理论亩产567.27公斤,比上年实际亩产497.6公斤,亩增69.67公斤,增幅14.0%,预计总产61.49万吨。在整个小麦灌浆期间,土壤墒情充足,光温条件基本适宜,特别是昼夜温差大,没有出现干热风等极端天气,小麦灌浆顺畅,利于粒重增加,预计千粒重将比预产提高1克左右,有望达到或高于常年水平,创历史新高。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全力打造高标准农田
笔者行走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看到田块方正连片,水泥路笔直平坦,大型无人机正在田间喷洒促进农作物生长的营养剂。这片围绕二郎、焦庄、专探、蔡寨等4个乡镇的15万亩高标准农田,处处展现着盎然生机。
“今年的小麦收成不赖,俺种了3亩地,一亩地能产1300斤左右。现在浇水方便得很,今年小麦收成好离不开这些年县里给俺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更离不开党和国家对咱们农民的关怀。”正在田间给玉米苗浇水的二郎镇二铺村村民陈俊杰高兴地说。小麦出苗后不久,遇到天旱,他站在自家的田垄上,插卡、开闸,一股股清水从水栓里喷出,从那时他就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近年来,西平县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作为粮食增产的根本举措,以集中打造“土地平整肥沃、灌溉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为目标,大手笔整合投入多项涉农资金,形成了发展的合力。为促进高标准粮田持续向好发展,该县持续整合物资、资金、技术优势,落实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五统一”措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全县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为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体系,该县建设农技推广区域站12个,与省农业农村厅、河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加强科技合作,建立“专家+基地+技术人员+经营主体+农户”的推广服务模式,使全县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处于全省前列,全县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
“粮头食尾 农头工尾”高质量发展农业产业链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该县正在走出一条以“农”为本的工业化之路,让农民“钱袋子”随着“粮袋子”一同鼓起来。该县逐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做大生产基地、做强加工基地、做实品牌农业,深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至2020年底,该县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共有99个,实现总产值110多亿元,同比增长18.39%;完成营业收入105.87亿元,同比增长19.68%;实现增加值26亿元,同比增长17.28%。规模以上企业57个,实现总产值135.71万元,同比增长18.49%;实现总收入120.64万元,同比增长20.13%。
“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该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说。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机制,该县积极打造特色鲜明、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业融合、辐射带动力强、农民增收持续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和新加坡的西平绿色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生态循环模式为主线,着力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三产融合发展样板区的“绿色名片”,有蔬菜种植基地8个、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个,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转换率77.2%,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在95%以上。还有丰源绿色生猪产业园区、西平小麦产业园区正在积极推进,建成后将实现产销成线布局、产业成片发展、创业成面带动的大格局。
资源加工型起步、配套式联动发展、链条式延伸增值,努力实现规模优势向产业优势、生产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这是该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之路。鲁洲生物“点粮成金”、益民面粉日加工小麦1000吨、今三麦食品深受青睐……还有丰源集团、海蓝牧业、豫坡集团、双成生物、金马种业、仁和种业等一批本地品牌愈加响亮,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
至目前,该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50家,其中11家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三链同构,农食融合,是我们的发展思路;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做足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大市场流通文章,形成完善的农业全产业链、绿色丰满的食品产业集群,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发展目的。”西平县委书记李全喜表示,下一步,西平县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强化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从“粮仓”到“厨房”再到“餐桌”的华丽转变。 (本版图片由赵永涛提供)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