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巷里忆王粲
□ 李雪阳
在汝南县城南门里东侧,毗邻古城墙的一隅,有一条狭长的小胡同,曲径通幽。胡同两侧的房屋很多已翻新,透过斑驳的院墙及零碎的地砖,偶尔还能嗅到一点点远古的炊烟。这条寻常小巷有一个书香浓郁的名字——才子巷。因为这条小巷曾经住过一位被誉为“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为“曹王”。才子巷内有一口青石圆井,相传是才子王粲打的一眼井,人称“王粲井”。王粲,何许人也?才子巷为何会伴随着千年古城熠熠闪光?在一个秋日的午后,我轻轻地漫步才子巷,用寻古探幽的情怀,努力去触碰一个早已离去却活在当地人内心的灵魂。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祖籍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他的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曾做过东汉三公,他的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当年他祖父任汝南太守的时候,年幼的王粲就随祖父生活在汝南。在汉室衰落、长安混乱、豪强四起、命如草芥的岁月里,汝南成了诸多文人暂且苟安的一方净土。初平二年(191年),汉献帝被董卓控制,西迁至长安,王粲也随同前往。初平四年(193年),17岁的王粲被召为黄门侍郎,王粲没有去赴任,而是从长安到荆州,一路辗转,去投靠他的一位同乡——荆州牧刘表。刘表当时见他相貌不扬、,身体孱弱,就没有重用。王粲于是回到汝南,与民同乐,在此生活了近15年。他现存《七哀诗》三首,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中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二韵写得生动传神,道出了王粲对乱世的愤恨和对难民的哀怜、同情。
建安十三年(208年),王粲归顺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被赐爵关内侯,实现了他博学多识、效国安民的夙愿。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以后,王粲被任命为侍中,王粲与卫觊等负责除旧布新,制定新的典章。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赏识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经常有诗赋往来,据《三国志》记载,王粲有诗、赋、论、议近60篇。
千百年来,汝南的才子巷一直被当地居民引以为荣。有关王粲的传奇故事,宛若飞舞的蒲公英,随风四下飘扬,处处扎根。
王粲出身于名门望族,年少时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他善于计算,并且擅长写文章,总是一挥而就。一日,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见路边有座古碑,就站在那里朗读起来。友人问他:“你能背诵吗?”王粲回答:“能。”友人当即叫他转过身去背诵碑文,结果一字不差。
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子,他表示能按照原先的局势,重新摆好棋子。下棋人和围观者都不信,有人就拿出块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重摆,结果,他竟复原了棋盘,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
少年王粲随家人迁到长安后,德高望重的蔡邕,也就是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蔡文姬的父亲,在朝廷位高权重,家里经常宾客满座。见到王粲后,蔡邕认为他不同常人。有一次,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蔡邕慌忙中去迎接他,竟穿反了鞋子。王粲进来后,满座宾客见他年龄很小,身材又矮,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王畅)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应送给他。”这就是有名的“倒屣相迎”。
汝水汤汤,悬瓠千年。“王粲井”如一颗明珠,晶莹剔透。才子巷里忆王粲,生在乱世不是他的错,能够怀一颗平常而善良的心忧国忧民,进而用才华殚精竭虑、辅君安民,他是世人学习的楷模。人们怀念才子王粲,更多的还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种对国家对后人的良好期盼。
才子巷,与古城同在!“王粲”井,与汝河共存!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