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风起,文化大省河南“破圈”
摘要: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参观者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内观看、拍摄演出(5月13日摄)。
总投资60亿元、历时四年打造的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芒种时节开城迎客。以厚重的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以最新潮的沉浸式戏剧艺术为手法,这座特别的“幻城”通过讲述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指引今天的人们触摸中原大地的文明脉络。
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未开先热到现象级的博物馆文创“考古盲盒”,从圈粉无数的《唐宫夜宴》到真人复原演绎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河南,频频因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而成为热门话题。古老的历史遗存,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激起奇妙的回响。
演员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表演(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为什么是河南?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绘就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画卷。如今,传统与现代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一次次圈粉。从自醒到自信,文化大省河南的“破圈之路”,正逢其时。
挖掘文化遗存延展力
演员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礼佛台演绎《魏孝文帝礼佛图》(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北魏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在诸王、中官及近侍宫女的前导簇拥下,缓缓行进;相向而来的文昭皇后莲冠霞帔,一手拈香,在众宫女簇拥下迎风徐行……古老洞窟里雕刻的人物如活了一般,穿越1500年,来到人们眼前。
近日,一段真人演绎龙门石窟石刻艺术精品《帝后礼佛图》的视频让亿万观众大呼过瘾。不少人点赞:这才是国宝的正确打开方式。
演员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礼佛台演绎《文昭皇后礼佛图》(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作为文化大省,近年来河南不断创新表达,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历史遗存全面融入当代人的生活。“真人版《帝后礼佛图》出圈,通过对国宝复原,展现千年前的盛景,这是历史遗存时尚表达的一个典型范例,让历史通过现代舞台更好地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场秀,秀的不仅仅是服饰、妆容和仪式,更是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厚重历史。”洛阳自媒体人王晓鸽说。
演员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礼佛台演绎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河南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文物遗存就是文明的见证,然而方寸之间,文物的延展力却非常有限,守着一流的文化,就要努力进行一流的表达。”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要在对历史尊重和弘扬的基础上,真正放下包袱和年轻人进行交流对话。
事实上,河南各地正在通过各种创新手段,激活文化遗存活力。河南博物院将馆内珍宝打造为“考古盲盒”,还附赠考古钻探工具“洛阳铲”风靡一时;古都开封清明上河园让人“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洛阳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正在成为当地文化新地标……
游客在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内游览(2016年5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焦作市委常委、修武县委书记郭鹏说:“无论是此前走红的《唐宫夜宴》,还是经久不衰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或是真人版《帝后礼佛图》,这一波波源自河南的传统文化热现象都在说明,深刻认识历史遗存的内在价值,生动表达它们的独特魅力,就能成为国风国潮。”
重拾“衣礼”背后的文化自信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每逢节假日,都会有众多身着汉服的年轻人,穿梭在河南修武县云台古镇市集的人群中,广袖飘飘,衣袂摇摇。
这样的场景,修武县汉服文化传播志愿者李思思两年前还不敢想象。自2020年8月,修武县举办第一届“永不落幕的汉服节”至今,已经连续推出三季,前后超过30万“Z世代”青年慕名而至,全网曝光量突破2.6亿次。
汉服爱好者在河南省修武县云台古镇表演(2020年8月15日摄)。新华社发(修武县委宣传部供图)
“很难想象,人们印象中这么传统的文化,在年轻人当中竟是如此流行。”李思思说,刚刚在修武结束的第一届汉服博览会吸引了260万人次在线观看。
22岁的汉服爱好者宋梦迪是修武的常客。与很多汉服爱好者一样,宋梦迪也是始于颜值,忠于内涵。“一开始只是单纯地觉得汉服好看,后来开始逛博物馆查资料,了解不同时期汉服的形制和当时的文化、经济发展,也了解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服饰本身的美,更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宋梦迪说。
汉服爱好者在“第一届汉服博览会”会场挑选商品(5月3日摄)。新华社发(修武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小众”到“出圈”,汉服实现华丽转身。“汉服不仅是生活的装扮,更是年轻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展现文化自信的具体化表达。”郭鹏说,汉服文化,早已超越美学、艺术、礼仪、制度等形式文化的范畴,凝聚了华夏民族的精神与姿态。
一个项目承载的文化情怀
这是5月22日拍摄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上百亩将熟的麦田,长长的黄色夯土墙,还有56个棋盘格局的建筑空间,每个空间分别上演着中原大地曾发生过的喜怒哀乐。当双脚迈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就好像在时空碎片中移步换景,纵览数千年风流。
参观者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剧场内观看表演(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我们的祖先那么牛,我们不能怂!”河南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用这样一句质朴的话解释自己的文化情怀。在他看来,先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要从文化遗存和先人智慧中汲取力量,并且把数千年前的东西找回来,让它重新发光。“一想到这儿,自信就油然而生。”
游客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内参观(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近年来,河南建业集团的一批文化旅游作品相继落成。禹州神垕古镇经过保护性开发,重现这座因钧瓷而兴的古镇之古朴而鲜活的风貌;立足宋文化的开封七盛角,已成为集娱乐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热门文化休闲街区;以发掘、光大传统名吃为使命的建业大食堂,正逐步向“中原传统美食民俗文化体验地”的目标靠近。如今,又有了大手笔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这是5月13日拍摄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大墙投影。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游客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内参观(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从投资的角度讲,“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诞生似乎很难被理解。有人估算,收回成本需要150年。胡葆森算的却不是经济账,他认为,正谋求崛起的河南,需要一个文化殿堂级的作品,来承载中原人的追求与梦想,演绎华夏文明发祥地的苦难与辉煌,而自己有责任也有能力。
这是5月13日拍摄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演员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剧场内表演(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导演、中国实景演出开创者之一王潮歌反复提起充满戏剧化的一个场景,两人第一次会面只有短短几分钟,却顺利达成了合作意向。“我为家乡做点事情,你助点力行不行?”“行。”“他做文化出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能怎么表态?当然是尊重。”王潮歌说。
游客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内参观留影(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参观者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内观看、拍摄演出(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河南省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新斌认为,以长安—洛阳—开封为东西轴线的中国大古都“黄河时代”,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底色构成。“在这种深厚的底蕴影响下,文化的力量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勃发。”张新斌说。
责任编辑:刘银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