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天中文化 文学

回忆30年前下粉条

2020-12-17 08:53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刘银霞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文/黄秋杰

  天气进入冬季,街上开着农用三轮车卖粉条的老乡渐渐多起来,每次看到三轮车上的粉条,就想起五花肉白菜豆腐粉条的烩菜,还有白菜粉条炖羊肉,以及小时候过年做的粉条丸子肥肉片大锅菜,对这些掺有粉条的菜,我都能准确地判断出粉条是不是正宗的红薯粉,掺没掺其他粉面,且还能说出个一二三,让一同吃饭的人都点头称是。究其原因,就是我的家乡盛产红薯,没离开家乡之前每年都和红薯打交道。

  我的家乡在社旗县东部,是地地道道的红薯之乡,用红薯深加工制作的粉皮、粉条、粉面,质量上乘,因此被称为“三粉之乡”。据史料记载,在清代繁盛时期,赊店古镇的山货街、斜街等立有“永大久”“天源店”等粉行数十家,旺季日交易“三粉”五万余斤,赊店以东“粉坊成林”“粉匠成群”,赊店“三粉”畅销周边数省。

  每年秋庄稼收完种上麦,十一月份就是收获红薯的季节,红薯秧子割完,露出鼓胀胀的红薯垄。犁红薯垄后把红薯捡出来拉回家,就等下一个环节打粉。小时候学校放收红薯假,还有勤工俭学任务,小伙伴们都是三五个一起拿个镢锛儿,提个篮子去捡拾红薯,那也是一种收获。收红薯季节,每个人的手上都是黑乎乎的红薯津,得需很长时间才能消失。

  打粉是把择好的红薯用水洗净,用机器打成糊状,然后用大箩过几遍。隔一夜沉淀后第二天再兑水搅匀,用二箩再过一遍,二箩更细,把细红薯渣分离出来。再次沉淀后,出来的红薯粉块兜在用白布做的粉包里成型,成型后叫粉坨,晒的时候在地里铺上薄膜,掰成小块晒干,就等冬季天气最冷,夜里开始上冻的时候下粉条。

  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下粉条都是人工用传统做法制作,在一年中最冷的交九天气里,几家合伙搭班组成一个下粉条团队,选一家院子大的地儿,盘上粉锅,最早是烧柴,后来烧煤。几家人合理分工,从打糊搋盆捶瓢拨锅到捞条子,每一个环节都是技术活,我记得最清楚,下粉条锅经常盘在留栓爷家的院子里,留栓爷家院子大,还有压水井,是得天独厚下粉条的好场所。

  下粉第一个环节是打粉糊,打糊是用少量的开水倒入粉盆里,边搅边倒入少量红薯粉面,为了让粉条光滑好看,还要加一点白矾和食用颜料,打粉糊是个技术含量高的活儿,要求不稀不稠。粉糊打好后陆续添加粉面,四个棒劳力脱掉厚上衣,挽起袖子,开始搋盆,搋盆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四个人必须配合默契,动作步子协调一致,两手边搋边挪动步伐,有时还“嘿嘿”喊着口号,很像一出原始劳动的舞蹈剧。

  约莫20多分钟,盆搋好后,醒一会儿,这时候锅里的水也滚了,开始由有经验的人捶瓢,一满瓢下一粉杆粉条,有时瓢小,中间再往粉瓢里续一疙瘩,粉条漂上来也就熟了,拨锅的要眼疾手快,把熟粉条拨向一边,流向下面的水缸,拨锅的手头慢一点就影响捶瓢的工作。

  捞条子的像绕线一样把粉条盘好,插入一个拇指粗的粉杆,铺匀挂到屋里先晾起来,至此下粉条的工序暂告一段落。整个下粉条团队得五六个人,还得是配合默契的下粉条组合,不用分配,谁干啥自然而然,一天下来能下十来盆粉,晚上挨床就睡,可想累得多很。

  忙完一天,到夜里九点多,还要把成杆的粉条用架子车拉到村外的地里,半夜气温下降让其上冻,把水分焗出来去除黏性,有时为防冻不透,夜里二三点起床再到地里翻一遍。有时气温零下十多度,还要早点收起来防止粉条冻冒,冻冒的粉条不但减轻分量还影响质量口感。第二天再把冻过的粉条拉到井边或坑边,用水将其解冻。解冻后粉条挂到长长的绳上晒干。绳一般沿路边扯,有风有日头,粉条干得也快,就害怕有雾的老阴天,粉条挂上几天还不干,夜里还要拿着被子睡那儿看着。

  顺利的话经过二天连续作战,粉条晒干捆起来拉回家垛起来,算是告一段落。因为是几家配合作战,几家轮流下粉条,等各家的粉面全部下完,就到了腊月十几二十几了,这个时候又开始拉着架子车出去卖粉条了。近的到大河屯、羊册、店儿街去卖,远的几家结伴去唐河、泌阳卖。如果顺利的话赶上好价钱一天卖完,夜里摸黑也要赶回家;卖不完的还要在那儿过夜,用塑料薄膜把粉条车子包好用绳捆好,车子底下铺上带的草席、被子,将就着睡一夜。出门在外,吃苦受罪不在话下。

  那时候家家红薯都种得多,就指望年底下粉条卖些钱,一年到头其他的庄稼收入平时开支花销了,也只有喂的猪、下粉条到年底卖的钱才能存起来办大事。

  时光荏苒,一晃30年过去了,现在在农村很难再找到当年纯手工下粉条的影子了,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再和老辈人聊起从前下粉条卖粉条的往事,都是不胜唏嘘。毕竟,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全机械化生产的粉条,质量也许并不比手工制作的差,但我常常会想起30年前那种几家合伙搭班制作粉条的情景,现在再吃街上买的粉条,咋吃也吃不出原来的那种味儿啦。

责任编辑:刘银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