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三农 三农资讯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夏南牛之父”祁兴磊和“中国第一肉牛”

2021-05-24 08:09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付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祁兴磊主动到私人养牛场提供养牛技术。

    祁兴磊每天都要到养牛场观察生长状态。

  记者 郭建光

  没有一颗初心,比为人民谋幸福更崇高;没有一项使命,比为民族谋复兴更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河南泌阳,被誉为“夏南牛之父”的“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祁兴磊带领团队扎根基层,繁育出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夏南牛,让夏南牛养殖业成为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特色产业,开创了国内利用农户分散饲养母牛进行开放式肉牛育种的先河。

  2500年前,河南南阳,百里奚悉心钻研齐人宁戚所著的《相牛经》,大半生蛰居此地养牛、育牛,成为培育南阳牛的鼻祖。

  2500年后的河南泌阳,一位名叫祁兴磊的青年凭着一股子牛劲儿,带着三代人、40多位科技人员持续接力,用21年的脚踏实地育成了夏南牛,又用12年的不断创新,让夏南牛产业成了县域经济的支柱。

  两个相隔千年的人物,因育牛而有着共同的夙愿。

  一头牛可以成就一个大产业。2020年,泌阳县牛业全链条产值已经达到150亿元,带动10万多人发家致富。夏南牛也成为河南畜牧业的一张新名片。

  作为一个有着33年党龄的老党员,祁兴磊常说,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与推广夏南牛。

 一个人的初心仅是一滴水

一个团队的初心就是一片海

  1988年,一项中国肉牛育牛史上划时代的重任下达到泌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夏南牛品种培育是河南省畜牧局下达的4个肉牛育种计划之一。当时,我国的肉牛育种刚刚起步,夏南牛育种技术路线是否科学,育种目标是否合理,能否达到目的,书本上无理论可查,国内无经验可循,也没有固定的实验牛场,就连制订育种方案的河南省畜牧局领导和专家,也是持试试看的态度,也曾有一些好心人提醒祁兴磊“肉牛新品种培育在全国还是空白,你一个县级技术员也不掂量一下”。

  祁兴磊不为所动。

  这一年的5月,风华正茂的祁兴磊,面对鲜艳的党旗,紧握右手,立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开启了育牛史上的漫漫征程。

  按照研究设计方案,研究实施期为十年。夏南牛以法国夏洛来牛为父本,以南阳牛为母本,经导入杂交、横交固定和自群繁育三个阶段的开放式育种培育而成。育成品种能够弥补南阳牛生长发育速度慢和产肉率低的缺陷,同时又保留了南阳牛耐粗饲、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的优良特性。

  咬定青山不放松。

  围绕育种目标,祁兴磊十多次邀请专家来泌阳指导,两次召开全国专家研讨会,三次调整育种技术路线、时限和方案,终于在2007年率先育成了中国第一个专用肉牛品种——夏南牛,震惊了中国肉牛界的专家。

  一个人的初心仅是一滴水,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共同的初心就是一片大海。高文山、师海强、王燕久和祁兴磊是夏南牛培育项目第一代核心人员。高文山是羊册改良站站长、师海强是泌阳县畜牧改良站技术员、王燕久是泌阳县畜牧局副局长,很多人都干到退休,为培育夏南牛倾其所有。正是几代人默默的坚守,让身担重任的祁兴磊一刻也不敢懈怠。

  77岁的高文山,1984年被安排到泌阳羊册改良站上班。当时用夏洛来冻精为南阳母牛免费配种,可仍然没有多少村民愿意。高文山家养了2头牛,他就跟媳妇说:“这是新技术,配上后出生的牛犊是个‘混血儿’,好看。”家人觉得稀奇就同意了。随后,家人帮忙说服亲戚,用亲戚家的牛继续做实验。

  一些村民受利益驱使不断将杂交牛出售,给育牛带来很大影响。这种牛生长快,如果补饲跟不上的话,牛身上都是长毛。

  问题汇总到祁兴磊那儿,发现是营养跟不上,就补饲,3岁以上的公牛能长到2000多斤,母牛能长到1600斤左右。

  “兴磊和我们在一块儿没有架子,都在一个锅里吃饭,一起下乡测量,一块儿在灯下计算,可以说夏南牛是我们计算出来的。几个人骑着车子一块儿干活,说说笑笑也不觉得苦,回到站里抱着一台破收音机听单田芳的评书。打牌?根本没那个时间。领导安排我们育牛,都觉得是一件挺光荣的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92年,肉杂牛已有4200多头,南阳唐河推广液氮流动配种6000头。做这项工作久了,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测量对象是几代牛、含外血多少。

  多年以后,退休在家的高文山说:“我觉得跟着祁兴磊干活不累,他知道下面的人想什么。我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干成一件事就很圆满,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社会,更无愧于共产党员的身份。”

开裂的球鞋 骑坏的自行车

见证着育牛史上的人间奇迹

  头雁引领,雁阵齐飞。

  祁兴磊正是凭借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一步步成长为团队的领头雁。

  夏南牛培育历时21年,是三代人几十位科研人员和30多名党员持之以恒、共同奋斗的成果。21年来,祁兴磊和团队的足迹踏遍了全县22个乡镇的2000多个村庄,行程30多万公里,骑坏了13辆自行车,磨坏了100多双黄球鞋,测量牛时挨过多少牛踢、遭过多少狗咬,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根据育种工作的需要,每年要实地测量1.4万头核心牛群的体尺、体重;每头牛每年调查测量2次,一次测量5项体尺,全年要完成14万个数据的采集。正是靠着这种牛劲儿,靠着30多名党员的“螺丝钉”精神,靠着科研团队共同的初心,整理出肉牛育种资料900多万字,填写表格30多万张,发表科研论文26篇,取得科研成果4项。

  从事科研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扛得起挫折、受得住误解。

  祁兴磊也经历了许多挫折,面临过许多诱惑。1994年,与泌阳同时实施肉牛育种项目的另外3个县,研究工作相继失败,省项目办也失去了信心,停止了项目资金支持,精心培育出来的一、二代牛犊被外卖他乡或宰杀食用,研究陷入困境。

  在无数个不眠之夜,祁兴磊也曾一次次叩问心灵:是坚守,还是放下?他毅然选择了坚守。其间,组织上曾3次拟安排让他下乡任职,都被他婉言谢绝,对此,亲朋好友很不理解,说他搞研究学傻了。

  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和坚持。祁兴磊与群众、乡干部都很熟,进村测量次数多了,连狗对他都很熟悉,摇着尾巴迎接他。

  1996年初,新一轮测量工作提上日程,那时候农村养牛数量最多,科研经费、交通费和同事的生活补贴都无时无刻不困扰着35岁的祁兴磊。

  一门心思投入工作,单位的事情经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祁兴磊对家里的柴米油盐从不过问,这得益于他的好妻子杨玲。

  忙的时候,祁兴磊连给家人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偶尔回家也是匆匆忙忙。有次,他们的儿子不慎被开水烫伤,需要天天换药,妻子瞒着他一个人每天步行4公里抱着孩子去看病。

  家中停水没水吃,赡养双方父母,一个女人承担了一个男人都望之发怵的家庭重担。劳累了一天后,看着入睡后眼泪还未干的孩子,她的喉头涌上一股酸楚的滋味,可看到祁兴磊一个月不到就磨坏的黄球鞋、脚踝被牛踢出的累累伤痕、遇到误解后在家失声痛哭……这一切都触动着她的内心。这个不被理解的男人,他的事业写在广阔的天地间。

  2007年6月16日,一份盖着农业部大红印章的文件传到了祁兴磊的手上,这份国家878号公告,宣布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正式诞生,同时到达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新品种证书证实,世界上第73个肉牛品种从此诞生!

  那一刻,祁兴磊和科研团队的在场人员都哭了,这泪水是辛勤付出的激动之泪,更是初心实现的喜悦之泪!

  一头牛改变一个贫困家庭

也正悄然改变着国人的餐桌

  一头夏南牛改变一座城,这头牛正实实在在地改变着当地无数人的生活,也在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餐桌。

  祁兴磊曾先后到过美国、加拿大等养牛大国调研,发现大多数欧美国家吃肉以牛羊肉为主。国人从向往“土豆炖牛肉”的生活,到如今的牛排,这种源于舌尖上的幸福,是中国人饮食水平显著提升的表现。这个过程历经了无数人的努力。

  1997年,中国牛肉的产量达到415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30多倍,也就是从这时起,牛肉才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泌阳铜山湖北侧有一个名叫归庄的小村,这里有一户姓李的人家,三代养牛,到了李拴成这一代更是成了远近闻名的“牛王”。

  一家人,三个姐姐,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弟弟,一个老父亲,家庭极为贫困,李栓成从记事起就一刻不停地跟在大人后面干活。而家里那头唯一的黄牛,只有趁主人吃饭的间隙啃食一些青草,不堪重负,骨瘦如柴。

  到了2006年,李拴成看着不上膘的黄牛算过一笔账,发现养牛不如养猪,买两头猪养到过年能赚2000多元钱,而牛的饲养周期长、成本高,一年根本见不到效益。

  就在他准备放弃的时候,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祁兴磊培育的“吨牛”,长得快、耐粗饲,成本低、生病少,就托人打听祁兴磊。当时已有免费的“吨牛”授精技术,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他发现这种牛长得快,1头牛比养5头猪赚得多。

  他家有一头母牛,每年都诞下一头牛犊,给这个贫困的家带来了希望。有一年,这头母牛诞下一头母牛犊后,因产后风死亡。那一刻,夫妻俩抱头痛哭。

  没过多久,出差回来的祁兴磊听闻此事,风尘仆仆地找上门来。“老乡,你叫拴成吧?我是祁兴磊,听说你一直在找我。”

  祁兴磊的到来让李拴成又惊又喜。“快进屋,喝口水!您是俺常常念叨的大专家。”听着李拴成讲述他们一家三代与牛的感人故事,尤其是听到母牛因产后风死亡撇下一头小牛犊时,祁兴磊的眼睛红了。

  “像这样的情况多不多?还有其他牛病你都给我描述一下症状。”祁兴磊非常诚恳,这也感动了李栓成夫妻俩及他们的老父亲。

  祁兴磊不仅传授他们治疗技术,还亲自示范,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从此以后,在祁兴磊团队的技术支撑下,李拴成逐步扩大养牛规模,每年饲养40多头,一年出栏10多头,不仅脱了贫,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腰包鼓了,人精神了,脸上也有了笑容。

  在泌阳,像李栓成这样的规模养殖户有上千户。而夏南牛及其冷冻精液已推广到全国27个省、市、区,数量近千万头剂,成为了国内主推肉牛品种。

  为扩大夏南牛的影响,2018年、2019年,30组“夏南牛号”车组行驶在京广、京沪、沪广、沪渝等线路,覆盖长三角、珠三角以及西南地区大半个中国。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夏南牛的育成,结束了中国没有自己肉牛品种的历史,这一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祁兴磊和他的团队制定了夏南牛国家标准,夏南牛科技公司获得国家核心育种场的资格,创建了国家级夏南牛博士流动站,建成了夏南牛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了河南省夏南牛产业战略发展联盟,聘请国内首席专家开展高档牛肉研究,雪花牛肉达到中国牛肉分割标准特级、日本牛肉分级标准A4级。

  夏南牛产业成为泌阳县域经济支柱、河南省25项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之一,并列入国家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2年,“夏南牛”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肉牛存栏量连续15年全省领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牛”。

  夏南牛育成后,作为首席专家,祁兴磊带领团队在做好夏南牛扩群推广、选育提高的同时,研究总结出六项《夏南牛生产管理技术集成》,获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为夏南牛产业高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夏南牛的诞生,为中国牛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2020年,泌阳夏南牛存栏已达38.5万头,出栏22.3万头,可放在全国这个大篮子里来看,夏南牛的推广任务还比较繁重。

  这一年,第十五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在泌阳举办,这里传出的声音直接影响着全国牛业一个时期的发展。

  这一年,夏南牛产业发展研究院挂牌成立,国内牛界大咖悉数到场,6个研究室、1个专家研究院的设立让祁兴磊吃了定心丸。

  科研的意义在于创新,追求的脚步永不停歇。

  从有角夏南牛选育出无角夏南牛,是祁兴磊逐梦路上的又一个奇思妙想。

  “基因标记技术的优点是省钱、省时、工作量小,从提取DNA到有角牛与无角牛性状的鉴定,1天时间即可完成。目前,这项技术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祁兴磊透露。

  从2008年开始着手,如今这些新品系牛已经凸显较大的经济效益,将于2022年申请国家验收。

  祁兴磊与牛特别有缘,他1961年出生属牛,小时候放牛,大学学牛,工作研究牛,一辈子与牛打交道。

  2021年农历牛年,谈到何时退休,他说,准备再干20年。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面对党旗,祁兴磊与他的队友一起,重温入党誓词。那一刻,他紧握拳头,回顾这半生历程,眼里满含泪水。

  “让国人都能吃上牛肉,是我一生的梦想。”满头白发的祁兴磊有着质朴的梦想,这个梦想与中国梦同频共振,有着不竭的动力源泉。

  如今,夏南牛这头昂首挺胸的牛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一如扎根基层几十年的祁兴磊,作为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研究员、河南省夏南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要把论文写在中原的大地上,写在共和国的每一片土地上。

  唯有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才能创造育牛史上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